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頭圖經CFP漢華易美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2015年7月17日,鄭州一家肯德基餐廳,顧客在掃碼支付寶付款。據悉,肯德基已在全國近4800家餐廳陸續接入支付寶移動支付。
在2015年8月,全中國的肯德基都開始支持支付寶的掃碼付款。除了支付寶的母公司螞蟻金服做的大量宣傳廣告,有這樣一個問題也在網上流傳很廣:為什麼肯德基一直不支持銀行刷卡?
儘管有各種各種言之鑿鑿的分析,描述刷卡的時間成本比支付寶高出多少,但這其實是一個偽問題。在銀聯和銀行推廣IC芯片卡的過程中,肯德基的競爭對手麥當勞早就已經有不少店鋪支持「閃付」功能,整個過程並不會比支付寶掃碼付款更長。
如果從樂觀的角度看,以上內容不過是互聯網公司的炒作,對銀行的信用卡業務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影響。可是如果從悲觀的角度看,互聯網金融已經在侵蝕銀行信用卡業務的用戶基礎,否則的話,已經推廣數年的IC卡為什麼連互聯網公司一次大規模客戶營銷的動靜都趕不上?
本文中用「盛世危機」描述當下銀行的信用卡業務,以阿里花唄、京東白條和趣分期這三個與信用卡非常類似的互聯網金融服務為例,來仔細分析互聯網金融對信用卡業務的長期影響。
一、何為盛世,為何危機?
之所以說銀行信用卡業務仍然處在盛世之中,是因為中國金融體系正好跨過了支票這個階段,直接從大量使用現金向刷卡轉變。與歐美發達國家的金融同行相比,我國的銀行基本沒有個人支票這項古老又費勁的業務,直接用刷卡代替現金為銀行業創造了極為有利的發展條件。
以2002年中國銀聯成立為起點,我國推廣刷卡消費的時間不到15年,無論是刷卡交易佔比還是信用卡佔比,仍然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無論互聯網公司怎樣搶佔市場份額,都無法對銀行信用卡業務的藍海空間產生顯著影響,未來3-5年即便只靠現金交易升級也足夠銀行不斷做大業務規模了。
在信用卡業務這樣一片形勢大好的未來展望中,是不是互聯網金融不會對信用卡構成威脅呢?恰恰相反,由於整個市場規模在不斷擴大,銀行信用卡業務可能處在一種麻痹狀態而不自知。互聯網金融侵蝕的是銀行與客戶之間的聯繫,一旦用戶日常小額支付習慣被別人掌握,信用卡就成為賬戶背後的資金來源之一,不僅銀行會看不到用戶到底進行了什麼消費,與用戶的聯繫也會被徹底切斷。到時候,借記卡和信用卡作為銀行賬戶的監管政策保護一旦放開,銀行憑什麼勸說用戶選擇用自己的信用卡呢?
