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補養

隨著人們對健康保養意識提高,從民間到現代醫學,都接受了中醫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秋季進補是十分必要的。可是不少人未到季節便迫不及待地開始進補,雖知南方地區的秋老虎仍肆虐,氣候處於夏季,人的身體仍極易出現倦怠、乏力等情況,所以仍應以清補為好,即使天氣涼爽了,秋補也不可亂補。立秋過後晝夜溫差變化大,是各種疾病多發的季節,因此,在這個季節裡要特別重視保健,但必須注意的是,須講科學的進補。

一、分清虛實

中醫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的人不宜用補藥,而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應按用膳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乾、口臭、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火」,應以「缺甚麼,補甚麼」有的放矢來補養。

二、不以價格為標準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種補品,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殊不知食物和藥物一樣也有副作用,多服、久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失衡。尤其是身體在不同季節會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應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而不是憑價格貴賤來選補品。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進行食補,如芹菜可治高血壓;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山藥(淮山)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都也是進補的佳品。

三、秋風起早防病

秋風乍起,氣候乾燥,稍不注意便會受到燥邪侵襲,出現口乾鼻燥、赤目腫痛、乾咳無痰、皮膚乾燥等燥熱病症,養生以「養陰潤肺」多吃芝麻、核桃、百合等食物。秋季的氣是「燥」,在人體內,肺屬燥金,其氣應秋。秋高氣爽,空氣清新,有利於肺氣、司呼吸之功能;但到秋分以後燥氣過盛,與風相合形成風燥之邪,必首先侵襲肺所主的皮毛和鼻竅。假如秋燥之氣太盛,超過了人體的防禦能力,或雖燥邪不盛,而肺本身的主氣、宣發功能薄弱,無力適應秋季氣候變化,無力抵禦外邪,則肺所主的皮毛、鼻竅和肺自身就首當其衝,會受到燥邪的危害而產生一系列的病變。

 

                                                  朱伯銓醫師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