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 / 《憤怒的小鳥》大電影

Rovio的遊戲產品已經無人問津,僅靠一部動畫電影翻身恐怕不太容易。

近日,京東正在獨家預售一款樂高的玩具,而這款樂高玩具是獲得芬蘭遊戲廠商Rovio授權的王牌IP,也是Rovio唯一的IP——憤怒的小鳥。而推出這款玩具的同時,麥當勞、加多寶等多個傳統廠商都和《憤怒的小鳥》開始合作,而在這之前,國內一線城市的電梯廣告也開始輪番播出即將在5月20日全球同步上映的《憤怒的小鳥》大電影。

這一套營銷方案可謂是環環相扣的全方位轟炸,但是卻給人了一種最後一戰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於Rovio近三年的財報數據、公司狀況以及為了品牌義無反顧的執着。

《憤怒的小鳥》與京東的合作

Rovio曾在公開場合多次表示自己要成為下一個迪士尼,不過憤怒的小鳥從起飛到折翼僅用了5年時間。從2013年開始,Rovio的財報就開始出現下滑;2014年則因為衍生產品收入出現大幅的縮水,年息稅前收入下滑73%;2015年首次出現由盈轉虧的情況,虧損了1300萬歐元。而在這三年中,Rovio的重心則是在打造小鳥的品牌,而至於自己的主業——遊戲,則是和Rovio的核心文化越走越遠。

 

從遊戲開始

Rovio在2003年成立,他們的夢想是開發一款好玩的遊戲,雖然期間有一些遊戲屢獲獎項,但是在當時的移動遊戲市場環境並不好的前提下,他們過得並不好。在2009年初,Rovio就已經是在生死邊緣了,員工數從50人裁減至12人,而他們為了養活自己還需要做一些其它公司的外包工作,不過就在這種情況下,《憤怒的小鳥》誕生了。這種重獲新生的感覺讓Rovio瞬間就改變了自己的公司策略,從手機遊戲研發開始轉向了多領域,這也就是Rovio的迪士尼起步之旅。

 

全球下載量超20億的《憤怒的小鳥》

《憤怒的小鳥》讓Rovio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全球的人們都愛上了這幾隻小鳥和那隻綠皮豬,為了持續這個品牌,Rovio開始不斷的製作不同的關卡和版本,包括星球大戰版本、里約版本、變形金剛版本等等。遊戲的成功不僅僅為他們帶來的巨大的收益,同時也讓怒鳥品牌名聲大噪。

據Rovio 2013年財報顯示,2012年收入為2.01億美元,同比增長100%,而收入增長最大的部分來自遊戲周邊產品的銷售,是2011年同期收入的三倍,已經佔了Rovio總收入的45%。這種收入模型對於遊戲公司而言可謂是非常驚人的。要知道,作為遊戲為主營業務的公司,遊戲收入佔據到公司收入的80%以上的大廠比比皆是。而這種幾乎五五開的局面讓Rovio開始覺得:我很牛逼。於是,CEO Mikael Hed表示「Rovio已經成為了全球範圍內成功的業務公司,2010年的時候,我們準備建立一個娛樂公司,在去年的表現之後,我們對於達到目標非常有信心」。

 

被遺棄的主業

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2013年國際特許商品博覽會上,Rovio宣布與多家公司達成合作協議。至此,與Rovio官方合作的公司總數已超過500家。Rovio曾表示「2013年將專註于加強戰略品牌管理,品牌與零售商品營銷,以及品牌授權項目。」如今該公司的一系列市場舉措正印證了這一點。為了這場快速的文化轉型,Rovio卻對自己的主業開始不上心了。

從2009年發布《憤怒的小鳥》大獲成功之後,Rovio對遊戲的研發也是鍾情于小鳥的形象,雖然也曾有過非小鳥的作品,但是新作明顯是沒有享受到親兒子的待遇,代理的《Tiny Thief》和工作室研發的《RETRY》無論是在產品的更新上,還是遊戲的運營上都不如小鳥這個品牌。更有坊間傳言,代理的《Tiny Thief》上線之後獲得了很好的口碑以及收入,但是因為害怕影響到小鳥的品牌,所以Rovio在對此作的後續根據就變得不積極,最終導致產品迭代過慢,親手葬送了這個遊戲。

