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討論Starman兄的blog很久了,其實由他一開始寫blog不久,我已經想談談,但一直沒有討論。來到今天,相信大家對Starman兄的blog已經不再陌生了,今天借機會再談談。Starman兄一直在blog內分享的財務知識都很厲害,而且開始看時我有不少看不明白的地方,後來看到他在iM的專訪,又約了他與市場兄飯局,當面交談過,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明白了。
Simon:
在低息年代,有什麼東西可以做到10% interest rate?是否不實在?
止凡回應:
長線投資的概念,是一個長時間計算,好像我在工作坊上所提及的恒指,1964年100點升至2014年25000點左右,50年升250倍,年回報大約12%,但若你計算當中的高息低息環境,或截止97年03年08年這些低谷去計算又如何,的確不能每年都做到10%以上,但這又有何問題呢?
加上,在低息時代,能不能做到10%或15%甚至更高的回報,重點是財務知識,如果只看看投資產品,在每個投資產品都只標上一個回報率,這支股票派多少息,這支基金稱它的回報率為多少,這就當然不太可能有超過10%吧。投資前要先了解,而了解是可以指非常深入的,絕不是只看PE、PB、股息率就算是了解,真正深入了解後,你會發現這世界很好玩,機會多的是。
後記:
由於近年有Starman兄加入了寫blog,讓我對投資操作有不一樣的理解。當我們在討論什麼時代回報多少這類思想上的框架時,我立即想到在低息環境以公司直債賺取穩定回報的Starman兄。低息時代回報不可能高於10%嗎?看你如何運用財務知識吧。
當你一看Starman兄的blog,第一時間會看見讓你眼前一亮的被動收入,每月達6位數字。原來他的家庭日常支出為8萬元,這水平代表每年要花費100萬元。相信年薪過百萬的打工仔在香港不會佔一個很高的百分比,可能少於2%吧,(可參考一篇舊文《香港家庭分類》),更何況支出要達100萬元,作為一位30出頭的年青人,實在極高級數。而Starman兄計算預期的被動收入,更要1.5倍於日常支出,即12萬元,實在厲害。
blog內主要談及工廈投資、債券投資,近期更有地皮買賣,外地公司的投資,當多數人在批評「一帶一路」政策之際,Starman兄早已看見機會並實行賺錢中。這些都是較冷門的知識,入場費相對較高,其財務知識實在很少在blogger間看見,即使在報章雜誌也鮮有。
其中一個操作,是利用私銀槓桿買公司直債,又利用股票倉作孖展緩衝,他對投資操作的考慮相當有深度,在低息時代賺取那近20厘回報頗有把握,欲看詳情,以及其他更多操作,不妨找找iM以前的報導或到Starman兄處爬文,這裡有些舊文章也值得一看,見《iM上的Starman》。
看到工作坊提問就想起Starman兄,只想帶出投資心態的另一個境界,常說投資是一個個人計劃,為何他會選擇債券?為何股票倉會選擇REIT?因為覺得它當炒?會升?因為這工具能帶來高於10%的回報?應該不是吧。背後有很多考慮,包括Starman兄的個人認識、喜好、風險管理、銀行對這類資產的取態、對這個組合的預期(例如只作防守,製造穩定現金流)等等。
若我們了解如Starman兄的資產配資,整套個人投資的理念與部署,我們大概會更明白為何投資計劃人人不同,自然有不少問題會減省,例如「我要XX%回報,應該投資什麼?」、「今天我買入建行,可以嗎?」、「匯控近期升了不少,我應該減持嗎?」、「現在我應該維持多少現金水平?」、「你睇好什麼板塊?」等等,日後再有這類問題,可簡單談談Starman兄的操作以作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