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新喜 ,本文頭圖由海洛創意授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日前,據台媒稱,大陸智能手機顯示面板出現了供貨緊張問題,包括中興、vivo、金立等廠商的高管急忙奔赴台灣拜訪中華映管、友達光電、群創光電等手機屏幕供應商,尋求上游供應商供貨保障,試圖從這些廠商手中獲得足夠的顯示屏面板供應。

一方面,內地手機廠商奔赴台灣尋求供貨保證,這與大陸屏幕面板產能告急有關,國產手機在缺貨量太大的情況下,不得已尋求台灣供應商。另一方面,台灣顯示面板的品質與產能相對更為優質,整體智能手機的低價模式與出貨下滑也使得台灣也受到了影響。據知情人士的說法是,因為由於面板產品價格下降,台灣的上游製造商降低了智能手機面板的產量。

但目前,隨着台灣顯示面板供應鏈的緊張,部分手機廠商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比如,據台媒指出,華為則已預定了內地京東方科技集團和天馬微電子等公司的智能手機顯示屏面板產能。

 

智能手機的低價走量競爭模式正在傷害國內手機供應鏈廠商

手機顯示屏幕緊缺的背後體現出,智能手機的低價走量競爭模式正在傷害國內手機供應鏈廠商,因為性價比策略顯然是建立在壓制了供應商零部件的成本售價的基礎上,而供應商在良率耗損、人力成本、設備成本成本支出在見漲,利潤就更低了。加之,這兩年的智能機出貨量波動太大,許多廠商的出貨量走低,導致庫存積壓。供應商無利可圖,只能削減產品供應。另一方面,行業技術更新太快也是導致面板產業洗牌潮加速,技術在不斷更新,不少供應商在研發支出費用上無法跟進只能被淘汰。

所以我們看到,大陸的一些手機觸控面板製造商包括江西的合力泰科技,以及信利光電等紛紛拜訪台灣尋求解決供貨與技術升級之道,這同樣體現出國產面板廠商的規模效應不足,競爭力不強的現狀。

 

國產顯示面板競爭力不強還體現在未來技術轉型方面的實力不足

比如說,業界透露2017年蘋果未來有可能在新的iPhone上使用OLED屏幕,同時計劃將這種屏幕使用到iPad和MacBook上。隨着iPhone未來或採用OLED屏幕的消息不脛而走,目前國產手機中,華為、OPPO、vivo、金立等多個品牌已經或者計劃使用OLED屏。因此在面板技術上,未來的手機面板廠商需要面臨向OLED屏幕轉型的問題。

數據顯示,在OLED新技術上,韓國三星和LG兩家產能佔到全球的95%,富士康收購夏普之後,也計劃量產OLED屏幕。雖然國內京東方和深天馬、崑山維信諾等企業開始在OLED面板加大投資,但投產時間可能要到2018年。在曲面的OLED屏幕上,國內只有京東方成都工廠有產線設計,而三星在2010年就已經具備OLED量產能力,目前OLED上游的有機發光材料,也主要掌握在日、韓、美等國外廠商手中,也就是說,即便是在未來競爭OLED的大客戶訂單上,國產面板廠商依然落後於人。

而手機屏幕面板的缺貨與技術欠缺,則會大大鉗制國產手機的庫存、出貨量與銷售量以及產品良率。比如有業內人士指出,近期包括小米手機、聯想ZUK等諸多國內手機品牌已出現旗艦手機供應緊張的現象,可能就與上游手機屏幕供應緊張有關。

面板缺貨去台灣求人也是國產手機供應鏈系統大而不強的一個側面,我們知道,在面板屏幕之外,國產手機出貨,其實更離不開日本零部件與硬件產業鏈的支撐。許多國產廠商的屏幕由日本顯示公司JDI與夏普所生產,多數用的是索尼攝像頭,甚至小到Wi-Fi模塊、微小的儲能電容陶瓷等都是採購自日本零件商,許多零部件來自日本株式會社村田製作所Murata Manufacturing Co.和日本電子元件巨擘TDK Corp.

