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認為歷史會重演,泡沫破滅會是一個遲早的事情。尤其在風險投資領域,這種特殊的風險可能會不斷的循環重複。
從1980年到1983年,風險投資的加速時代
1973年至1975年,恰逢美國剛剛從經濟衰退中恢復失業率和收入增長,但這一切都伴隨着嚴重的通貨膨脹,並且持續到1980年到達頂峰。在這之後,失業率上升,銀行利率處於二戰以來的最高水平,生產率增速也開始出現明顯下滑,企業投資也在下降。恐懼統治着當時的市場,而信貸危機統治着當時的社會。
不過,吊詭的是,風險投資卻出現了與經濟不一樣的發展軌跡。從20世紀70年代初知道1978年,幾乎沒有什麼建樹,但是這之後突然開始騰飛並迅速發展起來。
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先鋒早已經想出了一個成功的公式:建立一個偉大的互聯網機遇。在盡可能的階段進行投資,花幾個月時間去了解管理團隊,做好盡職調查,努力幫助創始人得到所需要的正確人才,然後幫助這家公司上市。其結果就是,儘管當時的IPO市場其實已經消失了,但在風投的強力推動下,仍然有不少公司完成了IPO。
到了1981年,這被稱之為「企業家黃金十年」開端的一年,錢已經開始瘋狂的湧入。在1977年風險投資公司只管理着25億美元,但到了1983年已經增至120億美元。風險基金的數量也從1980年的47個增長到1983年的71個。而專業的投資人士增長的數量更多,從1977年的597人增至1983年1494人。
1983年,IPO市場最大的狂歡年
風險投資之間的競爭變得開始變得更加激烈並且更昂貴,他們開始不斷投資一些早期的公司,以讓自己未來充滿競爭力。投資者已經沒有時間去進行詳細的調查。曾經你可以花費兩到三個月時間慎重考慮,但現在這個時間只有幾天或幾個星期之內,因為一旦你沒有確定,可能就會已經被別人捷足先登。
創業公司開始水漲船高,超過20%的公司能夠獲得的首輪融資相比去年增長了100%。這其中很大因素是因為新進入風投市場公司的無知所致,超過三分之二的風投公司在1983年之前沒有五年以上的投資經驗。
然而,資本在對平均每家公司的投資額卻增加了一倍,從1977年的400萬美元增長到1983年的800萬美元。
因此,1983年IPO窗口是一大福音。Amgen, Biogen, LSI, Apollo, Compaq, Lotus Development, Businessland,Trilogy, Stratus, Paychex, Chiron....這些公司都在風險投資的支持下於1983年上市。這個規模遠遠超過此前的任何一年,每年超過30%~50%的投資回報率,這一年對風險投資來說是風水嶺。
從1984年到1992年,科技泡沫的毀滅時代
科技股的牛市是短暫的,崩盤帶來的痛苦無疑巨大,整個華爾街都發出了慘痛的叫聲。自1984年開始,科技股在市場開始變得很難IPO。
只有1986年的時候稍微好一點,Microsoft, Oracle, Sun, Adobe, and Cypress Semiconductor這些公司利用了這些機會。但IPO的窗口很快又再度被關上,科技股IPO在1983年達到峰值后,未來的二十年可能再也無法回歸那個水平。風險投資的回報率也開始出現大幅下滑,從1982年和1983年的大約30%的峰值水平一路下滑道1988年的8%。
我們很容易相信,那群新加入的投資者弄壞了這個市場,他們需要一些時間來學習如何投資。但可憐的回報率不僅僅只限於新的風投,那些充滿經驗的機構同樣獲得了令人沮喪的結局。
但是,對那些新風投來說,他們需要向市場證明他們有能力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資金,他們需要擁有及時退出的能力,特別是通過IPO。曾經作為科技領域最受歡迎的硬件熱潮開始退去,PC硬件行業已經從激進轉移到漸進式創新,投資者開始決定去關注軟件市場。
不過,可悲的是,這些風投已經遲到了。到1984年,很多大型的軟件公司已經向市場證明了自己,他們並不需要風投的資金。甲骨文1977年成立、微軟1975年成立、 BMC1980年成立;、藝電1982年成立.....
錯過了這次軟件市場的爆發機會,風投開始把投資放向其他市場,生物技術、磁盤驅動器、超導體、養老基金...雖然這些變動,讓他們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始終沒有像當年科技股那般回報豐厚。
風險投資們終於想通,可能再沒有一鳴驚人的公司了。美國的風險投資行業開始調整着自己的方法,他們把更大份額的錢放在企業後期融資和杠桿收購,而不是種子輪。許多頂級風投公司,甚至把他們的全部資金都放在杠桿收購,風險投資變得比以前更加靈活。
即使風險投資人投資于初創公司,這些公司也無法產生給VC帶來像1980年那時的驚人回報。在經濟增長放緩的市場,投資風險較低的市場比較容易理解。風險投資也迴避一些技術帶來的限制風險。他們開始熱衷於投資一些實體企業,像史泰博和星巴克,儘管他們對資金的需求很大,導致進入壁壘很高。
「從傳統的高科技轉變成成對專業零售和消費品投資。」許多風險投嘗試在低技術產業的專業零售進行投資,但結果普遍是令人失望的,風險投資商承認他們無法獲得在高回報率,相比投資更多技術含量的企業來說。
風險投資商不喜歡高科技,因為這個時候的高科技行業需要太多錢了,在有線電視和手機基礎設施的投資可能你永遠都無法取得回報,一個像蘋果這樣的公司需要的資金實在太多了。科技創業公司,在這裡被完全給忽略了。
風險投資家的工作應該是投資高風險項目,但經過多年來迴避風險,風險投資終於發現不再有任何人願意發現一個冒險的公司。高科技企業的數量出現開始下降。
但是,正如黑暗之後總有黎明,一個良好形勢的徵兆慢慢開始出現。
從1993年到2000年,重獲新生后的恐慌暴跌
快速變化,1991年8月的華爾街日報標題是「小公司已經無法獲得風險融資」,而在這一年後變成「初創企業重新獲得風險投資親睞」,初創企業一下開始變得繁忙起來,這到底是發生了什麼?
