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客觀、有理有據的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將國漫與日漫的發展歷程進行回顧,並分析互聯網分別為兩國的漫畫產業帶來的那些影響,了解這些問題之後,才能夠對其進行分析與展望,進而得到更加明晰的答案。

 

互聯網時代之前:奄奄一息的國漫

在互聯網進入生活之前,對讀者來講,看漫畫只能通過「紙」這唯一的形式。

以十年前國內三線城市的消費水平為基準,正版的《柯南》或《哆啦A夢》等知名漫畫的單行本售價是5.95元每本,在一些提供租書的小型書店中,租看每本漫畫書的租金則是每天0.5-1元不等。而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95年全國職工全年平均工資為5500元,摺合每月工資不過458元。這麼算下來,青少年每月的零花錢也不過寥寥數十元,對比之下,看漫畫真算得上相當奢侈的愛好。

雖然一直在喊「漫畫要全年齡化」,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漫畫的主要受眾和消費群體還是沒有經濟能力的學生,而紙質漫畫為了追求畫面精美必然要花費高昂的印刷成本,這無疑已經提高了漫畫閱讀的成本;

更何況,猖獗的盜版使包括漫畫在內的所有出版廠商都倒了血霉。我至今仍記得小書攤上哆啦A夢超長篇前18部合訂版定價十塊還能還價的「盛況」,那場面簡直撼動了我的三觀。囊中羞澀與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促使讀者們選擇了性價比更高的盜版,這不是三觀不正,而是國情啊——至少,是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國情。

 

強烈對比:走向巔峰的日漫

相比國內漫畫雜誌在生死線上掙扎的凄慘局面,日本漫畫雜誌則在在90年代迎來了急速發展時期,集英社(《周刊少年JUMP》)、講談社(《周刊少年MAGAZINE》)、小學館(《周刊少年SUNDAY》)的三巨頭帶來的不僅僅是激烈的競爭與人才輩出的盛世,更來了日本漫畫甚至整個產業的巔峰。

就拿日本漫畫出版巨頭《周刊少年JUMP》來舉例吧:從1968年7月創刊號借錢印10萬冊只賣出去8萬、剩下2萬放村頭廁所當廁紙,再到1985年銷量突破了400萬展露王者之風,再到1994年創下653萬銷量奇跡,其本身就是一個超勵志典型。

與中國國內盜版橫行、出版業整體蕭條的狀態正好相反,日本人民對文化產品無論是漫畫或書籍、向來採取的是一種「實體佔有」的情緒;再加上發達的印刷業降低了漫畫出版的成品,500頁左右的《jump》也就250日元一本,對於月平均收入34萬日元的日本人民來講,每月買本jump就跟路邊買份報紙一樣隨意——漫畫全民化什麼的,哪是一兩個大神就能創造的?依靠的是整個產業。

 

紙媒衰落,導致日漫走下坡路?

然而巔峰之後呢?便是如同開頭向下的拋物線一般,開始了逐年下跌的狀態。下面這張圖,充分顯示了走上巔峰的《jump》在創造了奇跡之後,銷量逐年下跌的情況。

圖片來自jump官網

其實,《jump》在1995年開始走下坡路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不乏支柱漫畫如《龍珠》完結、知名漫畫家出走等。但如果大三支柱漫畫的銷量都在下降,這恐怕就不是雜誌社本身的問題了。

在2014年10月-12月期間,《JUMP》的累積銷量為260.5萬冊,當時正值《火影忍者》宣告完結,短短三個月銷量就掉了18萬冊;同樣是2015年第一季度,《周刊少年magazine》僅僅賣出了115.6萬冊;最慘的是《周刊少年 SUNDAY》,成為了三大少年周刊中第一個跌破40萬大關的倒霉蛋,2015年第一季度就只賣出了可憐的39.3萬冊。

