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伯通

雖然時至今日,民間對於霧霾的成因依然沒有定論,政府的分析更是少人聽信。但並不妨礙國人在社交媒體上給了霧霾以極高的討論權重,這種討論的深度和廣度,在以往只有台海問題、房價漲跌和明星出軌可以享受。

如果說前幾年霧霾還只是全國揶揄北京的一種地區災難的話,那麼如今從哈爾濱的褐煤販子到三亞的房產銷售,從舉報西工大附中不停課的學生到期盼下雨的杭州家長,有哪個國人不是霧霾鏈條上的一環呢?又有誰不想知道,這灰濛濛的冬日,哪年是個頭呢?

或許,我們需要暫時放下空氣凈化器的選購指南,打斷一會是否有必要限行私家車的爭論。把視野投放到共和國更廣袤的疆土上,重新審視這些氣溶膠顆粒背後的故事。

 

誰在庇佑72%的不滿者

先看一組數字—

2006-2007年,清華大學組織了800多人次的學生志願者對200多個縣市的典型村典型戶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分析,統計結果表明,北方農村冬季平均室溫為10℃左右。

2007-2008年,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承接「十一五」課題,繼續對北方農村冬季供暖進行研究,走訪1769戶北方農戶的調查結果顯示,71%的北方農戶在白天的室內溫度不超過13℃,大部分北方農戶在夜間的室內溫度不超過10℃,甚至低於5℃。

此後,瀋陽建築大學等機構通過調研,同樣得出了冬季農村室內溫度平均為10℃左右的結論。

冬季室內溫度10℃,意味着什麼呢?在衛生部和環保總局2002年印發的《室內空氣質量標準》中,明確規定冬季採暖條件下,室內溫度不應低於16℃。據研究,15℃是人體產生明顯冷感的溫度界限,衛生學將12℃作為建築熱環境的下限。

所以,當2010年住建部調查三北地區農村建築節能時,有72%的農戶表示對冬季室內溫度不滿意,滿意者只有5%。

這72%的不滿意,生活在都市裡的人平常是感受不到的。

以首都為例,每年供暖之前,會分區召開供暖工作動員會,區黨委主管幹部,發改、財政、住建部門的主管領導,燃氣公司負責人,是要一起坐下來簽《採暖季安全運行管理責任書》,定軍令狀的。北京的平均室溫達標率多年來都在98%左右,市政府每年不厭其煩地通知居民,室內溫度不達18℃可以投訴,北京人已經很久沒嘗過屋裡10℃是什麼滋味了。

而北中國的村民大多分散取暖,「各村都有各村的高招」,一盤散沙也就意味着少人過問。作為參考,直到2008年,河北省才終於將所有農村中小學校通上暖氣,而從2009年開始,河北政府卻幾乎每年還要繼續發文呼籲「學校冬季室溫確保不低於14℃「。保證農村供暖之難,可見一斑。

北方供暖區共有1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農村人口合計3.5億人,建築面積82億平方米。僅以直覺的數字觀感,讀者也應該能猜想到這其中72%的人對冬季室內溫度不滿意,一定不是什麼美妙的事情。

幸好,雖然一直在挨凍,但農民的人均收入在不斷增長。沿襲數千年的燒薪柴、秸稈取暖費力而低效,有錢後的農民轉而購買熱量更足、可持續獲得的非人工收集商品能源。轉折點發生在2002年,煤炭在這一年正式成為了中國農村第一大生活能源。

到今天,散煤已經成為農民對抗冬天的重要武器。2015年,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在北方農村展開的調查顯示,散煤在農戶能源消費結構中佔據76%,主要用途就是取暖。另一份2016年的數據顯示,在我國1.6億戶農村居民家庭中,約9300萬戶採取分散採暖,其中燃煤採暖約6600萬戶,每年散煤使用量約2億噸。

(圖片來源:《我國北方農村生活燃煤情況調查、排放估算及政策啟示》)

上文提到的那72%不滿者終於得到了解決策略,就是買更多的煤用來取暖。中國農科院證實,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農村家庭人均財富每增加1個百分點,農戶對薪柴和秸稈等傳統能源消費會降低2.5個百分點,煤炭消費會增加1.3個百分點。

