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0年,晉、秦聯軍圍鄭。鄭國大夫佚之狐向鄭文公說:「國危矣!若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師必退。」鄭文公聽了,去找燭之武。燭之武推辭說:「臣壯年時也力不如人,現在老了,無能為力了。」鄭文公說:「我沒有及早重用你,現在危急才求你,是我的錯。但鄭國亡了,對你也不好啊!」燭之武於是同意去見秦君。
夜裡,他們用繩子把燭之武吊下城牆,到了城外,見到秦穆公。燭之武一番說話,果然說服了穆公,不但班師回國,更與鄭國結盟,留了幾員大將在鄭國協助戍守,於是晉軍也撤退了。這是《左傳》裡「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後人都稱讚燭之武有出色的外交才能,憑機智和口才挽救了鄭國。
故事似乎有多處不合情理。第一,既然燭之武一直未得鄭伯重用,他不會有機會代表鄭國從事外交活動。那末他的外交才能是從哪裡得來的呢?佚之狐憑甚麼相信他一定能夠說服秦國退兵呢?
第二,鄭文公在位45年,是鄭國任期最長的君主。在他之前,鄭國國勢早已衰落,四周強國環伺。鄭國長期周旋於列強之間而不被消滅,說明文公深諳縱橫捭闔之道,而非顢頇無能之輩。他怎會長期冷落一位外交奇才,國危時始授命於他?
第三,燭之武摸黑翻牆,隻身秘密出城。他年事已高,怎麼竟然好像有特務鐵金剛的身手,可以深入秦營,直闖秦穆公面前,如入無人之境?而穆公不是立即叫人把他拿下,卻願意聽他遊說?
第四,秦穆公並不輕易聽取別人的意見(這點可從《蹇叔哭師》的故事得知)。秦晉關係本來十分友好,聯晉滅鄭不會是穆公倉卒的決定。況且出兵攻鄭,「勞師以襲遠」,倘無功而退兵,必然影響軍隊士氣。燭之武縱有如簧之舌,穆公又怎可能聽了敵營說客一番話,便改變初衷,不惜動搖軍心,且與晉國決裂呢?
或許如論者所說,《左傳》為要用最少的文字把複雜曲折的事情說清楚,所以省略了許多細節。不過,如果「燭之武退秦師」確是史實,但以上問題的答案都被湮沒在省略了的細節中,人們從而得到的「燭之武憑外交才能制止了戰爭」的結論,又有多少真實性? (完)
一言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