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移動醫療的風口依然強勁,各方觀點在投資圈上空激烈交戰。有觀點認為,移動醫療領域的主戰場「並不是在大醫院進行高精尖診療,而是基層醫院和小病慢病管理。」(劉謙,《從春雨醫生一直「黑」到阿里健康,看空移動醫療的人正在錯過哪些機會?》)但持續關注移動醫療領域的熊貓資本投資經理Nina有一些深入思考想與創業者分享。

當下的慢病管理領域創業項目同質化嚴重,這多多少少說明該領域創業進入了一個難以突破的瓶頸。如何理解創業項目現存的問題?慢病管理創業又該走向何方?Nina將從價值創造的角度談談她的想法。

目錄

I國內慢病管理現狀

II同質化嚴重的慢病管理創業領域

III慢病管理創業:能創造多大價值?

『依從性』|患者

『需求』|醫生

『買單動力』|合作方

IV慢病管理創業突圍點何在?參考國外模式的點評與思考

慢病照護模式

同伴支持管理模式

社區工作管理模式

思考

————————————————————————————————————————————

2015年12月17日,美國慢病管理鼻祖WellDoc宣布完成2200萬美元B輪融資。這條消息仿佛給了國內慢病領域的移動醫療創業者信心:鼻祖在前,中國人口基數又這麼大,是否意味着中國慢病管理領域的創業公司也有大概率能走向B輪以後?

然而我卻對此預想存疑。本文先不分析WellDoc未來能走多遠,就談談我為何暫且對國內移動醫療慢病管理領域的投資機會持悲觀態度。

國內慢病管理現狀

慢病管理(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CDM)是指組織慢病專業醫生、藥師及護理人員,為慢病患者提供全面、連續、主動的管理,以達到促進健康、延緩慢病進程、減少併發症、降低傷殘率、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並降低醫藥費用的一種科學管理模式。

——葛衛紅、謝菡《慢病管理現狀》2012年

據統計,2005年,我國由慢性病所致的經濟負擔為15345億元,相當於當年GDP的8.4%,全國慢病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79%。

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管理,是我國近年興起的一種新的醫學管理模式。目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直接服務於慢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為輻射社區的慢病患者建立健康檔案,一年定期多次隨訪,為其提供預防醫學診療服務,開展慢病的監測和危險因素的干預,提高患者對於藥物治療的依從性,能在慢病防治的各個環節中發揮重要作用。

然而現在社區醫療機構資源投入有限,慢病管理網絡建設尚不健全,社區醫院評估回訪工作不規律、數據收集不完整不連續,會延誤患者併發症和病情惡化的發現,大部分患者還是趨向去上級醫院問診開藥而非社區醫院。

同質化嚴重的慢病管理創業領域

也正是因為目前我國慢病管理的系統、執行並沒有做到位,移動醫療風潮興起時,慢病管理領域衝進來大量創業者,試圖改變現狀。其中病種主要集中在糖尿病、心血管、腫瘤、腸胃肝腎等垂直領域。

糖尿病是此領域創業者關注的重點病種。中國是糖尿病第一大國,現存糖尿病患者1.14億,易觀智庫的《中國移動慢病管理服務市場年度盤點2016》報告指出,慢性病具備長尾效應吸引資本市場關注,糖尿病成資本市場關注重點,2015年糖尿病領域的投融資金額超3億人民幣。

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糖尿病領域移動醫療項目超百個,然而大部分app同質化嚴重。慢病管理app的主要功能集中於血糖、血壓等數據的記錄和分析、醫患在線問診+導流線下就醫、用藥指導和提醒、生活習慣指導、病友社區社交等。而其主要的盈利模式也大同小異,主要收入來源於硬件銷售、患者流量變現,流量變現包括廣告收入、醫藥電商、健康險渠道傭金、垂直病種大數據變現等。

慢病管理創業:能創造多大價值?

