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電視圈在今年出現多年以來都未曾有過的變化,逾半世紀的亞洲電視在經營不善及拖欠薪金的劣況下,終於都不獲政府續牌而「熄機」。隨之而起的是,多個全新的電視台上場,與港人慣性收睇的無綫電視爭奪收視率。電視台提供的免費頻道,一直都是大眾娛樂的重要元素,追看劇集更是生活的一部份。電視娛樂是何時在香港出現的呢?而本港電視業發展史又是怎樣呢?
香港電視廣播的歷史第一頁於上世紀40至50年代展開,本地第一間電視台為「麗的映聲」。1949年,英國麗的呼聲於香港成立分公司,在1957年5月29日成立商營有線廣播電台「麗的映聲」,成為首間本地電視台及遠東有線電視,為市民提供服務。當時「麗的」並不是免費,而是採取收費的方式,電視台成立的初期,用戶如想收看的話,就要每月繳交25元月費,以當時的一般市民的生活水平來說,十分昂貴也難以負擔,所以電視在昔日的香港中,是上流社會的奢侈品。至於亞洲的其他地區中,日本在1953年已開始電視(無線)廣播,而華人社會中,中國於1958年便開始實行無線電視廣播,比香港還要早。
香港政府於1965年廣邀財團競投地面電視廣播牌照,結果有6個財團參與,包括有由希慎興業大股東利氏家族、余仁生家族成員余經緯、邵逸夫旗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英國獨立電視台、機利文洋行(現太平洋行)及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等,合組而成的「香港電視集團」、獨資形式參與競投的日本富士電視台,以及由商業電台及怡和集團組成的財團,其中由商台及怡和組成的財團及後夥拍恒生銀行創辦人林炳炎家族幾位後人成立佳藝電視。這次競投的結果是由「香港電視集團」獲得牌照,並於1967年11月19日以「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亦即是「無綫電視」(或稱「無綫」)的名義,推出免費的電視廣播服務。
自從免費的無綫電視上場後,原有的「麗的」也於1973年提供免費服務,並易名為「麗的電視」,無綫電視為了搶佔市場,除劇集之外,亦推出多元化的節目,如香港小姐競選等。第三間免費電視台「香港佳藝電視」(佳視)也於1975年9月7日啟播,令本地電視市場出現競爭。有競爭就有進步,電視劇是電視台最為重要的項目之一,而多部經典的電視劇及也在這個年代出現。
當年無綫電視開台初期推出的劇集都是以舞台劇工作者為製作班底,因此劇集較偏向舞台劇,直至高層的周梁淑怡以美國故事《午夜情》(The Other Side of Mid-night)作為取材,推出以酒店為故事背景的百集長劇《狂潮》啟播後,就一改以往的風格,亦令香港興起了一股追劇熱潮。其後無綫再推出多部百集長劇,如《家變》、《強人》、《大亨》等,成績也是超然,收視更冠絕各台。
當年首間電視台麗的電視,由於起步太遲,一直都是陪跑分子,但時任該台監製的麥當雄製作的《大丈夫》等劇,終為麗的挽回口碑,及後與蕭若元製作《鱷魚淚》、《變色龍》等著名電視劇,於無綫的歡樂今宵時段播出,亦取得成功。佳藝電視亦發力直追,先向無綫挖角,邀得周梁淑怡及一班精英過檔後,令三間電視台實力平均,周梁淑怡過檔佳藝電視並出任總經理後,曾大幅改組節目,甚至動員大量資源開拍長篇劇《名流情史》,也曾推出金庸名著為電視劇,興起武俠劇熱潮,但因為政府在發牌予佳藝電視上,加入了限制,如部份黃金時段需加入教育節目的廣播,因此令佳視的成績平平,而周梁也因此而下台。佳藝電視在競爭激烈之下,終因經營困難,在不足3年的時間內,於1978年8月22日宣佈倒閉。
佳藝電視倒閉,人材流向無綫和麗的,自此之後,兩台的競爭日漸白熱化。亞視前身的麗的電視,雖然較為弱勢,但仍曾打過少漂亮的勝仗,要數麗的經典劇,一定是1980年傾盡全台力量拍攝、蕭若元構想的民初鄉土劇《大地恩情》系列。該劇以清朝末年的農村為背景,講述農村社會瓦解、清朝倒台、袁世凱稱帝、五四運動至直皖戰爭為止。無綫方面也不敢鬆懈,即時推出以台柱一王(鄭少秋)五后(李司棋、鄭裕玲等)的長劇《輪流傳》反擊,結果《輪流傳》無法挽回無綫面對的劣勢,更成為該台自開台以來,第一套被腰斬的電視劇。自此之後,無綫電視進行劇組的改革,擴闊劇種,推出不同類型的製作,而在1982年,在兒童節目方面更引入日本動畫《叮噹》(即《多啦A夢》)。
另一間電視台麗的電視,也因為英國母公司於加拿大投資失利,決定縮減業務,更於1981年把麗的出售予澳洲財團,但其後的數年間又再出現股權變化,商人邱德根透過名下的遠東集團收購「麗的電視」股權,更於1982年9月24日把電視台易名為「亞洲電視」(簡稱「亞視」)。
自此之後,亞洲電視在不同人的帶領下,曾做出不錯的成績,但由於對家的無綫逐漸壯大,而且在市場已取得優勢,亞視亦多次出現經營困難而需要易主,但最後始終要走上「熄機」的命運。
(維基百科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