有妖氣網站漫畫數量

在網絡中,好東西會立刻被飛速傳播,在很短的時間之內獲得出乎意料的知名度,甚至得到掙錢成名走上人生巔峰的機會。比如幾年前在網絡上大火大紫的表情「兔斯基」的創作者王卯卯,最初創作時只想用一隻兔子的形象來記錄自己的生活感悟,但被網友捧紅、火到讓摩托羅拉公司開出百萬酬勞買斷版權什麼的,也是她始料未及的。

當「草根」匯聚成為一片廣袤的草原,當一顆草被發掘出根部的金子,吸引得不僅僅是更多草聚集在一起,更會吸引那些野心勃勃的淘金者。

 

國漫就算是再難下手的螃蟹,也得吃

雖然這個讀者市場規模小、流動大、秩序亂,但卻至關重要、意義非凡。

有市場證明有需求,有需求才會有生產,才會有人看在市場的份兒上進行投資、往裡砸錢,國漫這個稚嫩的領域才有可能形成產業鏈,才有可能脫離「草根」這個自發的、底層的範疇向商品化與產業化發展。

由於本文並不想展開說動畫,但既然提到了產業,例子還是要舉幾個的。如果沒記錯的話,第一個將國漫包裝起來進行商業化的,應該是《十萬個冷笑話》。

作為原作者寒舞的練筆之作,說實在的《十冷》漫畫除了抖得還算機靈的搞笑包袱之外,畫工畫技是沒有品質可言的,但在被有妖氣製作為動畫之後,反倒收穫了極為驚人的人氣與成績,隨後被改編成電影上映之後,更成為一部被熱烈討論的現象級作品。但現在回想下當年的「十冷熱」,無論漫畫、動畫、電影,它真的有那麼優秀嗎?客觀的說,真的沒有,與別國的各種作品橫向對比,它有許多缺陷,各方面水平還差得很遠。

但現象之所以成為現象,是因為它本身成就了曾經沒有的事物,樹立了一種可能性。

將漫畫改編為動畫,再此基礎上進行電影化改編、並推出了手游、好像還出了真人劇,外界無法得知有妖氣在這中間掙了還是虧了、砸了多少錢掙了多少錢,但從行業發展的層面上來講,《十冷》在做一系列的嘗試,一種國漫也能向日漫那樣動畫化、電影化、出遊戲、賣周邊的嘗試,去走一條前人沒走過的道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見得能把螃蟹吃的最美味,但至少能告訴別人,這玩意能吃。

而在《十冷》動畫在網絡播出廣受熱議之後,有妖氣陸續推出了《雛蜂》《端腦》等漫改動畫,騰訊動漫緊隨其後推出了《屍兄》《中國驚奇先生》等作品。與此同時,兩大平台還進行了更多之前沒有的嘗試,比如與日本合作推出動畫、電影等。

有觀眾說這些嘗試是失敗的,是典型的人傻錢多砸名聲,但如果站在一個產業的角度去看,對於國漫這種弱小的集群,想要有朝一日實現產業化、構建完整的產業鏈,這種早期的嘗試是必然的,不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意義非凡。

因為在商業化的過程中,無論是技術還是故事,無論是畫面還是配音,一切優點與缺點都會在市場被無限放大;再加上我們有無數火眼晶晶的觀眾,一眼就能分辨出來製作團隊的誠意與投入,並慷概的給予意見與支持。去年感動了大半個中國的《大聖歸來》,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嘛?

