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2日 鈺成其事

孔子把「知命」或「知天命」視為人格修養的重要指標。他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而孔子本人,據他自述,十五歲「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然後達到「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說的「天命」,不是唯心的、迷信的東西。孔子從不導人迷信;《論語》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他教學生集中精力處理現實世界的問題,不要花工夫去猜測現實以外的東西。學生樊遲問智慧從何而來,孔子告訴他:「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子路問怎樣事奉鬼神,孔子反問:「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再問對死怎麼看,孔子又反問:「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所說的「天命」,並不是虛無縹緲的、超然於現實世界以外的神秘力量;他所指的,是客觀世界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規律,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孔子的「知天命」,絕不是消極的無所作為的聽天由命;他五十三歲開始周遊列國,不畏艱險,到處宣揚他的政治理想,正是在知天命之後表現出積極的人生態度。

客觀世界的實際情況,決定哪些事情是我們可以做得到,哪些做不到。例如古人說的「嫦娥奔月」,只是幻想的神話故事,因為當時人類還沒有掌握航天科技,沒有人可以飛往月球。但到了今天,人類的科技水平已發展至可以把載人飛船送上太空,再安全返地,奔月便成為可能的事了。

社會的發展也是一樣。孔子說:「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理想的政治制度能否實現,決定於「命」,即社會的實際情況。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方案不獲通過,命也。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任何先進的制度,如果社會條件未成熟時強行推出,就是冒進,注定要失敗;但當社會已經發展了,人們都要求改變,掌權者仍死抱著舊制度不肯改革,就是落伍,必將被歷史潮流所淘汰。

「知天命」就是懂得審時度勢,清楚了解客觀世界的實際情況,從而準確判斷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於是進退有據,謀而有成。君子要擔大任、成大業,除了要德才兼備,不可不知天命。(完)


 君子知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