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7日 AM 730《鈺成其事》

am730_161117

今年6月英國通過公投決定「脫歐」,很多人感到震驚。英國傳媒報道,不少英國人在投完票之後才用Google尋找脫歐是甚麼意思,甚至要查閱「歐盟」是甚麼。有評論員抨擊英國的政客卸責,把應否脫歐這重大問題,推給根本無法深入了解其中複雜因素的老百姓去作決定。

英國脫歐決定的是非對錯,或許我們作為外人很難判斷;但我們從中應該得到教訓,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應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果我們平時完全不問政治,不關心公共事務,有大事時糊裡糊塗、不知所措,或者一知半解、誤信謊言,受害的就是我們自己。

學校裡開設的通識教育科,如果可以促進學生對時事的關心,提高學生對政治的興趣,那當然是好事。鼓勵學生多了解公共事務,多關心時事政治,培養學生對社會上有爭議的問題具有分析、批判的能力,正是教育的其中一個重要目的。

問題是通識科在著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批判思考能力這個目標下,片面強調思考、批判,忽略了全面、準確地掌握事實的重要性。這就鼓勵了學生只憑一知半解,便對複雜的問題妄下判斷,並且以「獨立思考」為名,拒絕聽取跟自己想法不同的意見。這本來不是通識科教學的原意:教學目的是要鼓勵學生多作思考分析,所以成績評核就不著重事實的記憶。可是,這就令學生以為毋須完整準確地掌握事實,就可以「批判」,可以「獨立思考」。殊不知不重事實的「批判」,必然走向反智;未經窮根究底的「獨立思考」,不可能得出真知灼見,其實只能人云亦云。

過去幾年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爭議的問題,包括國民教育、「831方案」、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高鐵(以及一地兩檢)、被稱為「網絡廿三條」的版權修訂條例、全民退休保障、標準工時立法、取消強積金對沖、限奶令等等,以至最近的宣誓風波、人大釋法,不斷聽到立場不同的人提高嗓門互相叫罵,有多少公開的爭論可以幫助人們加深對問題的了解?

大是大非,不能含糊。唯其是大是大非,更需要擺事實、講道理,弄清是非;毫不含糊的立場,必須建基於毫不含糊的事實和道理。

(完)

本文由作者授權,從 http://tsingyoksing.hk/ 轉載


 大是大非(曾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