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附上豐子愷的畫作。(人民日報海外版圖片)
《人民日報》海外版有文章批評本港有人炒作教育局要求學生學習簡體字為「洗腦」,反問:「而身為中國特區的香港,卻對簡體字格外敏感,豈不怪哉?」更指若說歷史悠久就是正統,則應擁戴篆書甲骨文而非繁體,又言簡體字在掃除文盲上立下汗馬功勞。
《人民日報》海外版的文章〈繁簡之爭 莫護「亂花」迷了眼〉認為,繁簡字如何取捨,及何者更有利文化傳承,進行理性探討有益,但若將問題「泛政治化」及「強分正宗旁門」,甚至對「使用者」扣帽子、安罪名,則屬無理且失禮。文章批評香港媒體和激進政治組織炒作特區政府即將推行「簡化字替代繁體字」為「洗腦」。
文章續指,教育局指認為學生酌量學習簡體字,方便認讀簡體字書刊,拓寬閱讀範圍。文章又指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為了學生能「跟國際接軌」及「跟中國大陸市場接軌」,如台灣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家都多見簡體字,反問:「而身為中國特區的香港,卻對簡體字格外敏感,豈不怪哉?」
文章又指簡體字的大量體字形源自草書及行書,「古代書法家們早就在使用」,「非近代人發明創造」,更拉到春秋時代或之前指,「若說歷史悠久就是正統,則應擁戴篆書甲骨文而非繁體」,「繁體固然更能體現造字依據,但簡體的方便優勢也不可替代」,及「倉頡造字以來,漢字演進的腳步從未停過,又有哪一種字體能永以『玄門正宗』『聖祖遺訓』自居?」認為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簡體字在掃除文盲上立下汗馬功勞。
文章最後更拉使用繁體字的台灣,指候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被人發現用「大量簡體字」寫信及做筆記,甚至認為「臺灣」的「臺字」,台灣人都用「台」這「簡體字」。文章最後指出繁簡字並非先天對立,學習哪一種,「應回歸實用精神和開放態度。兼收並蓄,順其自然,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