對於信用卡業務的樂觀分析已經足夠多了,讓我們放下腦海中專業知識的條條框框,來看看阿里花唄、京東白條和趣分期這樣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是如何做類信用卡業務的。
二、阿里花唄:最接近信用卡的潛力產品
「花唄」是阿里巴巴旗下的類信用卡產品,準確說歸屬於螞蟻金服,與支付寶和餘額寶緊密相連。
目前,淘寶和天貓大部分商戶或者商品都支持「花唄」服務,阿里電商體系之外也有多家購物、生活類電商和O2O平台接入花唄。使用花唄消費,用戶確認收貨之後在下個月的10日之前還款即可,並不存在信用卡賬單日和還款日的概念。可使用支付寶賬戶餘額、賬戶中綁定的儲蓄卡快捷支付,以及餘額寶自動還款,也可以主動進行還款。
阿里花唄是最接近信用卡的互聯網產品,單獨看這款產品並沒有什麼比信用卡更特別的地方,然而它所處的生態體系比銀行產品體系更為特殊。花唄與用戶的重要聯繫點有兩個,分別是電商平台和個人徵信。
從電商平台的角度看,花唄背後是全球規模第一的淘寶和天貓,這使得阿里自身體系內的產品生態體系比銀行更為強大,產品之間能夠交叉營銷形成合力的機會就更多。直接掌控消費者的購物行為,比與信用卡聯動的金融服務更貼近用戶需求。這也是為什麼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的互聯網金融戰略都在試點自身的電子商務平台,問題是半路出家的銀行很難在對手擅長的競爭領域佔優。
通過花唄積累的用戶消費數據和金融交易數據,又會進一步成為螞蟻金服徵信系統的基礎數據。姑且不管熱門的大數據到底能不能達到實際效果,螞蟻金服建立的芝麻信用是比信用卡持卡人打分評級更有市場前途的新興業務。依照常理看,銀行在發放信用卡或其它貸款時對用戶的信用評價應當是最精準的,然而在日常信用消費及小額信用貸款領域中,銀行的權威性正在逐漸讓渡給其它專業徵信機構。
從上述兩點可以看出,銀行信用卡業務的真正弱點並不在於日常使用時的效率高低。正如開篇提到的肯德基引入支付寶新聞那樣,媒體傾向於認為這是互聯網金融在便利性上的勝利,全然不管肯德基競爭對手麥當勞早已引入IC信用卡閃付的現實。
雙方的真正差距在於信用卡類業務與自身其它產品的融合程度。回到IC信用卡的閃付功能上,這項業務推廣的受益人究竟是銀聯還是眾多發卡銀行呢?與支付寶這樣明確的受益主體相比,銀聯與眾多銀行組成的聯合團隊顯然在發展意願和長期利益妥協上有所欠缺。如果不能像花唄這樣與自身體系內的產品深度互利融合,靠額外的花哨服務和促銷活動無法將不同銀行的信用卡產品真正區別開來,更別說與互聯網金融產品競爭了。
三、京東白條:互聯網競爭之道
京東白條是由京東金融提供的類信用卡服務,各種規則與阿里花唄類似,當用戶在京東商城線上購物的時候可以選擇白條付款,付款範圍也在逐步推廣到自家電商平台以外的商戶。白條的原理是賒購,因此連花唄那樣固定每月10日的還款日都沒有了,只要在賒購后一個月之內付款就行,而且可以用銀行信用卡為白條付款。
京東白條的例子並不是要將前述阿里花唄的優勢重複一遍,而是為了展現互聯網企業之間的差異化競爭究竟從何入手。京東的電商業務直接與阿里的淘寶天貓競爭,正是靠與之不同的自營業務才發展為國內排名第二的電商平台。京東白條業務也是類似情況,這項業務面臨的直接競爭壓力比銀行信用卡更大,只有靠差異化定位才能與規模更大的阿里競爭。
京東白條的賒購特性看似局限了自身發展空間,可如果不這樣的話,與阿里花唄就找不到差異化競爭的途徑。京東白天與京東商城的內在聯繫更為緊密,拓展而出的校園白條、旅遊白條、安居白條,通過更多更具體的消費場景對抗規模更大的阿里電商平台優勢。
當銀行的信用卡業務遭遇同業之外的競爭時,銀行能不能保持京東白條這樣的競爭活力呢?我認為很難。由於受到高度嚴格的監管,銀行已經適應了在劃定的場地內與其它銀行競爭,如果遭遇不按套路出牌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時,恐怕很難立刻學會相應的差異化競爭手段。同時,銀行比較單一的金融服務產品線不具備大電商平台的用戶消費場景優勢,不能夠內部聯動的產品和資源會處於劣勢。