《Nibblers》並沒有讓Rovio起死回生

從2009年到2014年,作為一個以移動遊戲為主的遊戲公司,拋開小鳥品牌的產品之外,幾乎鮮有新的作品出現,雖然在代理《Tiny Thief》和自研《RETRY》之後,2015年下半年Rovio還發布了一款名為《Nibblers》的遊戲,而這時的Rovio已經歷經了幾次大規模裁員,從2013年財報顯示的800人,裁到只剩下400多人,幾乎砍掉了一半的身子。而裁員最主要的原因則是因為Rovio的業績開始聯繫兩年出現下滑,因為這是一個沒有新產品出現,只是在不斷更新關卡的遊戲公司。

當人們滿懷希望Rovio將用《Nibblers》來代替這些已經飛不動的小鳥,豐富自己產品線的時候,《Nibblers》卻沒有力挽狂瀾出現爆款效應,而Rovio似乎也是不打算在這上面耗費太多的精力。至於《憤怒的小鳥》的正統續作《憤怒的小鳥2》,Rovio在國內市場也不再單打獨鬥,而是選擇了昆崙遊戲作為國內的代理髮行商,不過可惜這款正統續作也未能繼承一代的風光。這使得Rovio的遊戲業務下滑已經無法阻擋,而Rovio唯一的救命稻草則是來自於《憤怒的小鳥》大電影了。


背水一戰

Rovio應該算是在移動遊戲市場上面最早注重IP的遊戲公司,而在當時看來也是非常成功的。在小鳥大紅之際,Rovio就試圖從單純的遊戲公司往娛樂公司轉型,轉型的路線包括了周邊、主題公園、書籍、視頻,甚至教育。雖然在遊戲周邊產品以及授權上面大獲成功,但是對於一個遊戲公司而言,要把自己的品牌價值最大化,除了需要在遊戲周邊和授權上面進行大量合作,更重要的則是讓自己的產品具有活力。但是對於Rovio來說,這方面做得並不好,Rovio遊戲產品的主要病因在於產品單一,且無重度化內容,再加上Rovio立志轉型到娛樂公司的決心。

位於芬蘭的《憤怒的小鳥》主題公園

當周邊銷售佔據了Rovio近五成的營收之後,Rovio于2012年底宣布將啟動《憤怒的小鳥》大電影計劃,而該片的合作對象則是索尼影業。據了解,該片的成本約為1.6億美元,其中8000萬美元為製作費,另外一半是營銷費用,其中一些將由發行商索尼娛樂分擔。這個數字對於一部3D動畫電影來說已經算是相當大的預算了,要知道《冰雪奇緣》的成本也就1.5億美元。

這筆昂貴的費用卻像是Rovio的一場豪賭。雖然不知道和索尼之間的合作會怎麼樣,但是從之前索尼致敬遊戲的影片《像素大戰》的表現來看,還真有那麼一點讓人擔憂呢。

儘管在2013年濱海國際展交會期間,小鳥之父Peter Vesterbacka自信地表示到,「迪斯尼目前正在通過我們的渠道推送影片產品。」但是不得不承認,Rovio離迪士尼的路線是越來越遠。雖然移動互聯網時代能夠更快速的積累資源和財富,但是這也讓膨脹的Rovio少了一些沉穩內斂的元素。

前段時間剛上任4個月的CEOKati Levoranta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已經實現盈利,今年剩餘時間的前景也比較樂觀。」——其潛台詞自然是電影即便賠了,公司也不會倒閉。但是在外界來看,只有單一IP的Rovio離迪士尼的路是越來越遠,而《憤怒的小鳥》大電影更像是Rovio的最後一戰。

本文由ACGx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憤怒的小鳥》大電影,Rovio的最後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