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回家時,有朋友whatsapp止凡:「銀行C...勁!」,我回一回神,看看其股價,原來這兩天升了不少。有報導指北水持續流入,內銀股顯著上升,帶動港股造好,股市各股票一時間此起彼落,突然出現「一注獨贏內銀股」的聲音。
這個星期,建行(H股)由周一的$5.92一直升至今天收報$6.45,足足升了9%,這樣的一支萬億王國股票,短跑也有這個成績,實在嚇一跳。
還記得於不足一年前,建行股價低迷,不知何解我好像被人認定是建行的「代言人」似的,經常在這裡被「清算」。當時有不少投資者也對建行非常有意見,搬出它的假帳、壞帳問題等作討論,當中也有不少道理,包括賺息蝕價、股息是從價股中派出來的等,直指買入建行就不是在價值投資,這都令我們對投資策略有不少反思。
記得就在最多意見之時,每天充滿著壞消息,建行的股價非常低迷,大約$4.8左右,到5月份左右更進一步下跌至$4.51。及後,股價逐步回升,期間派出$0.29的股息,若於最多意見之時買入這支問題多多的建行,今天帳面足足賺了5成。
這代表什麼?代表贏了一仗嗎?剛好相反,今天看來前景非常好之時,我卻反而想說說一些負面的東西。
以前看了黃元山先生的著作《FQ思維投資其實很簡單》,感覺黃先生是一個很博學的人,平時也有看他的影片分享,當他講經濟理論時,不時都能舉出很多名人所提出的理論作為支持,大家有時間不妨到上網找找他的分享。
相信這本著作是集結其專欄文章所編,因為不少文章都似有印象,但內容依然是十分有深度。包括由微觀到宏觀講解大眾的迷思、一些在股票投資的不可取行為、正確股票投資態度、先了解後投資、管好自己的錢、再建議大家買ETF、分享ETF的知識、宏觀地分析大局、看信貸問題等等。內容我十分喜歡,也跟自己的理念很相似。
其中一個篇幅的標題是《中國信貸 危還是機?》,當中有一個論點我想分享一下。黃先生在文章中分析中國的債務,指地方債大約有20萬億元人民幣,這是天文數字,很多分析師都指中國信貸是一大危機,再加上政府債的10萬億元,合共是30萬億元。但黃先生認為中國當年的GDP達50萬億元,債務佔GDP大約60%,這數字對比美國及日本都要少很多。
我上網找找資料,這本著作雖然是2015年1月初版,但我估計當中這部份有關債務的內容有機會是指四、五年前的境況。當時這樣的數字,黃先生所下的結論也算合理,即中國的債雖然是多,但看債務應與其GDP作比較,60%這個比例較很多發達國家都要少。
然而,在2016年四月左右,有報導指中國債務至2016年第一季達163萬億元人民幣,達GDP的237%,即中國GDP大約為68萬億元人民幣。我們大概理解這幾年中國的GDP增長速度如何,保8、保7、保6,近期能有6%增長也很好了。反觀債務的增長速度似乎很嚇人,當中國GDP由50萬億增加至68萬億時(36%),債務卻由30萬億增加至163萬億(543%),因此,債務與GDP比例才會由60%增至237%,可見GDP的增速完全不及債務增速。
當然,大家都看見的問題,國家領導人又怎會看不見呢?因此,這些年大家看到很多動作,包括打貪、熱炒、救市、減債、債轉股、壓樓市炒風等等,人為地使大家痛苦一下,空穴來風,未必無因。這些操作方向很正確,如果持續假、大、空,這更令人擔憂。
這裡並不是指黃先生的錯,只是出版著作的一個盲點,就是文章內容有時間錯亂的話,可能會得出一個不同的結論。而我故意於這個時候內銀「光輝一週」的時候寫出來,就是因為我不太喜歡「跟紅頂白」,如果人人唱衰之時,我多會留意有沒有便宜貨,當人人唱好之時,我卻特別留意風險。
至於,會否減持或沽貨?建議還是跟價值走,各人對投資所著眼的遠景因人而異,了解過風險之後,還是看個人投資計劃吧。
投資「國家隊」某程度上需要對國家實力有信心,即在封閉市場的管控能力。如果對此沒有信心的投資者,期待中國將會死於債務之中的話,相信不應該買入中、港股票,包括恒生指數,因為若你預期的事情真的發生的話,買盈富基金也會「蝕入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