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網絡上,經常也會見到身邊的朋友們大玩網絡心理小測驗,並在事後分享結果,大讚結果準確。究竟這些心理測驗,是不是真的看穿了您的性格,或是這一切也只不過是謊言呢?
心理測驗的種類
在坊間的心理測驗當中,基本能夠分為兩大種。一種就是我們經常在網絡上看到,比較具趣味性的心理測驗,例如:「您是卡通片中的哪一位角色?」、「甜品口味測您對情人的態度」等。在這一類的測試當中,很大程度也是以人們好奇及希望了解自己的心態,吸引人們接受測試。
第二種,當然就是專業的心理試題,並在設題方面有著更為嚴謹的要求,從而以心理學的角度了解測試者,治療人們在精神上遇到的問題。
那麼網絡上的心理測驗準確嗎?
其實網絡上的心理測驗之所以能令人們認為非常準確,絕大部分是因為被一個名為巴納姆效應的現象而受到影響。在受到巴納姆效應的影響之下,人們通常就會將自己套進去非常籠統、空洞、抽象的答案裡面,以個人的想法將答案無限聯想,尋找能令自己滿意的想法。
例如在測試當中提到「您是位優秀的人才」,人們就必定會將自己代入這個角色之中,想起自己經常被誇獎的優點,忘掉了文中根本沒有提及任何細節。其實在實際上,「優秀」這個形容詞就只不過是個非常空泛的概念,在不同人的身上或是場合,界定「優秀」的準則也會不同。
所以在許多的情況下,人們都只不過接受了答案模糊且空泛的結果,然後就將答案認定為反映了自己所聯想出來的個人特性。
不相信嗎?來看看以下的句子:
-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
- 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
- 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
是不是覺得將您的性格形容的非常貼切呢?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家佛瑞於1948所進行的實驗中所採用的句子。在1948年,心理學家佛瑞就曾將一式一樣的「個人分析」送到每一位學生手中,並要求學生為分析評分。在0分最低,5分最高的評分下,「個人分析」最終就以4.26分成為了學生認為非常準確的描述。但事實上,這卻意味了實驗中的描述過份空泛,能夠適用於任何人身上,之不是個「偽個人分析」。
所以總結來說,坊間網絡流傳的心理測驗,都只不過是個能夠令人增加認同感及自信的遊戲而已,因此真的不能盡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