現行的慢病管理的移動醫療商業模式中,到底能給參與各方創造多大的價值?我們可以從患者、醫生與合作方三個維度來理解現有慢病管理創業領域出現的問題。

依從性|患者

對於患者而言,我們常關注的一個詞是「依從性」。

觀察一下身邊的人你會發現,剛確診的病人會比較緊張,他們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學習疾病知識、下載各類移動醫療類app主動記錄自己的健康數據等,然而慢病由於不致命、治療周期長、健康管理的效果不明顯等特點,患者的「依從性」會大幅度下降,甚至久病成醫。慢病管理app提供的健康數據記錄、醫患輕問診、用藥及生活習慣指導、病友社區等功能,已經無法黏住患者。

且不說由於慢病發病原因複雜,大多數app僅以血糖血壓等簡單指標制定健康管理方案的不科學性,隨着患者依從度的降低,不再有動力完整記錄數據,此時的app甚至連記事本的價值都無法體現,後面的方案依從也無法談及,也就無法體現平台給出的健康管理方案的效果了。

需求|醫生

對於醫生而言,我們常關注的一個詞是「需求」。

現行有醫患兩端的平台除非自營醫生團隊(或者醫生助理角色客服),合作模式下的醫生是年輕醫生或者社區醫院醫生。對於醫生而言,創業者們常常提到三種需求,一是病患管理需求,二是收入增長需求,三是為了職位晉陞的學術需求。

由於慢病患者就診時絕大部分問題相同,門診醫生一天100多個號可能一半時間以上都在重複同樣的醫囑,作為醫生管理病患的工具,醫生在app上與患者交流、答疑。但在我咨詢過的醫生中,大部分依舊認為病人來門診就醫會比他們在app答疑效率更高,醫生使用app與患者交互習慣難以培養。這類服務必須有付費才能對醫生產生經濟刺激,這就又回到患者付費意願問題,慢病患者久病成醫,在線付費意願低,未來也難以為此服務買單。而在學術需求層面,採訪醫生問有什麼app能滿足學術要求嗎?除了醫學生會提到丁香園的文獻病歷資料,其他答案大多是no。

醫生使用某個app,大多是為了地推時的經濟刺激,當補貼不能持續,金額也不足以黏住醫生活躍使用時,醫生端能創造的價值也就有限。

買單動力|合作方

對於合作方而言,我們常關注「買單動力」。

WellDoc的買單方是保險公司,其app產品bluestar是經美國FDA認證的處方app,相對而言主要產品特徵與國內市面上的糖尿病app並無不同,主要的差別在於基於真實世界數據積累而開發出的輔助臨床決策算法,以及個性化治療方案、患教內容和消息提醒。

在美國,保險公司每年為糖尿病診療支付巨額費用,他們期待WellDoc能減少患者看醫生的次數,通過有效控制血糖,減少併發症來控制醫療總費用。而我國目前商保覆蓋率極低,保險公司即使往後商保覆蓋深入,根據上文分析,患者依從度不夠、健康管理方案的不科學性(導致國內大多數慢病項目沒辦法有效控制血糖),讓保險公司很難有足夠的買單動力。

而常常被提到的另一個買單方——藥廠,目前的創業項目也很難為其創造強勁的買單動力。創業者們通常的願景是平台能沉澱大量用戶數據,然後把數據賣給藥廠,或者承包患者招募CRO的工作。後者還是流量模型,而前者提到的沉澱數據,不論是患者主動上傳還是智能硬件來源的零散碎片的無用數據,藥廠都難有意願去買單。所以現在大多數慢病平台還是以幫藥廠推廣的廣告收入為主。做一個廣告平台,真的創造醫療價值了嗎?

通過上述的思考,我們可以看到糖尿病管理平台能夠創造的價值確實有限。不僅在糖尿病領域,腎病、心腦血管病、肝病領域的慢病管理創業項目也如雨後春筍,雖然不同病種有各自的特點,不同項目切入點也是不同,但平台的局限性有其共同性。由於慢性病自身特點,對於患者來說依從性不夠,對於醫生而言需求不被滿足,對於合作方而言買單動力也不足,於是平台就如同隔靴搔癢,對參與多方都沒有太大實質影響力。

慢病管理創業突圍點何在?

