建於1937年的景賢里原名「禧廬」,首任業主是廣東新會著名殷商岑日初及岑李寶麟女士。岑李寶麟是19世紀末著名華商李陞的孫女,她的父親就是香港知名殷商李寶樁先生;李寶樁平生熱心公益,興醫辦學,建樹良多。

2008年,景賢里成為香港法定古蹟,並且進行大規模的復修,但大宅沒有長期對外開放,目前進入參觀的機會十分難得。



自2011年開始,政府不定期舉辦景賢里開放日,讓公眾深入了解景賢里的建築特色與歷史。我們就是5月參觀香港文物探知館的時候,剛巧遇上派發參觀景賢里的門票,上周六持票成功進入大宅參觀。

英殖香港初期,根據《山頂區保留條例》,只容許歐洲人持有山頂業權。到了20世紀,部分華商士紳地位漸漸提高,成為上流社會的富裕人家,開始遷往半山區居住。景賢里屬於少數於二戰前華人在山頂區所擁有的古老私人大宅,確實有重要的歷史保育意義。

「禧廬」的出現和建築位置,反映那個時代華人階層的崛起。

第一任業主岑日初是一名中醫師,在澳洲行醫,錯經治好澳洲總督女兒,總督還登報感謝他。岑先生回港後,岑太在一次土地公開拍賣中投得景賢里現址土地,並且動用港幣50萬興建大宅,工程費用最大的開支其實是地盤平整和護土牆。

岑氏夫婦的後人曾經接受報紙訪問,回憶往事,透露20世紀嶺南第一才女冼玉清與岑李寶麟女士是結拜姐妹,曾經在禧廬暫居一段時間。

直到1978年,大宅再次轉手給合興創辦人邱子文先生,並且改名為「景賢里」。

很多電影曾經在景賢里取景,最廣為人知的是電視劇《京華春夢》,還有國際知名的電影《江湖客》(Solider of Fortune) 及《生死戀》(Love is a Many Splendored Thing)。

大宅由主樓、副樓、車庫、廊屋、涼亭和游泳池等組成。

景賢里的外部看來,帶有強烈的中式建築特徵,但在結構和用料屬於西方現代建築方法,中西合璧,是當時極為流行的「中國文藝復興風格」。

鋼筋混凝土成為蓋房的主要材料,代替傳統中式房子的木結構。另一方面,屋頂、窗戶到庭園的設計採用一系列的中國傳統裝飾。

大宅的歇山頂與捲棚頂、亭子的攢尖頂,全部以綠色琉璃瓦鋪蓋。主樓屋脊中央也有寶珠裝飾,脊獸是簡化的「博古」紋飾,散發濃厚的傳統中國風。

外牆用紅色清水磚築砌,搭配花崗石窗套。

外廊裝有精緻的水磨石額枋及斗栱。

室內的地面鋪有雲石地磚、木地板,還有一些嵌花馬賽克砌成的圖案。大樓的主樓梯也是雲石鋪飾。

仿似宮殿式的藻井天花。

事實上,政府一開始並不關注景賢里的保育發展,第二任業主嘗試主動與政府部門接觸不果,最後把景賢里轉售給神秘的中國大陸富商。後來,有市民發現大宅正在進行拆卸工程,引起大眾關注,政府官員才介入,但是大部分重要的裝飾已經拆毀。

雖然經過最大的復修,大宅始終沒有辦法完整地以原有姿態呈現在公眾眼前。

細心觀察,很容易發現新舊物料的差異。特別是馬賽克地磚,無論是材質與手藝明顯新不如舊,十年前的復修效果與材質,竟然比原裝的更為粗糙,歷經風霜更甚。

通往後院的走廊的地磚完好無缺,使用了快要一百年,質素依然保持良好。當年工匠的手藝真的讓人折服。

幸好,景賢里獲得保留,讓我們能夠親眼看到戰前中西建築的巧妙融和設計,驚嘆那個年代師傅的非凡工藝。

大宅主樓按照傳統嶺南三合院布局設計,主屋加兩側翼,南面建照壁,形成內院,而且兩翼稍為張開,有別於傳統中國建築設計,所以內院空間擴闊起來。

主副樓之間以廚房和過道連接,巧妙地將主人與僕人的居住空間分隔開來。

大宅門口是主人和賓客專屬的樓梯,傭人只能使用副樓另一邊的樓梯。

後院是養狗和家禽的地方。

應該是岑氏夫婦對陪伴自己的狗狗所寫的悼念文,他們也是一個重感情的人。

雖然是富裕人家,大宅的裝潢風格卻是一種低調奢華。

宴客的地方設計簡潔,卻不失典雅。

除了是中式的宴客廳,地下另一邊廂是西式的飯廳。

華麗的長餐桌與水晶吊燈,盡顯大宅氣派。

圓形設計的中餐廳。洋人在長餐桌吃西餐,華人比較喜歡一家人坐在圓桌上,邊聊邊吃飯,閒話家常。

二樓的房間寬敞舒適,實用為主,沒有刻意的炫富。

知書識禮的上流社會人士,與一些覺得有錢就萬能的暴發戶,始終是有分別的。看看人家的家居生活細節,大宅內外的設計風格完全反映個人品味,有些人是值得尊重,有些人的行為注定是被討厭的。

二樓的露台(陽台)是訪客最愛的地方。坐著露台的欄椅,依伴翠綠山巒,靜靜地欣賞山腳下的城市景觀,微風吹送,好不舒服。密集的高樓雖然已經阻擋望向維港的視線,但是半山居高臨下的開揚景色,讓人心曠神怡。

站在露台,眼看前方美景,頓時不難理解為何香港有錢人鍾情維港景觀。

訪客走到二樓的浴室及廁所,很多人立刻眼前一亮,女孩們或許特別喜歡的。六邊形的窗戶,全粉紅的空間,非常羅曼蒂克。

聽說是岑夫人喜愛粉紅色,所以大宅才有這個設計獨特的粉紅浴間。

大宅旁邊還有一個廊屋。

室內風格與大樓內部一脈相承。

唯獨窗框是心形設計,挺可愛的。

由於景賢里屬於私人物業,所以政府通過一知非原址換地方案,把毗鄰大宅一幅面積相若的人造斜坡批地給業主,作為私人發展用途:而業主把整個大宅地段移交給政府管理,全面保存這座歷史建築。業主需要按既定的政策為新換地段支付市值的地價,也要承擔修復景賢里的工程與開支,直到古物古蹟辦事處感到滿意。

景賢里目前只在限定日子對外開放,大多數時間都在丟空,現在當局也沒有明確長遠的保育及活化用途。可惜了這座美麗的歷史建築,如果政府願意多點承擔,主動一點,當初不會遭受無情摧毀,浪費了時間與金錢進行復修,往後的保育方向好像遙遙無期。

最讓人感到不解與悲憤是經過景賢里的教訓,相關的政府部門對城市歷史保育還是愛理不理似的,愈來愈多有價值的舊建築在我們眼前消失,只餘下無限的唏噓。景賢里算是死裡逃生,倖存下來。

景賢里(法定古蹟)

地址:香港灣仔半山司徒拔道45號


 【港島半山】景賢里:中西合璧建築風格的香港半山華人大宅

 https://www.facebook.com/bamboo.world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