為什麼人們常說中國是個二元社會?看看煤炭消費情況就理解了,中國能源消費的主導燃料是煤炭,但自2004年之後,城鎮居民對煤炭的消費就一年不如一年了,因為城裡人都用上了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而農村居民對煤炭的消費卻一路高歌猛進,到2013年時,農村居民的煤炭消費量已占全部居民煤炭消費量的84.3%,人均煤炭消費量是城鎮居民的6倍多。

是的,在一個個發達而溫暖的現代文明都市圈外,煤炭真實庇佑着共和國更遼闊土地上的人民不挨凍。

「北京做事可能很精緻了,但是河北老百姓很多剛滿足於溫飽」

毫無疑問,與經過脫硫脫硝等環保治理的「電煤」「集中供暖煤」不同,這些農村散煤沒有任何環保措施。每燃燒1噸散煤所產生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相當於等量電煤的15倍以上,而一家農戶在冬季往往要燒2-5噸煤。具體到京津冀地區,散煤燃燒雖然僅占煤炭消耗總量的10%,卻貢獻了整體煤炭燃燒污染物的50%左右。

煤炭燃燒是中國PM2.5的重要來源,在不同統計口徑中,煤炭對PM2.5年均貢獻在50%左右。以此推算,在京津冀地區,至少有25%的PM2.5來自農村散煤燃燒。而在部分研究中,這一比例可能高達50%以上。

況且,由於對取暖效果的追求,農村燒煤每年都在遞增,平均室內溫度每上升1攝氏度,燃煤消耗就會增加6%左右。此外,當紅色預警等政府調控手段生效,關閉燃煤企業和電廠時,農村小煤爐是基本不受影響繼續排放的。更不用提北京市在售散煤煤質超標率為22.2%,天津市超標率為26.7%,河北省唐山、廊坊、保定、滄州4市平均超標率達37.5%。

這樣的「農村包圍城市」,理所當然地引起了城裡人的警惕。

2015年12月18日,北京在10天內連發兩次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央視《新聞1+1》欄目播放節目《紅色預警又來了!》,在節目中,話外音質問到「(京津冀霧霾都如此嚴重)難道只有北京的行動就夠了嗎?」 

隨後,節目開始放河北省環境應急與重污染天氣預警中心主任王曉利的電話採訪,在電話中,王主任說了句大白話——「北京所做的事可能做很精緻了,但是河北這邊老百姓很多剛滿足於溫飽,剛自己蓋了一個房子,剛不再燒暖炭了,然後自己家冬天買點煤來採暖,不可能說老百姓污染空氣了,不應該採暖了,這肯定是不行的。」

警惕的城裡人可能忘了,為了達到「五環內無煤」,首都是從1998年開始花了整整18年的時光才治理出效果的——2000年的時候,64%的北京住戶是靠燃煤小鍋爐過冬的。

況且,如今就在占北京市行政區域面積92%的京郊農村,冬季散煤消耗量依然有400萬噸,單位排放強度甚至高於河北省,可吸入顆粒物排放量相當於原北京四大燃煤發電廠冬季排放量的10倍,等同於北京仍有30座大型燃煤電廠同時運轉。參考北京環保局數據,外來污染雖占北京PM2.5構成的28%-36%,但本地燃煤污染也有15%的比例。

答案已經非常明顯了,每次秋冬季重霧霾,燃煤都是整個華北區域最大的貢獻者,而燃煤污染中的主力,正是農村和城郊取暖用的散煤。

(圖注:交通(黑)、發電(藍)、工業(灰)、家庭用能(橙)對PM2.5,黑碳,有機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貢獻。Annual為年度指數,Jan-Feb為1-2月指數。數據摘自《美國科學院院報》)

 

黑色宿命

據測算,中國每年的散煤消耗量大概有7億噸,被散煤扼住咽喉的,不止是京津冀。

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姜克雋研究員等人在2016年發布的《江蘇、湖北、陝西、四川四省大氣污染防治政策評估報告》顯示,這四個分佈在中國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經濟和產業發展特點的省份,其治霾策略卻驚人的相似——「由燃煤導致的非電力能源活動減排效果較弱,需壓減散煤的使用和針對小型燃煤設施的控制,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

