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一個朋友,名字叫做「有人」。因為經常能夠聽到這種句型:「有人說過......」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更是被海量的信息包圍着,一條信息可能被各種媒體轉載,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記住了信息,卻忘記了來源。

不管是生活中的「有人」還是媒體上的未知信息源,實際上都在提醒我們:洗腦並沒有那麼困難。

不知不覺我們腦中就被植入了一些不知道哪裡來的信息,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方面涉及的心理學效應:睡眠者效應。

一、宣傳片真管用

今年有很多熱門的話題,其中一個持續熱門的話題是「美國大選」。這個時候除了每位競選者要為自己樹立好形象,拉選票之外,還有一項必做的工作:黑對手。

其實不光是大選,即便是在其他選舉中,「抹黑對手」也都是標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發布惡意的宣傳廣告。

不過重要的是,在廣告的結尾處會留下這則廣告的贊助者,也就是這廣告收了誰的錢。無非是向觀眾明確傳達一個信息:這就是一條黑對手的廣告,你可看清楚了啊!所以觀眾心裡也清楚,無非就是同行競爭嗎,別太當真,當成一個樂子,看看就成。

但實際情況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便開始越來越「當真」了。人們雖然嘴上說不在乎,但從競選者的支持率上來看,這種黑對手的方式確實管用,而且很管用,不然這種戲碼也不會每次都上演。

問題是,為什麼我們會把過去聽過的玩笑話、甚至是不靠譜的話當真,並且隨着時間推移,越來越相信這些東西?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Carl Hovland給出了一種答案:睡眠者效應。

所謂「睡眠者效應」是指:隨着時間的推移,一個從不值得信任的人(團體)得來的信息會漸漸贏得人們的認同。

這種現象在二戰期間尤為明顯。當時每個國家為了激勵士兵的士氣都會製作大量的宣傳電影,不過令人失望的是,士兵們看過了這些電影之後並沒有增加任何鬥志。

不過9個月以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當心理學家們再次測試士兵們的態度時,那些9個月以前看過宣傳電影的士兵,明顯比沒看過的人更有鬥志。也就是說宣傳電影確實有用,只不過作用的體現需要一段時間。

二、廣告商的把戲

為什麼會產生「睡眠者效應」呢?心理學家給出的一種答案是:線索分離(Dissociative Cue)。我們日常接受的信息有兩種:信息和信息源。但是我們對於這兩者的態度並不相同。

當我們剛接受一個信息時,我們的態度會受到信息源和信息內容的共同影響,而且信息源還會成為某種程度的信用背書,使得某些信息「顯得」更可信(不可信)。

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態度將更多受到信息本身的影響。也就說時間慢慢將信息本身與信息源分離開了,而我們對於信息源的記憶力明顯不如信息本身。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有那麼多不知道從哪裡得來的「歪理邪說」,雖然已經不記得來源,但是信息已經被我們記下來了。

廣告商們深諳這種套路,而且他們還知道一個訣竅:亮出自己的底牌之前,永遠不要讓觀眾感覺你在做廣告。如果大家有機會去看國外的優質廣告就會發現,前面的大部分時間都看得津津有味,直到最後一刻亮出了公司Logo,你發現原來這是個廣告。比如下面這兩張圖,你能知道是什麼廣告嗎?


但為時已晚,即便你現在感覺自己的感情被欺騙了,人家花這麼大力氣無非是讓你掏腰包。但是實際上過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自己就會乖乖地把錢送過去,因為你只記住了當時看過的情節,但是對於被洗腦這件事已經記不得了。

我們總覺得如果發現對方是在做廣告就會「跳戲」,並且會更為理性地對待這些信息,但事實證明我們並沒有那麼理性,我們的腦袋還是很容易被人操控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些頂級的品牌會給人留下一種特定的感覺,但又讓人想不起來這種感覺是什麼時候被植入的。

三、反洗腦指南

本以為自己對於這些廣告宣傳很免疫,結果發現自己的腦子其實還是很容易被別人洗,心裡還是多少有點不開心。不過這也能夠成為我們反向激勵自己的一個動力,看看怎麼樣能夠避免被別人植入一些不正確的信息。

1、不輕易接受任何未經篩選的信息

當我們最初接觸到一個信息的時候,其實就應該有所篩選。很多時候,這些想要洗腦的信息會披上「為你好」,「不聽會後悔」等外衣,來影響你的判斷。

不要只關注信息本身,可以去想想對方為什麼這麼說,這個信息傳達的隱性內容有什麼等等。雖然不是鼓勵大家發揮「陰謀論」的才能,但是樹立起第一道防線能在「海選」階段就幫我們省下不少力氣。

2、警惕信息來源

雖然「睡眠者效應」講的是信息源的影響最終會削弱,但是根據相關研究,信息源的本體出現的越晚,我們就越容易被洗腦。所以那些廣告商也會盡量把自己藏到末尾,才亮出真面目。

如果這個信息源是人,那我們還可以很快識別出那些不靠譜的群體,但是如果是非顯性的來源時,我們可能就會只關注信息本身,而忘記考察信息源的可靠性了。

每當發生一些熱門事件,朋友圈中總會有人不加篩選地貼出一些信息,如果能夠有意識地去追溯一下信息源,可能不需要什麼睡眠者效應,就已經從源頭上消除了這方面的劣質信息。

3、能夠獨立判斷

前兩項都是在信息還沒有被輸入的情況下,我們能夠做到的自我防禦機制。但是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是在無意識地情況下就被洗了腦的。這種時候就需要有能力跳出來重新考核這些信息。

首先要去追溯這些信息或者想法的起源。為什麼我會這麼想?這個信息是通過什麼途徑獲得的?這個途徑靠譜么?

如果能夠回想起來固然好,因為這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腦中的想法,但也只是幫助而已。真正重要的是,不考慮來源,就這個信息或想法本身,我們能不能判斷其真偽。比如「每天吃蘋果對身體好」,這個信息的來源可能是我們的老師、父母、朋友,但不論是誰,我們都應該自己去考察一下是否合理。這方面有沒有過相關的研究?蘋果對身體好的理由是什麼?過去和現在對於蘋果的看法有沒有什麼變化?有的話,是什麼?等等。

只有能夠不借助來源,而憑借自己的理性和推理能力甄別過的信息,才能最終被我們真正採納。雖然這個過程會比較困難且繁瑣,但是這樣能使我們的腦子更為清楚,判斷更為準確。

生活中藏着很多隱形的坑,也許我們不能完全避免它們,但是能夠通過每天的努力和掙扎,認清其中一些小把戲,對於我們活得明白些還是非常有幫助的。

本文首發自微信公共帳號:新生大學(xinshengdaxue);轉載事宜請聯繫:banquan@xinshengdaxue.com


 「洗腦」為何不知收斂?騙我的時候,請注意一下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