 

在競爭的大環境下,才會脫離所謂的保護、才會有迫切提高自身水平的要求,才會將產業鏈從無到有的構建起來,才會有指望在某一天與山海對望的日本一拼高下。

 

饋贈之外,危機並存

2015年10月,《動漫藍皮書: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2015)》發行出版,其中有如下觀點頗為引人注目:「互聯網對動漫產業發展的驅動力日漸增強,中國動漫產業正在進入以互聯網為核心,跨形態、跨媒介、跨行業融合發展的新時代,動漫+互聯網+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必將使動漫產業的未來格局發生根本性變化……中國動漫產業結構未來將會得到不斷優化,2020年中國動漫產業有望在現有規模的基礎上翻一番,產值規模突破2000億元,真正躋身世界動漫強國行列。」

報告肯定了互聯網對國漫發展的強大驅動力,也肯定了互聯網在動漫相關行業中的關鍵作品,這些觀點與本文思想都是不謀而合的,但面對四年後「產業翻番」「成為動漫強國」的斷言,卻總讓人感到一絲惶恐。

互聯網給予了國漫發展的空間,但同時也為其帶來了缺陷與危機:互聯網讓國漫創作的門檻大大降低,但這也造成國漫圈子魚龍混雜、作品質量良莠不齊的特點。

首先,國漫極少有優質作品誕生,更沒有可稱為「大師」的漫畫家撐場面。即便漫畫家們的畫工畫技即使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有內涵、有真情、引人深思的好故事卻極為缺乏;

更可怕的是,漫畫作者為了迎合網絡熱點,盲目跟風、討好讀者,導致作品內容浮誇可讀性極低,致使國漫也陷入了網文一般「小白文」「霸道總裁」等風格高度相似化的尷尬,也傷害了好不容易對國漫產生好感的讀者。

對於為國漫提供的平台來講,互聯網帶來的危機更甚於機遇。

一方面,彼此搶佔優秀作者的市場行為滋生了惡性競爭。除了明面上的撕逼,還有某些懶得指名道姓去吐槽的團隊在暗中「挖牆角」,用高出行業標準N倍的稿費來刺激漫畫家作畫,但只要求數量而不管質量,致使漫畫家為了小錢而降低作品品質,敗壞了自己名聲、傷害了讀者情感之外,還擾亂了本身就不算健康的行業的發展。就像那原本身體底子不好的嬰幼兒,扛得起一波又一波病毒嗎?

另一方面,由於惡性競爭的存在,致使許多國漫平台對本就為數不多的漫畫家的管理更加束手束腳。由於害怕得罪漫畫家,對作品質量的評級、控制都成了空談。

某位行業人士曾在私下裡如此吐槽自己的看漫經歷:「充值幾十元的Q幣閱讀某部VIP漫畫,但這部漫畫卻連背景都懶得畫,要麼直接使用彩色漸變背景、要麼將實景照片直接PS處理一下就拿來用」。這樣讓人大跌眼鏡的做法,卻並非只是個例,由此可見網絡漫畫的魚龍混雜。

國漫沒有必要照搬日本模式,有妖氣等國漫平台也犯不着跟《jump》那樣整一套搞死編輯和畫家的腰斬制度。但若僅僅作為一個平台而存在,不去以高水平來要求畫家,又何談督促與培養?原本國漫發展時間就短、底子就薄,作者本來就是草根出身,再被捧着、護着、哄着,什麼時候會有王牌和支柱誕生?

更可況,在互聯網帶來的紛擾之外,薄弱的投資環境與尚不完整的產業鏈使國漫在激流勇進與停滯不前之間動蕩,如達摩克利斯之劍般高懸于頭頂的國家政策與制度也使從業者整日惶惶不安。

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頭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着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用這段話來形容現在的國漫,真是太合適不過。日漫的衰落與互聯網的普及為國漫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好機會,草根的崛起也為國漫的發展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漫畫家們若能初心不改的講故事、踏踏實實的磨練自己的畫技,平台若能對有潛力的作品進行甄別與有意識的指導,投資方若能將錢投到真正需要的地方,讀者若能客觀而熱情的對國漫進行批評與支持……

那麼未嘗不可能有那麼一天,國漫交出一份令你我都欣慰無比的答卷,甚至能與日漫分庭抗禮、一爭高下。


 國內漫畫挑戰日本漫畫?互聯網時代的二次元,也許還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