參考國外模式的點評與思考

我們回過頭參考一下國外慢病管理主要模式。

1.慢病照護模式(Chronic Care Model,CCM)

從國外建立科學體系慢病管理模式來看,最早可溯源1998年,美國學者Wagner提出的慢病照護模式。該模式在患者、醫務工作者和醫療政策共同干預的基礎上提出了慢病管理的組織模式;該模式有利於醫生、護士、藥師等團隊成員相互協作,制定慢病管理計劃,幫助患者發揮自我管理的作用,提高慢病照護的水平。

CCM模式圖

即使過了18年,CCM對慢病管理依然有着非常大的指導意義。從圖中可以看出,在慢病管理中,需要患者積極、患者管理團隊積極,需要科學個性化的管理計劃和體系的制定,需要社區、政府資源和支持,需要臨床信息系統功能輔助。整個流程是重資產、重運營、重資源型。

目前,CCM已成功應用於實踐,在對糖尿病患者運用CCM進行管理,可以降低患者合併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有研究結果表明,CCM不僅可以控制慢病患者疾病的進展,還可以減緩慢性疾病的進展,是美國、澳大利亞等國慢病管理的主要形式。

2.同伴支持管理模式(Peer Support Programs to Manage Chronic Disease)

該模式以慢病患者組成的小組、團體或俱樂部等為主體,但還是需要通過其他醫護人員、醫療體制、信息系統等對這些團體進行輔助,支持他們進行科學高效的慢病管理。

同伴支持管理模式流程圖

慢病患者有同伴支持的內生需求,國內外也衍生出各種民間的患者社區形態,移動醫療領域創業,國外有patients like me,國內有貼吧、論壇、社群形式以及移動端社區,例如糖尿病app小番茄等。

然而同伴支持的模式下,僅靠患者一個主體,在專業度、配合度上是不足以完成對慢病的管控的,通常需要與其他模式相結合,如專業人員指導、社區工作指導、患者面對面交流等,仍然是一個系統的、複雜的體系。

3.社區工作管理模式

在慢病管理中,社區工作的主要功能有:

(1)通過病例管理、整合醫療資源、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記錄患者醫療經歷和為患者提供疾病相關信息等方式為患者提供支持;

(2)對患者進行自我照護教育並幫助他們學習掌握自我照護技能;

(3)配合專業醫護人員為患者提供醫學服務和專業的照護;

(4)成為醫療機構和慢病患者間的橋樑;

(5)通過聆聽患者的經歷和與患者交談的方式,對患者提供社會支持。

社區工作管理模式也是近年來在國內受政策分級診療、慢病進社區推行的模式。社區機構對於管理轄區患者不僅有地理的優勢,深度執行該模式也有利緩解都市上級醫院醫療資源不足的現狀。但是現實存在的問題是社區醫療水平不足,人員流動性較大,患者信任度不夠,沒有強規章規定慢病首診只能留在社區。

4.思考

醫療領域的創業存在先天的專業壁壘,所以移動醫療領域的創業者們大部分都有多年的行業背景,他們在實踐中摸爬滾打試錯摸索的精神,作為投資人一直保持着敬畏之心。只是在不斷地看項目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不少想做得大而全的項目,在初期容易陷入看似完美、看似成閉環的商業模式推演,但實質上很難達到預想成果。

有效的慢病管理一定是與政策、社區、醫療資源的支持,科學的方案,患者、醫療干預人員等的積極主動參與和反饋,信息系統的建設等等多重因素密切相關。對於患者,需要在服藥、運動、飲食、心理、醫療教育等多維度進行管理,互聯網技術在這個複雜的體系中可以在後端提供技術支持,比如利用智能硬件降低數據採集門檻和縮短數據反饋時間,建立醫患在線聯繫提高溝通效率、信息系統管理健康檔案和數據分析處理等,在線上起到更多的是數據收集、督促、教育作用,但是在國內醫療主要靠自費的現狀下,慢病管理的盈利可能還是要靠線下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甚至是一對一、面對面的輔導和管理,讓患者信服服務的療效,才能產生付費意願。

如果說創業是創造價值的過程,那麼投資就是發現價值的過程。慢病管理不僅對患者,對醫療行業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對於真正能創造價值的項目,投資人也願意等待。

作者:熊貓資本投資經理王凝潔Nina。如果您認為您的項目打造了自己的服務體系,不僅僅是各方資源牽個線;如果您覺得您的項目能扭轉我對現在移動慢病管理的灰心,歡迎發送bp到我郵箱:nina.wang@pandavcfund.com或者加我微信ninawnj。


 同質化嚴重?拯救慢病管理創業的「療法」來了,慢病照護、同伴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