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ology increases access to what is scarce. 」
我們總談科技、科技,但到底什麼是科技?上面這句話是我看到過的對「科技」最好的解釋。
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原汁原味的翻譯這句話,意譯的話大概就是「科技為人們提供了接近稀缺事物的途徑」,也就是說科技本身帶有一種「反稀缺性」。
要知道,經濟的運作和商業模式都是圍繞稀缺資源進行的(稀缺才有價值。所有人都需要氧氣,但沒有人能靠氧氣賺錢),而當科技的定義就是反稀缺性的時候,不難想象新科技的出現會重塑一切事物的關係,所以才有了disruptive innovation,顛覆式創新一詞。
上圖叫做「Gartner Hype Cycle」,國內一般翻譯成技術成熟度曲線。這張圖是說任何技術出現後都會經歷一個不理智的高潮,然後破滅,再一點點復蘇並成熟。
那麼,什麼樣的公司會破滅,又什麼樣的公司才能最終熬過破滅期,走向成熟?
所有新技術一開始都會增加效率,逐漸地釋放反稀缺性,當這種狀況到達極致後,就會讓某種事物徹底喪失其原本的稀缺性。在這個過程中,整個行業都在變形重組,並且出現所謂的風口。很多人會看到機遇而跳入風口,整個市場會慢慢變為紅海,出現激烈的競爭。
這些紅海中的競爭者們一開始大多能搶佔到一席之地,他們都會覺得自己找准了用戶需求,找對了市場。但又會慢慢發現,公司並沒有可行的商業模式,更差的時候甚至也沒有可觀的用戶留存。因為這個感知上空白的市場和需求是科技變化本身帶來的,只是用戶需求暫時未被滿足的一段時間窗口,而這些紅海中的公司本身並沒有掌握他們獨有的稀缺性資源。所以整個市場會進入幻想破滅期,直到某家公司掌握了新的稀缺資源。
科技最終讓本來稀缺的事物不再稀缺,而人們要在這其中尋找可行的商業模式,給予不再稀缺的事物一個價值,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這就是偽風口產生的根本原因。
所以,要發現價值,最重要的是透過市場的表象,找到供給關係重新組合後新的稀缺資源。
什麼才是行業內的稀缺資源?
商品的價值是由人類的交易行為賦予的,在任何行業內,交易雙方討價還價時使用的籌碼就是稀缺資源。
比如在傳統零售行業內,大商家的籌碼就是自己的品牌(如寶潔),而渠道的籌碼就是貨架和人流效率(如沃爾瑪)。寶潔用自己的品牌爭取更好的貨架位置和更高的毛利率,沃爾瑪用自己有限的貨架位置和巨大的人流量爭取更低的進貨價格。
而互聯網的反稀缺性就表現在「連接性」上,所以原始商業生態中所有的「渠道」角色都是最先被改變的。
當傳統線下渠道的連接性意義被互聯網反稀缺後,有大量的電商公司出現,但最終為什麼Amazon變成了巨頭?因為Amazon發現在互聯網上貨架位置、渠道和流量都不再是最稀缺的資源了,稀缺資源變成了優質用戶的粘性和物流體系的效率,所以Amazon做的最成功的兩件事就是會員體系和自建物流。
我們再來看現在國內火熱的內容市場的例子
傳統媒體領域最稀缺的資源是:內容、發行渠道和廣告主。微信公號帶來的是對內容的部分革命、對發行渠道的徹底革命。
通過公號,所有人都有機會產出內容(雖然不一定是足夠優質的),而且所有人都能夠觸達讀者,所以大量的人發現這個機會,無數的公號應運而生。直到最近,所有的人又都發現「內容太多了」、「打開率明顯降低了」、「公號不再好做了」。而再往後,越來越多的人會發現,做公號根本賺不到錢了,這是為什麼呢?
當一開始內容和渠道剛從稀缺到非稀缺轉換的時候,早起鳥們有機會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但所有人的都要記得,這隻是一個短暫的時間窗口,這個機會不是某個公號因為自己掌握了稀缺資源而爭取來的,而是整個市場大背景下的機遇。這就代表着,每個人都可以做一樣的事情,沒有核心競爭力也就沒有壁壘、沒有用戶留存。而當越來越多的人用做流量生意的思路來做公號的時候,就會發現流量獲取越來越難、成本越來越高、留存越來越低。
所以,要生存壯大,就要找到新的稀缺資源,並且想盡辦法掌握在自己手中。
從用戶角度來講,內容爆炸的年代稀缺的是時間、注意力或找到優質信息的方式。從企業的角度來講呢?有人會說稀缺的是好內容。但我們不妨多問一句,好內容帶來的是什麼?流量嗎?可是再好的文章也不一定有一段貓貓狗狗的視頻獲取到的流量多。我覺得,持續生產好內容帶來的是和用戶產生的一種信任關係。
造作的CEO舒為曾經說過「品牌就是標準」,我深有同感。用戶產生購買行為的時候,是有一個對標準的預期的,不管你去全世界哪裡的星巴克,你都知道味道是有保障的,是會符合你的期待的。而搭建信任關係,就是建立品牌的必經之路。
所以在當下,對於內容創業者來說,要努力去爭取的稀缺資源就是一個能夠讓用戶產生信任關係的品牌,而優質內容只是達到這個結果的方式之一。
品牌是一種壁壘,最理想的品牌壁壘是一個品牌等同於一個行業(比如Google之於搜索,Facebook之於社交,淘寶之於購物),但更多情況下,一個行業內會共存多個品牌,比如服裝行業,這個時候各個品牌就必須要深度挖掘自己的垂直品類、人群和特點。內容領域自然更接近後者。
想掌握商業本質就是要用80%的時間研究過去,20%的時間思考未來。舉了這麼多例子,回到科技創新與稀缺資源演變上來講,要創辦一個成功的企業,最終也還是落到以下三點上:
第一,明白行業之前的商業體系建立在什麼稀缺資源上。
第二,明白怎樣的科技變化反稀缺了原本稀缺的事物,從而誕生了一段時間窗口的機遇。
第三,找到新機遇下最新產生的稀缺事物並努力把握在自己手中,從而把一段時間窗口的機遇轉變為持續的發展機會,並演化出可行的商業模式。
如此這般,公司就有機會在抓住 First-mover Advantage 的前提下,同時把握住 Last-mover Advantage 的位置,最終成為行業內的壟斷者之一。
P.S. 品牌、技術、規模、網絡效應等都是壁壘,企業要長久成功總要佔據其中的某一點,而目前看來其中最強悍的就是網絡效應。
參考文章:Paradigm Shift Machine, Part1: Technology increases access to what is scarce,作者:Alex Danco @Social Capital
42章經(ID:MyFortyTwo),一家生產原創優質內容的科技媒體,誓同有趣、有料、有企圖心的靈魂共成長。
創業公司如何突破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