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亦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到底是讀書會有較多的知識,抑或是親歷其景,遊走於世界,才會令人有更多的得著?相信兩者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都會得出不同的定義,有人願意窮一生的精力鑽研書本上的知識,亦有人會身體力行,親身探索及感受這個世界。

只看書有黃金屋 不過是紙紮屋

自我們出世以後,就要踏上無窮無盡的學習生涯。小時侯上學讀書,由幼稚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父母叮囑都我們在學校要用心上課,課餘時間要溫習課堂的知識。大家可有想過,我們在這個階段所吸收的知識,都是源自於「書」;以文字寫成的書本,的確可以告訴我們不同範疇、不同領域的一切,加上書本是記錄了前人的經驗而創作出來。那麼,這樣又是否代表了我們只要有書,就可以足不出戶,便能知天下事呢?

所謂學海無涯,書本帶給我們的知識是沒有盡頭的。但即使你讀得再多的書,都不過是別人的看法;跟隨教科書的步驟,是可以製作一件物品,但都只不過是別人的作品;跟隨旅遊書的介紹,的確是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景點,但都不過是別人眼中的角度。作為一個有自主思想的人,你甘心只是在重覆別人的一切嗎?

低頭走畢萬里路 卻仍然是徒勞

若把以上的問題去詢問每一個人,答案當然會是「不」;既然不想成為別人的複製品,那麼我們就要動身、動手,親自感受。在書上,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景點,但卻不能感受當中的氣氛,亦不會接觸到當地的風土人情,這就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意思。

走出既有的框架,我們才可以感受世上事物的不同面貌。透過真正的接觸,我們才會有深切的體會,而這一切都是書本、文字,以及連通世界的互聯網都不能給予我們的。人之所以有眼睛,是要用來看清事物;之所以有耳朵,是要用於聆聽各種聲音;之所以有鼻,是要感受空氣中的味道;之所以有口,就是要與不同的人溝通;之所以有心靈,就是要我們認識世界。

兩者同重要 缺一皆不可

既然書本是前人所著,我們讀再多的書,都是前人的經歷,這樣是否就代表不及走出家門所得的一切為多?不!其實兩者都是必須,而且缺一不可,沒有書本的所帶來的基礎知識,我們走在路上,都不會知道路中所遇的事物是代表甚麼,例如你參觀別國的歷史建築,如不先看書本文字的介紹,你只會看到一堆破舊的沙石;相對地,如你只看書本的介紹,而不是親眼所看,你也永遠不會知道它的宏偉,永遠不會感受時代的變化。

讀書是可以增進我們基本的知識,但若只是專注於書本的話,只會落得紙上談兵。同樣地,若我們只著眼於自身的感受,最終也不過是白白浪費氣力,因為你忽略了事物背後的真正故事,唯有理論與實踐並重,亦即是既要多讀書,也需要把書中的知識應用在生活之上,這樣才是真正的萬卷書與萬里路的道理。

(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