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財富中心,劉女士開著白色寶馬5系進入了地下停車場,她將收集過來的創業者的幾個項目書與產品拿好後,從寶馬車中出來,並回到了大廈的13層,她將自己帶回來的「戰利品」開始與她的投資總監、經理等投資團隊分享。其中,有幾個互聯網醫療、在線教育、生鮮O2O的項目融資資料非常細緻,對市場、股權、未來願景、以及融資需求做了全面的闡述,甚至涉及到創業團隊的畢業院校、時間、工作經歷。而接下來,劉女士需要做的就是對項目進行評估,或制定下一步的投資規劃

在五道口華清嘉園的公寓裡,王先生是一位做移動視頻直播平臺的創業者,創業之初和幾個夥伴一人湊了20來萬組建了這一個移動視頻直播平臺,APP已經上線。王先生在公司是CEO,年僅26歲,他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大量招聘技術、市場、運營,快速搶灘視頻直播領域的市場份額,他明白,如果接下來半年之中沒有拿到投資的話,目前公司20來人的團隊面臨發不出工資,或將面臨創始團隊投的錢就的打水漂的窘境。最近他開始瘋狂的找投資者,在這方面,他幾乎是一個新手

以上,是當下創業熱的真實寫照,但它又可能不是「真」的

投資經理還是忽悠高手

比如,那位劉女士的寶馬,就可能是租來的。據筆者瞭解,在北京財富中心一帶,很多投資經理為了完成所謂的項目數量KPI等指標,需要對完成很多創業者項目的甄選與評估,很多創業者在投資經理的一頓忽悠一下,所有的防禦力都失去了

「殼公司」(基金公司)一般就是上游找錢與下游找項目,在上游獲取投資人的錢,在下游尋找投資項目,而且為了吸引客戶投資。對於上游通常採用「高市盈率」等吸引辦法,以及「殼公司」包裝好的那一套材料,但是一般對投資人都不會保障資金安全

對於創業者,投資經理通常會大談專業,比如:我們目前運作的基金規模、募集基金的強大管道、我們的團隊是金融學博士等等,我們能很快的安排你在新三板上市等等以此吸引……對於創業者而言,急切的融資需求往往對一些投資機構失去了判斷性,一不留神就將自己公司的實力全盤抖露在投資機構,同時幫機構經理完成了KPI。筆者還發現,更有融資到B輪的創業公司,將自己的融資報告遞交給投資機構後,因為沒有簽約保密協議,機構間互相「串」項目,導致融資材料流失到競爭對手手中,這都是對創業公司造成巨大的隱患

創業大賽粉墨登

2015年,政府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報告中如此表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於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在論及創業創新文化時,強調「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

一夜之間,似乎「創業」成了年輕人必談的話題,一股前所未來的創業浪潮,也促進了各類創業大賽、投資機構的興風作浪。有些創業大賽的口號簡直可以問鼎紐約廣告獎:「為所有創業者提供一個展示平臺、同時為創業者提供最資金投入、無抵押貸款擔保貸款、有效的媒體營銷、優惠的園區政策、精準的專家指導、專業的人力資源、法律、財務服務、以及最廣泛的商界資源。

這樣一個創業大賽,筆者越看到後面越覺得蹊蹺,一場信誓旦旦要為創業者提供這、提供那的創業大賽,成了機構完成KPI、電視台播出收視錄、贊助商收穫品牌曝光度,創業導師優化履歷的表演,舞臺中央的那一個創業者似乎成了一個任憑辱罵與點評的「道具」

隨便一數,現在大江南北,「互聯網+、大學生創業、創業夢想、O2O創業、科技創業」等的創業大賽有幾十場,分別有地府政府主辦、投資機構、媒體機構協辦。筆者在瞭解創業大賽後,也著實為參賽的創業和捏一把汗,創業者在創業之初,為拿下一必投資,使出渾身解數,而這一些很有可能成為創業者的黃粱美夢

筆者瞭解到的一場在江蘇舉辦的創業大賽,號稱是全球創業大賽,舉辦方是由當地研究院主辦,而協辦方則是由來總部位於北京、資金實力強大、運作過海外上市的「資深基金機構」協辦,大賽對外宣傳為創業者成立的「投資基金」高達1個億,於是各路智慧可穿戴設備、在線教育、O2O旅遊、健康平臺、環保科技以及移動醫療等領域的創業者紛紛報名,但是創業者最終能獲得多少融資,媒體並沒有公開報道

同時,筆者還瞭解到,作為一場由當地研究院舉辦的創業大賽,主辦方在甄選運作「創業基金」的投資機構時,不乏有國內知名的投資機構進行投標。這些機構為了獲取對項目的優先投資權、爭獲評委席、贏得協辦權等,需要自己的公司進行全方位的包裝,從企業文化、投資理念、運作基金的規模、成功案例、投資團隊進行全面的美化。而對於這樣的創業大賽,筆者發現存在多重潛規則與各種材料造假等行為

潛規則一:內定「投資基金」運作機

很多創業大賽都是由地方政府主辦、投資機構、媒體機構主辦,在創業大賽運作之初,需要成立專項的「投資基金」用於對參賽的創業者進行投資。主辦方通常會採用招標的形式,國內的主要投資機構也會紛紛報名去迎標,但是通常創業大賽的「投資基金」運作機構都是內定的

潛規則二:投資機構材料造假嚴

很多成長中的投資機構與一些較有名氣的投資機構,在為了獲得創業大賽的相關權限時,在招標的時候材料通常會造假,並有以下幾個維度

第一,企業管理的基金規模,為了對主辦方傳達公司實力,通常會將企業運作的基金規模放大,比如會將3000萬說成1億,以此證明實力

第二,機構的投資團隊造假,這個現象在金融界是最嚴重的,金融投資學相對專業,業界也普遍注重學識學位,所以很多投機機構在團隊包裝上,都是「全球著名」和「國內著名」的博世、碩士等學位,擁有豐富的投資經驗以及各類成功案例。而筆者發現:投資機構之間存在互相借用投資團隊成員的等問題,比如有一位職業的投資人士出現在多個投資機構的「團隊成員」中,同時還發現,很多團隊成員擁有比較高的學士,但是真正的投資實戰經驗為零

第三,投資機構空殼基數大,在北京的很多投資機構在註冊基金公司完成後,一般採用將資金進行轉移,公司賬上幾乎沒有任何資金的情況下,投資經理通過社交工具,大規模掃創業者的項目,其中不乏進行二手倒賣與交易、轉移創業者的項目的情況,投資機構的空殼現象十分嚴重

潛規則三:內定投資的創業項

創業大賽的戲份遠遠勝於對廣大創業者的扶持,更多的成了各路人士的增加所謂名氣與獲取優先投資權限的舞臺。很多投資項目在大賽籌辦之時便以內定。大賽展開之時,來自機構的專家評委由於缺乏投資實戰經歷,對一些項目的點評也十分不夠專業,特別是很多創業導師,也基本沒有創業的成功經歷,有些創業導師僅限於營銷層面

虎嗅作者李安嶙,個人微信:lianlin8866 公眾號:idealmedia,原創文章,授權後可轉載。


 創業大賽裡的那些「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