 

國際零部件供應商打了下噴嚏,國產手機就會感冒的現狀還沒有改觀

典型案例前兩年曾頻頻鬧出索尼的攝像頭供應缺貨事件,當然,索尼的攝像頭傳感器模組是蘋果三星也紛紛爭搶的對象,由於訂單量與品牌等因素,索尼攝像頭組建訂單往往也被這兩家壟斷,國產手機則往往因此面臨供應緊缺的狀況。

太過於依賴日本零部件供應也成了國產手機大而不強的一大特點,比如前不久日本地震,索尼的CMOS傳感器工廠有兩座都在地震中心附近,索尼新工廠據說今年8月完工投產,因此,未來國產新旗艦,受制於索尼CMOS傳感器缺貨的可能性會比較大。而尤其是每次iPhone新機發布,各大供應廠商需要首先滿足iPhone的訂單。其次才考慮其他廠商,受制於零件部供貨,往往導致新旗艦因錯失最佳的發布時間節點,而錯失最佳銷售時間節點。

所以我們看到,國際上大的零部件供應商打了下噴嚏,國產手機就會感冒的現狀還是沒有根本上的改觀,國產手機發展了這麼多年,供應鏈的產能的掌控與供應鏈的整體管理上,與蘋果三星相比始終還是有明顯差距。

 

國產手機廠商供應鏈管理弊端:把供應商當成利益博弈對手

這一方面與國產手機堅持多機型布局相關,機型增加、供應商變多,而且一旦牽涉到大規模量產訂單,國際市場的資源、物流、渠道,管理、營銷投入的瓶頸凸顯。而隨着國產手機價格戰加劇,正在將零部件供應商拖向深淵。

一方面,前面說到,國產手機低價戰略導致國內供應鏈廠商缺乏資金周轉研發有競爭力的零部件組建,利潤低產品良品率不高,許多廠商紛紛倒閉。去年,華為中興的一級供應商、深圳市明星企業福昌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宣布破產之後,深圳中顯微集團、惠州的創仕科技以及深圳領信光電有限公司等手機零配件生產商紛紛關門停產。

而由於國內手機組件供應商競爭力弱,缺乏談判籌碼,手機廠商也通過壓低供應商供應組件的價格來確保成本可控,這導致零部件供應商對產業缺乏前瞻性的布局與投入。有業內人士指出,國產手機廠商的供應鏈管理方式,就是一個季度或者周期內價格必須降低多少個百分點,把供應商當成利益博弈對手,最終導致供應商沒有利潤去提高自己快速響應的能力,國產廠商斷貨的情況時有發生。

我們看蘋果,蘋果由於採用的是雙供應鏈商體系,加之利潤較高、出貨量大、本身又是高價值的競爭模式推動供應商不斷技術升級。蘋果也通過掌控相關環節核心專利與技術,進入到核心供應商環節,通過合作與合資的形式扶持核心廠商對接自身供貨,推動產業鏈一榮俱榮,富士康與台積電等企業也因蘋果賺的盆滿缽滿,這種模式有其穩定性與庫存周轉性高的一面。

反過來,國產手機廠商的低價競爭模式導致供應鏈代工廠與零部件廠商脆弱程度加劇,導致產品價格與價值下降,繼而會導致國產廠商對接供應商零部件的穩定性不足,上游製造商迫於價格下行利潤降低的壓力只能降低產品的生產與研發,導致產業陷入頹勢以及研發技術升級的動力不足繼而落後於人。

 

國產廠商需要改善並反思自身的產業競爭模式與供應鏈管理方式

這導致的影響是,手機硬件產品技術與規格水平難以提升,整個產業缺乏競爭力,這就是一個封閉式互相傳導的惡性循環,隨着手機產業轉型升級在即,供應鏈的寒冬與弱勢局面與產能不足、競爭力不強的現狀顯然會傳導給未來的手機廠商。

我們回到屏幕供應商的話題,從前面台媒指出,台灣屏幕供應商產能告急,華為則預定了內地京東方科技集團和天馬微電子等公司的顯示屏面板。而這兩家顯示屏面板廠商面臨的現狀是產能不足,技術相對落後於三星、LG Display、友達光電。但對於處於上行風口的華為來說,在關鍵的硬件組建上的將就,這就導致了用戶體驗上的差別,這可能使得其品牌與銷量、口碑均受到牽連。

我們看蘋果,目前蘋果的某家觸控屏的供應商,已經在着力提升「納米線柔性觸摸屏」的可商用性。納米線的導電性更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觸屏操作的手感,該技術也將推動觸控屏的升級。在手機品牌溢價上的差異,也來自於這些產品與技術升級之後帶來的體驗優化細節。

這也預示着國產廠商需要改善並反思自身的產業競爭模式與供應鏈管理方式,盡量轉型到高價值的競爭模式,與供應商形成雙贏機制,才能推動國產手機供應鏈技術轉型改善低效模式,進而改善整體國產手機的供應鏈掌控能力與水平,反之則會將產業與自身品牌帶入深淵。

 


 台灣顯示屏產能告急,國產手機為何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