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5日,諾貝爾生物或醫學獎揭曉,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和另外領命科學家。隨着一聲叫好之後,關於屠呦呦和青蒿素的討論和爭議也隨之而來,跟我們預想的一樣。

 

就在17:30,答案揭曉至今不到3個小時內,已經有數篇討論屠呦呦的文章新鮮出爐或被重新搬出來,綜合來看,多是跟屠呦呦本人的爭議性有關,另外也有關於青蒿素的討論。本文綜合微信公眾號生物谷、鳳凰探索,以及果殼網和網易新聞等,呈多家之言,請自辨。

 

關於屠呦呦的爭議

幾十年中卻爭議不斷,屠呦呦則被很多人認為「不夠淡泊名利」「個性執拗」。根據相關文章(多是2011年,蓋因屠呦呦獲得了2011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獎),行文也多是對其性格和做事方式有爭議。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早在拉斯克獎頒發之前就高度評價過屠呦呦的研究工作。他提到:「我們作為無爭議方試圖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難,不理解她把中醫研究院的原始材料有段時間收藏在自己家,不願給我們看。」 但查過一些相關的非公開資料後,他還是得出結論: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發現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因為她的研究組第一個用乙醚提取青蒿,並證實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瘧作用。

 

另外,根據香港大學金冬燕教授刊文表示:「屠對發現青蒿素有重大貢獻,瑕不掩瑜,還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屠有其科學局限性亦有其人格缺陷,對此也應直言不諱。」

 

另外,對於屠呦呦當初落選中科院院士,該文也給出了三個原因:

我個人認為,屠當時落選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屠在發現青蒿素過程中的關鍵性貢獻有一定爭議,由屠一人將此發現整碗端去確有不妥,而更要命的是屠本人自我介紹也確是言過其實。第二,屠無論在北京或各地同行中特別是當年從事青蒿素研究的同事中聲譽不高,得不到有力的支持。第三,屠試圖通過行政權力施壓受到反彈。

關於第一條,屠的貢獻似在提出乙醚提取方案並在當年的保密會議中介紹,但屠的工作據信是在被調出同事提出的乙醇提取方案的基礎上進行的,屠對分離活性單體及結構測定也可能確實沒有實質貢獻。值得注意的是,屠與協作組內其他同事之間也不是師生、指導或從屬關係,而是互相比較獨立和平等的協作關係。

儘管如此,我個人認為她對發現青蒿素還是有原創性重大貢獻的,但提出乙醇提取的原始思路、獨立分離到活性單體及測定結構的同事功勞也不在其下。在當時組織大協作的歷史背景下,協作組起到任何個人都起不到的作用。作為個人本應更加積極地肯定其他作出重大貢獻者。這方面周維善老師在2008年的訪談中就做得至少要比屠好一些。

 

關於第二條,我記得當時領導上是做過認真調查的,但聽到的幾乎無一例外全是負面的評價,有人指其貪天之功為己有,有人指其壓制他人,有人指其愚昧和學識不足。當時領導上得出的結論是選屠作為當年協作組的代表難以服眾。從屠最近接受美方採訪時的態度和措詞,我可以理解她之所以被人詬病的部分原因。

 

第三條,屠找國家領導作出詳細明確和措詞嚴厲的批示,指出青蒿素的重大貢獻並明言屠應當選,結果起了反作用。歷年以來控告屠的信件和材料滿天飛,查下來還真有一些事得到證實。根據當時中國院士選舉的慣常做法,屠也就注定要落選,並非有什麼特定的權威人士一定要拉其下馬。

 

同時,該文也進一步對中國院士選舉制度進行了抨擊,認為中國院士選舉「荒腔走板」:

由屠的落選可以看到,中國院士選舉的一個弊端就是過於注重學術貢獻以外的問題,有時達到吹毛求疵的地步。如何將焦點放在學術成就方面,將之作為壓倒性的評選標準,應是兩院今後的努力方向。人無完人,評院士主要應該評正面的貢獻,不應扒糞和揪小辮。評院士的標準不應隨心所欲,而要盡量客觀。強調學風是對的,但抓住一點小事不放就過分了。

 

同樣是2011年,根據果殼網上小組的一篇分析《說到青蒿素和屠呦呦,其實爭議挺多呢,我講講我了解的,大家補充》中也對屠呦呦有些討論,該文文風相對就比較幽默風趣一些了,在肯定屠呦呦的同時也有對屠性格方面的剖析:

 

說來說去,我是支持青蒿素的發現應該歸於屠呦呦的。借用饒毅他們論文裡的話:

由於

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對於發現青蒿的抗瘧作用和進一步研究青蒿都很關鍵;

2)具體分離純化青蒿素的鍾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組的成員;

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組是在會議上得知屠呦呦小組發現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瘧作用以後進行的,獲得純化分子也晚於鍾裕容,所以,青蒿素的發現被歸功於屠呦呦。

 

不過查看資料可知,屠呦呦這個人真的非常不得人心,她性格太差,做的很多事情也非常霸道無理,活該受到這麼多的質疑和反對,有些質疑確實直中要害,比如屠呦呦名為組長,但在工作中是否是研究小組的PI?她是否霸佔組內成員及其他合作者的功勞?是否故意抹殺競爭對手的成就?饒毅說她還私藏了一批中醫研究院當年的原始材料,秘不示人,讓很多事實無據可查……有人說她之所以沒有被評為院士,很大程度上就是性格所累……

 

為什麼在國內不招人待見的屠呦呦拿了國外的大獎呢?

作為一個「三無教授」,屠呦呦卻接連斬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還得了!

 

無論青蒿素的研製成功是「我國科技工作者集體的榮譽,6家發明單位各有各的發明創造」還是屠呦呦一個人的榮譽,國外大獎的評審們總該有自己的判斷力吧。

 

在今天諾貝爾獎公布後的發布會上,有記者問,屠呦呦獲獎,是否是對中藥的一次獎勵。諾貝爾獎委員會給出的答案是否定。該委員會稱屠呦呦獲獎是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藥的啟發下對一種藥物的尋找過程。

 

遠在2011年的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的描述裡,屠呦呦別描述為是一個靠「洞察力、視野和頑強的信念」發現了青蒿素的中國女人。

 

《科學》雜誌曾報道稱,「拉斯克獎重新點燃了一個爭議:是否應該把研發出強有力的抗瘧藥物——這個文化大革命期間政府的一個大規模項目的成果——歸功於一個人。」

 

儘管爭議仍在繼續,但是屠呦呦畢竟拿到了中國人第一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相信隨後關於她的討論或爭議仍將繼續擴大。這就是一種中國現象。


 剛獲諾貝爾獎的屠呦呦還沒來得高興,竟然迎來如此大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