革命的催化劑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Tim Berners-Lee在1993年1月發明了萬維網,Marc Andreessen 和 EricBina發明了Mosaic,一個開源網頁瀏覽器的第一個版本。同樣是在1993年,CERN宣布網絡將要被任何人免費使用,互聯網和商業從這個時期開始,真正與世界連接在了一起,高科技行業得救了。
美國在線AOL于1992年上市,Netcom于1994年上市,UUNet, Spyglass 和 Netscape 在1995年上市, Lycos,Excite, Yahoo!, CompuServe, Infoseek, C/NET, and E*Trade在1996年上市,還有Amazon, ONSALE, Go2Net,N2K, NextLink, and SportsLine的1997年瘋狂。IPO市場開始陷入瘋狂,從1995年的10家公司,到1996年的18家再到1998年的40家,最後到1999年變成272家,即使在股市崩盤的2000年也有148家。(直到2000年又再次陷入低谷,那年只有6家公司完成ipo)
Netscape,亞馬遜這些科技公司加深了投資者對科技股潛力的信心,投資者用股票價格上漲繼續瘋狂購買。如果有人出來質疑,他們會認為這些人只是因為買不起這些股票的嫉妒心理在作祟。企業家和風險投資者正在努力滿足IPO投資者的胃口,他們把創業公司捧上市,並且對任何一家能夠快速擁有市場的創業公司進行投資。儘管這些公司可能管理、模式和產品都存在問題。
2000年3月,一些投資者開始意識到,他們投資的一些公司根本不可能在合理情況下獲得任何增長,這些公司完全就不值錢。於是,他們開始大規模拋售這些公司的股票,價格狂跌開始了。其他投資者,看到價格下跌,於是決定也賣掉擁有的股票,於是價格又進一步下跌。
在一個短暫的反彈后,投資者徹底失去了他們的理性。在2000年3月27日到4月14日,這不到三個星期時間里,納斯達格就失去了超過一半的市值。今天來看,即使經過了15年,當年跌落的價值還沒有回歸到2000年的最高點。
科技股並不是泡沫,未來仍然可期
90年代確實一個泡沫,投資者買入股票只是因為可以買給一個上升的市場,風險投資支持公司,是因為他們可以把這些公司帶向ipo。每個人都帶着傲慢的產品和市場風險,因為在公開市場沒有人關心這種風險。
但並不是每一個年代都是泡沫,至少80年代就不是。風險資本家害怕承擔風險。相反,他們的投資已知的市場,不那麼雄心勃勃的企業家,以及後期的公司。但是,你如果不採取大的風險那就不能獲得很大的回報,風險和回報總是相關的。在上世紀90年代的企業家和投資人面臨著巨大的風險,並獲得巨大的回報。在80年代,他們試圖避免風險,所以什麼也沒得到。
風險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高技術風險意味着你不知道這個技術能不能會奏效。每種類型的風險對VC的回報都有不同的風險。技術風險帶來的無比可觀的回報,但風險投資卻不願意承擔這種技術風險,事實上也只有極少數的投資獲得了巨大的回報。
今天就像1980年代,有大量的類似公司被創辦,它們對市場的了解已經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在收購之前它們需要更多的客戶。風險投資現在要做的就是在他們的投資被市場驗證之前,將資金持續的投入那些見過大出口的行業。
風投公司從沒有資助過技術風險,他們一直在竭力迴避風險。因為在他們看來,上世紀89年代的教訓是,無論這個幻想多麼吸引人,它仍然只是一個幻想。
VC行業的人們在談論上世紀60年代的風險資本起飛,談論70年代的標誌性公司的建立以及機會湧現,他們談論90年代的互聯網泡沫,但他們從來不去談論80年代,上世紀80年代是一塊缺少的版圖。
你可以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論,什麼風險資本家唯一要的就是取得豐厚的回報。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你只能有一個風險投資被控制,沒有足夠膽量堵上不存在市場。其他的可能都是噪音。
20世紀90年代沒辦法給未來參考,但80年代可以。不要擔心非理性繁榮助長的泡沫,會不會發生一些不好的事情,那樣你會繼續開始害怕風險。但如我們所知道的,如果你繼續這樣做,科技股將會再次陷入谷底。
近30年風險投資「泡沫史」:1984年—1992年科技泡沫破滅時代,未來仍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