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頭圖經華蓋創意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這種行為與觀念上的差異,讓一些有敏銳直覺的創業者發現了一片未經開發的藍海。

 

在美國,一個名為Medium的產品讓很多人重新找回了當年博客寫作的激情。

 

這家創業之初就定位在「打破傳統媒體的壟斷地位」的公司表示,Medium是一個人們未來的寫作和出版方式的服務,它創建的是一本雜誌。

 

Medium之所以成為美國互聯網創業企業的焦點,是因為它為內容呈遞提供了一種更持續的方式,推動了博客的發展。博客最火的時候正是社交網絡快速發展的時候,所以大多數博客系統承載着大量的社交元素,突出人而非內容本身。

 

然而事實上,Medium的發展也並非如此一帆風順,理念與現實之間仍然存在着難以逾越的障礙。如果Medium是一份出版物,他們的作品就要符合傳統的記者寫作要求,Medium「協同式寫作、協同式編輯」的模式也是希望讓讀者本分地做回讀者,作者做回作者,編輯做回編輯,就像是一份眾包的高質量雜誌一樣。Medium的定位讓它更像是一個出版商而非一個「平台」,這種觀念上的差異也導致了Medium背後的用戶受眾受到限制而發展緩慢的現實。

 

在國內,同樣也有一些內容平台開始了移動端長文字深入閱讀的探索。

近日,知乎推出了內容聚合閱讀產品「讀讀日報」。

這款基於知乎日報發展而來的閱讀工具,打破了目前單篇文章分享的固有模式,賦予了部分讀者整合編輯內容的權利。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出口,讀讀日報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知乎在內容輸出方面的先天不足,同時拓寬平台,將站外內容引進至讀讀日報,使用戶可以整合不僅限於知乎站內的內容,增強了出版物的深度。

 

同時,國內還有一些傳統的寫作工具,也對長文字內容聚合分發市場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國內知名的在線文字編輯及排版工具Zine近日也推出了官方雜誌和活動特刊

 

Zine認為,移動端是讀者消費內容的重要渠道,移動互聯網上有更大量的創作者,他們有的以前在PC時代沒有創作過內容,比如90後,60後,還有眾多女性,平台提供者需要提供移動寫作和閱讀體驗,讓更多人開始創作內容,這與從PC端開始並追求專業化作者寫作Medium的跟隨者內容構建模式道路是不同的。

 

Zine在產品設計之初就兼顧了用戶寫作隱私和分享。通過長期的用戶行為觀察,Zine發現從來沒有寫作過的人開設專欄或編輯內容需要大量的心理建設,在得到朋友中的讚賞之後才有勇氣開設自己專欄,或發布自己的編輯內容。讓更多人開始創作的方式除了提供簡單易用的操作,從隱私寫作,方便分享給朋友並獲得反饋,其實是降低寫作的門檻。從某種意義上說,Zine更像是在逐步培養自己的用戶和作者。

 

從互聯網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可以看出,140個字的簡訊或者500頁的巨著並不符合現代碎片化閱讀時代的要求。而一本雜誌裡會有多篇較為深度的內容,則會讓更多人獲得更系統的知識和學習機會。零碎的內容和以時間線為主的組織形式,雖然讓互聯網產業欣欣向榮卻不能給人們帶來有價值的信息沉澱,這些快速更新缺乏組織的信息洪流甚至讓搜索引擎的算法都略顯尷尬。

 

而將大量作者沉澱下來的內容集結成冊,將用戶樂意分享的內容以個人專欄展示空間形式發布,從用戶體驗角度來看專欄就是用戶對外呈現的門戶,為用戶提供的專欄也是會有個性化能力的,使用戶可以設置自己專欄的主題風格。

 

作為國內知名的在線編輯和寫作平台,Zine在過去的兩年裡已經積累了超過100萬用戶,發布的內容已經超過400萬篇。如此海量的優質內容為它的媒體化轉型提供了強大的支撐。通過它的官方雜誌和活動特刊所展示出的產品形態,和最近一系列的版本更新我們可以看到,在不遠的未來,Zine也將會為用戶開放除在線文字編輯以外的集結成冊的功能,讓用戶擁有屬於自己的雜誌出版物。

 

與知乎和讀讀日報不同,Zine的用戶成分更加多樣化,因此,相比讀讀日報,Zine可能會更偏向於站內內容的整合發布。一方面培養現有的寫作用戶,另一方面也從用戶中培養具備獨特品鑒和編輯能力的人。讓他們去發現更多更好的優秀作者。從Zine的用戶組成來看,這些作者和編輯將分佈的更加廣泛,涉獵的範圍也將會更多。詩歌,散文,遊記等等偏文藝化的內容將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更好的傳播和展示平台。

 

在長文字內容領域,不得不提到的一個產品就是簡書

從產品形態上來看,簡書是一個和Medium非常類似的產品。它為寫作者提供了一個超級簡潔的寫作界面,甚至貼心的為PC端作者提供了全屏幕沉浸式寫作環節。在簡書裡,所有人均可以開設自己的專欄;簡書具備的站內社交系統可以為用戶提供評論,點贊以及打賞等功能;同時,簡書的「作者成書計劃」為已經在互聯網上小有名氣的簡書作者製作獨立的電子讀物,突出了作者的重要性。

 

然而簡書面對的市場環境和Medium同樣非常類似。在解決了內容質量和作者規模的問題之後,簡書在傳播層面的弱勢就體現的非常明顯。

 

首先,簡書並不像知乎一般擁有如「知乎日報」一樣獨立穩定的內容出口,而還在使用最傳統的電子郵件作為提醒方式。

 

其次,簡書在用戶層面具備相當高的門檻。由於高質量作者和高質量文章的稀缺,簡書不遺餘力的將所有資源都傾斜給了KOL作者群。這就導致了大量的用戶在寫作後,儘管花費了大量精力,但所生成的內容卻無人問津,讓越來越多的初級用戶產生了挫敗感。

 

同時,如果單純將簡書作為寫作工具,其提供的字體、編輯等功能又過於簡單,很難體現出作者在作品之外的個性,讓那些具備鑒賞能力卻沒有寫作能力的用戶失去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儘管簡書的產品形態仍未成熟,但我們也可以樂觀的估計,如果解決了內容輸出的問題,簡書仍有機會成為長文字內容平台市場上的重要玩家。

 

不可否認,長文字內容平台將會成為未來新媒體的一隻中堅力量,在這片藍海中,誰能解決更多的用戶需求,誰就能在這次媒體革命中佔得先機。


 中國內地的深度寫作平台,過得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