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新聞正歷經著一些大變革

昨日,該公司遣散了一批記者。而在一份洩露的內部備忘錄中,這一商業新聞巨頭闡釋了自己將如何利用自身優勢進行重組,以進一步適應正不斷變化著的媒體生態

「關鍵並不在於團隊精簡,而是在於重新專註到我們的優勢資源上來,」主編 John Micklethwait在備忘中寫道。「我們的目的是要成為『資本年代記』的權威——去捕捉洞察全球商業金融中的一切重要內容。

這份長長的備忘錄,接著講述了在創始人Michael Bloomberg於去年九月強勢回歸後,公司的編輯以及研究團隊計劃要如何來重心聚焦的一些內容。Micklethwai表示,彭博將堅持報道所關注的核心領域——商業、金融、市場、經濟、科技以及權力(比如,政府與政治),並繼續關注其核心受眾(那些沒時間的聰明客戶)的需求

本質上,彭博將沿襲那看起來似乎於任何一家媒體(特別是對那些手頭並不寬裕的公司)而言,都充滿矛盾卻有迫在眉睫的路子——在更聚焦更垂直的同時,也變得更加的全球化,更精簡的同時也要使其影響力能輻射到盡可能多的平臺上

專註以及差異

在重組的過程中,彭博社將避開對於諸如運動、教育等主題的一般報道,而更青睞對商業與市場的關注。為了保持自身的競爭力,彭博社認為當竭力抵制業內同質化傾向,以保持自身的品牌調性,而這也是其最核心的資源,特別是對於那些極度渴求商業、市場、財經新聞而為此付費的彭博社手機端用戶

這跟紐約時報近來的做法,其實也沒有什麼差別。他們倒騰出了個新聞提醒來高亮當天的大新聞,以加深讀者對他們特徵鮮明的調查報道的印象。而彭博社在商業報道上的全力以赴,就像BuzzFeed開展它的視頻課程一樣。其實三者都是希望通過聚焦自身的優勢,來強調差異化、以謀求盡可能廣的受眾群體

Micklethwait 強調要謹記誰才是彭博社的受眾———那些真正意義上時間就是金錢的人,這聽起來與 BuzzFeed致力於擴大年輕群體,便想盡辦法通過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去抓住他們(比如通過Snapchat) 一樣;也一如紐約時報發布 NYT Now應用,及時推送日常消息以滿足目標用戶需求的做法,其實都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全面借

正如時代、BuzzFeed以及,好吧,幾乎所有媒體一樣,彭博社也希望自己能無處不在。「聲名震天的新聞媒體,不管是在移動端的、網媒、紙媒、收音機中抑或是電視上,都需要一個內核,所謂內核就是這家媒體最擅長的一個領域,對這一領域抱有信仰,並對其有著比競爭對手更深刻的理解。」 Micklethwait表示

這聽上去似乎和BuzzFeedBusiness Insider一般,比如說,它們都正試圖採取更廣泛的內容分發管道。讀者們也能在推特、臉書或者油管上看到它們的內容,這種做法也並沒有那麼出人意料,真正讓人驚訝的是這些社交管道正取代傳統的主頁

「交易室裡的大多數人都是通過點擊消息提醒來閱讀到彭博社作品,而非通過移動端應用上的 TOP 功能(置頂新聞清單),因此,我們需要更精準地定義我們的內容。」Micklethwait 表示道。「現今,網頁端70%的訪問者都是來自社交媒體活著搜尋引擎導入,而非主頁。

將新聞內容在推特、系統推送或者臉書中進行分發,不僅僅能使媒體越來越能精準的將新聞送遞至人群,同時也意味著在這個過程中,媒體能敏銳地捕捉到這些平臺上讀者們的即時資訊需求

抓住關於資本的一

彭博社的再組織不僅是停留在內容產品層面而是公司層面的,Micklethwait希望能精簡組織架構,盡可能削去那些冗餘重疊的部分。於此同時,他顯然堅信,彭博社需要開拓新的市場

「彭博社還是過於專註一些已經非常成熟市場、以及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他寫道。「但事實上,資本正湧向那些私人市場以及新興國度。要做資本的忠實記錄者,我們必須緊跟著一趨勢。這樣的國際擴張是其他媒體及內容公司,從BuzzFeed Netflix,都在謀求與努力的。

但是當然,對於新聞而言,進軍海外可不是弄一個其他語言的版本就搞定的事,它意味著記者、編輯要真正理解他們正試圖覆蓋到的這些地方。最後要說的是,對於所有新聞媒體而言,互聯網時代的挑戰在於新聞產業並沒有純電子產品一般的規模。你寫個代碼,放之四海而皆準,但是對於新聞,至少就現在而言,還是需要人去一一落地的

From 虎嗅

虎嗅注:文章來自連線,原文名為《Bloombergs Future Is the Future of News for Everyone》,虎嗅翻譯。


 宣布將裁掉90名記者後,彭博社要來跟你談談新聞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