再比如不屬於北方取暖區的浙江,分散在全省各地的小鍋爐、窯爐消耗了全省33%的煤炭,排放了全省71%的煙塵、54%的二氧化硫和32%的氮氧化物。

事實上,國家發改委,環保部等多家機構共同發布的《煤炭使用對中國大氣污染的貢獻》報告已經證實, 在我國大氣污染的重災區,煤炭消費的強度和PM2.5的濃度有明顯的相關性。這些區域包括京津冀、長三角、山東半島、成渝地區、武漢及周邊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以及河南和安徽。

(圖片來源:《煤炭使用對中國大氣污染的貢獻》)

肯定有人會問,那中國能不能減少對煤炭的依賴,進而減少散煤燃燒呢?抱歉,不能。

中國煤炭90%以上的使用場景就三類:發電、煉焦和供暖。其中煉焦是鋼鐵工業的命脈,而煉焦百分之百使用煤炭,這就不必過多討論了。再說發電,2014年時,中國的發電量構成如下:75%來自火電(燒煤),水電不到20%,風電2.5%,核電2.2%。你說前些年迅猛發展的光伏太陽能?抱歉,電力部門不準光伏電入網使用。風電?要給火電讓路。正是由於電力部門的利益與體制問題,2015年全國部分地區的「棄風棄光」現象竟高達60%(即發了電也沒地方用,乾脆停止發電)。

那能不能轉投石油或天然氣資源呢?不行,因為目前中國的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30%,石油則超過了60%。2015年時,由於外國天然氣船不及時到達,已經沒有燃煤供暖的北京必須要將部分建築供暖溫度下調。

囿於能源安全和資源稟賦,煤炭這種源自春秋戰國時期的古老燃料,依然是未來支撐中國工業化列車行進的基礎能源,也是北方廣袤平原地區的村莊和小城人民做飯取暖最現實的燃料。

不是沒有例外,北京就打算成為全國唯一能夠在全部行政區劃內杜絕散煤的地區。這背後是高達萬億的投入,舉一個例子——北京郊區的「煤改電」改造政策是買電暖器政府報銷90%,晚9點後用電白菜價0.1元1度。一年就改了463個村,頂過去十年的改造量,美的格力萬家樂為搶招標擠破了頭。電不夠用不怕,北京再建7個高壓電通道給郊區供暖,電從外省輸入就是了。

就連陝西這樣的資源大省,本地供暖「煤改氣」都嫌太貴無法進行,卻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將寶貴的天然氣上貢給北京使用。在上文所述的央視《新聞1+1》欄目中,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也提議「當然河北也可以支援北京減霾,比如講河北將電力多輸入一些到北京,北京減少天然氣的燃燒排放。」

這樣一座人均天然氣和電力消費均排全國頭名的城市,100%的原油和天然氣、98%的煤炭、70%的電力、40%的成品油都要靠外部供給,還能從財政和補貼中掏出萬億來挨家挨戶換煤爐。如此去煤化經驗有哪個城市或地區能學習呢?

這裡有一個東施效顰的反面案例:為了響應中央環保號召,河北到2017年煤炭消費總量要削減4000萬噸,預計屆時天然氣供需缺口達107億方。然而矛盾的是,為了響應北京號召,河北往年就必須削減自身用氣量保北京用氣,不少地市在用氣高峰時甚至要想方設法購買高價氣。

耳邊依稀響起那句話:「北京做事可能已經很精緻了……」

 

後記:

PM2.5的跨境輸送顯著提升了空氣污染水平,受省外輸送影響較大的主要是富庶的南方省份,如上海市、海南省、江蘇省和浙江省,外來源對其PM2.5年均濃度貢獻均超過48%,最多達71%。而主要污染輸送方自然是華北、東北那些「72%不滿者」聚集地。

氣溶膠顆粒是不需要辦暫住證的,霧霾第一次讓中國富裕地區的精英階層們感受到了「來自無產階級的懲戒「——這種感覺自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很少體驗了。

沒有人能逃脫「共和國之灰」。


 【霧霾害人】共和國之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