四、趣分期:互聯網公司如何投資未來
趣分期是一家成立於2014年4月互聯網金融創業公司,面向大學生提供分期消費,據傳已覆蓋全國近3000萬大學生用戶,在校大學生可以從趣分期網站上獲得各種電子產品,之後再每月還款。銀行信用卡業務退出大學校園已經很多年了,顯然大學生的信用消費需求仍然存在,並且由新興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提供了相應服務。
由於監管要求和市場競爭,這些創業公司仍然處在快速迭代的過程中,很難對它們的模式和前景作出評價。把趣分期這樣的小公司與阿里、京東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並列,也並不是為銀行提供商業模式的榜樣。像趣分期這樣高速發展的同時伴隨極高失敗率創業公司,為銀行提供的最大借鑒價值價值在於,更為強大的阿里集團已經在前景不確定的時候投資了這家公司。實際上不僅是阿里,前述提到的京東同樣投資了一家類似的大學生分期購物網站,名為分期樂。
阿里和京東都是實力很強的互聯網巨頭,旗下的花唄和白條也同樣是做信用消費業務,可是具體到趣分期專註的大學生分期消費這個細分市場時,最明智的選擇並不是立刻投入大量資源到這個前景還不明朗的小市場上,而是通過投資聯合起來讓小公司在細分市場上繼續探索。這也是為什麼都沒有進入大學生市場的阿里和京東,分別投資的趣分期和分期樂卻繼續成為針鋒相對的競爭對手。在這樣的競爭過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越大的企業卻越謹慎,例如京東實際上已經通過校園白條的形式直接介入大學生分期市場,比阿里花唄的拓展速度更快。
這對銀行信用卡業務的啟示是,當銀行無法確定自身某項業務能不能在市場長期佔優的時候,除了加大與同業對手的競爭力度,到底有哪些工作可以通過投資的方式交給其它公司去做?近期雖然有信用卡業務從銀行獨立出來的新聞,可是整體市場活躍程度仍然與互聯網公司角斗的戰場差距不小。銀行信用卡退出大學校園已經很多年了,想辦法變通讓大學生辦信用卡也確實是違規行為,但這並不意味着這塊未來可能及其重要的市場會一直放在那裡等待銀行再次回歸。當阿里投資的趣分期、京東投資的分期樂繼續深耕校園市場數年之後,就算銀行被允許再次為大學生辦信用卡,毫無疑問已經徹底輸在了起跑線上。
五、只有超前布局才是長期戰略
我並非盲目崇拜互聯網思維的人,以上對銀行信用卡業務的種種擔憂,很可能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杞人憂天。現實中的業務發展也確實比較樂觀,國內的信用卡業務其實只能算剛剛起步,國外市場中與銀行直接競爭的消費金融公司和信用卡公司仍然不成氣候,整個銀行業還可以舒舒服服地發展很多年。
真正的困難是,銀行信用卡業務這樣寬鬆的環境長期看是假象。一家銀行信用卡業務的競爭對手並不只有其它銀行的同類業務,而是包括阿里花唄、京東白條這樣快速創新、風格彪悍的「野蠻人」。正如近兩年與支付寶多次打口水仗的中國銀聯,儘管整個網絡的交易量仍然持續增長,但是這個曾經居於壟斷地位的大型機構已經感受到了危機。獨一家的銀聯尚且如此,當市場份額更加分散的銀行與互聯網金融企業進行遭遇戰,會更難統一競爭戰略。
從轟動性的餘額寶開始,近兩年互聯網金融已經給銀行帶來了足夠的競爭壓力,工農中建這樣的傳統四大行也都進行了互聯網金融轉型。可是具體到信用卡等業務領域,可以發現銀行的長期戰略仍然不能適應互聯網的超高速創新節奏。銀行的信用卡與互聯網金融同類業務競爭,要比拼的並不是業務本身的拓展能力,而是這項業務與集團內其它業務的整合能力,以及跨領域投資的長期試錯能力。如果不能在信用卡業務上超前佈局,一旦銀行的盛世紅利期結束,迎來的恐怕不是鳥語花香的緩緩下坡路,而是一個無底的萬丈懸崖。
本文刊于《零售銀行》雜誌2015年9月刊,作者公眾號理財實驗室(微信號:MoneyLab)
銀行信用卡業務的盛世危言:一旦日常小額支付習慣被別人掌握,銀行與用戶的聯繫會被徹底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