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借貸寶「類傳銷」推廣引發和口水戰,讓熟人借貸、社交金融又成為一個熱點話題。其實早在2012年,人人網陳一舟投資美國P2P企業Social finance時,這個話題就已經開始被關注。如果再看得久遠一點,2006年,在LendingClub成立之初,它也是想在Facebook的熟人網絡上先建立起一種熟人借貸關係。那麼熟人借貸或社交金融究竟可行與否

破滅的Facebook

時至今日,眾所周知的是LendingClub當時花了6個月的時間,就很快擺脫了Facebook熟人網絡的桎梏,而它現在已經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成功的P2P公司之一

即使LendingClub能夠獲得Facebook用戶的朋友圈數據,產生大量的潛在客戶群;即使FacebookLendingClub提供用戶身份認證的依據;即使從表面上看,Facebook社交平臺營造了借貸雙方並非完全陌生人的環境,更有利於P2P貸款業務的開展;即使LendingClub 開發了一套搜索和識別貸款機會的LendingMatch系統,能夠幫助用戶建立一個熟人的信貸圈,迅速發現之前不知道的關係,使他們在有信任基礎的人群中借貸資金;即使在2007 5 24 日到2007 8 23 日,3個月間,共有13000 Facebook用戶登錄LendingClub……

但是一共也只獲得75萬美元的貸款,而這75萬美元貸款的獲得者還是建立在信用分數(FICO 分數)在640 分以上的人的基礎上,顯然,Facebook提供的大數據以及熟人網絡,遠沒有FICO(費埃哲,全稱為美國個人消費信用評估公司)評分來得簡單和直接

不過LendingClub的創始人蘇海德卻並不恥於談及當年的Facebook白日夢。他在一次訪談中說

LendingClub的第一版是作為Facebook內的一個應用而被創造的。當時Facebook有六千萬用戶,我們覺得六千萬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如果能爭取到一個用戶,憑借Facebook廣泛的影響力,結果也是驚人的,這是我們當時的戰略。這以慘敗而告終。而我們花了六個月才明白失敗的原因。

「原因就是,如果你要向人借錢,你真的希望你的朋友們知道你在借錢嗎?

「如果你要賺錢,如果你要借給別人錢,你真的希望借給你的朋友嗎?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如果你這麼做,下次他們會直接跟你說『借我點兒錢』。所以這花了我們很多精力還有額外的六個月才發現,才明白金融是一件非常隱私的事情。

而在中國,借錢更是一樁羞於啟齒的事情,又有多少人想讓人知道自己身負外債尤其是借了熟人的錢?而又有多少人敢於冒著「放高利貸者」的風險把錢借給熟人?即使是匿名的狀態下

SoFi的熟人不熟

再來看Social financeSoFi)。表面上看,SoFi是基於學生的借貸,但是它的所謂社交金融,只不過是劃分了一個美國優秀大學畢業生的細分市場:在全美3000多家大學中,SoFi只選定了100家左右大學。不僅如此,借款者只能畢業於SoFi規定的較熱門、有發展的幾個專業,如法律、醫學、商業、工程、美術等。 

現在SoFi接受的本科專業只有8個,碩士專業較多為14個。根據美國教育部統計,這些學校學生的平均違約率為1.6%,低於學生貸款平均違約率8%——從某種程度上,它的風險與FICO評分在700分左右的人相當,這無疑已經是一個嚴格的標準,而並非熟人或社交可以一言以蔽之

借款方如是,出借方更加不只是熟人了。2013年底,SoFi宣佈公開證券化完成,它將2011-2013年間的3億美元貸款餘額的50%,以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Stanley&Co.LLC)為承銷方,賣給Top-TierInstitutionInvestor

SoFi獲得了這筆機構投資者的錢,以供20141-4月期間放貸。20144月,SoFi還在第三輪融資獲得8000萬美元後,宣佈進軍房地產貸款市場——為什麼它敢於進軍這個曾經造就了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的「高風險」市場

因為它的嚴格機制已經篩選出一批高素的借款人——2013年它的信貸資產證券被加拿大的DBRS(世界第四大信用評級公司)信用評級為A,因為這筆資產中74%的貸款來自MBA95%畢業於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76%的借款人畢業於排名前25的大學,40%畢業於排名前10的大學,其中90%為再融資借款者,有可信的收入證明,比起學生貸款者有更高的個人信用。借款者平均年收入為12.4萬美元,消費後平均每月剩餘4,400美元,有極強的償還貸款能力,平均FICO信用評分高達753分。要知道在美國,750-850分是信用質量最高的人群,只佔總人數37.2%

因此,SoFi雖然一開始是建立在學生貸款再融資的基礎上,但是從目前來看,它完全已經不再是依靠熟人和社交了

熟人的鏡花水

在中國這個普遍缺乏誠信的社會講熟人借貸,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可以說是鏡花水月

首先,熟與信任並不對

最明顯的例子是微信朋友圈,當你的微信朋友圈到了一定數量,你會發現你變得不再敢於說話和表現自己,因為說不定你哪一天對工作的抱怨會被你的上司或同事看到,你在酒吧放浪形骸的照片會被你的閨蜜傳為笑談,你加班的藉口也會被女友或男友識破,更別說向朋友圈裡的人借錢真正肯借的,不用你說他們會主動問你需不需要,而更多的是你根本想都不會想去開口的。同樣,對於中國人來說,「借啥別借錢」幾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既然P2P能夠向陌生人借錢,為什麼還要問熟人

再者,不同於熟人社交是一種剛需,借貸即不是剛需,也不是高頻交

尤其是中國人習慣了量入為出的生活和較高的儲蓄率,較少會像美國人那樣今朝有酒今朝醉,需要「過橋」來還信用卡債,熟人借貸或社交金融

而在熟人借貸和社交金融模式看來,能夠成為借款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的「信用破產」,在目前中國還沒有一個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的情況下,也完全無法讓一個失信的「老賴」在社會上寸步難行

即使是現在非常火熱的、帶有一點熟人借貸或社交金融性質的學生貸款,如「名校貸」、「趣分期」、「分期樂」,它們對於學生的最大的威懾,也不過就是發生逾期時,會去找學生的輔導員、會去找他們的父母,而欠債逾期不還並不能在同學圈裡面造成多大的負面影響——基本上每個讀過大學的人,班上總有幾個習慣於借錢並不遲遲不還的同學,而令人氣憤的是,他們卻往往還都混得比我等只會念書的NERD(一般指偏愛鑽研書本知識,將大量閑暇用於讀書,而不願或不善於參加群體性體育活動或其他社會活動的人)都要好,不管是在校內或是進入社會

在這種情況下,熟人借貸的道德底線都能夠被輕易擊破,還談什麼風控呢?如果一個商業模式只能建立在「你能欺騙的,都是相信你的人」這樣的心靈雞湯的基礎上,它如何能夠走得遠呢

陳志武《金融的邏輯》裡說,現代金融能夠消解傳統家庭關係中的契約構架——所謂「人格化的金融投資」的養兒防老,緩解「家文化」過重的責任與義務感,從而使「情感交流」成為家庭的主要功能

但是熟人借貸和社交金融,卻反而人為的加重了熟人之間的責任與義務感,即使是採用匿名借貸的方式,也無法掩飾這一模式「反人性」的本質

From zenzenfrank


 從LendingClub、SoFi的P2P模式,看在中國熱炒的熟人借貸、社交金融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