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被不同銀行的U盾和各種軟件的安全升級搞瘋?反正我是瘋了。不過,這也可以看出,手機銀行是大勢所趨。
人們覺得與錢打交道是令人擔心的事情,因此,不是所有人都願意通過在線網站遠程處理銀行業務,他們希望可以面對面地與人交談,直接感受銀行的存在。
這聽起來無可厚非,但是反對設立分行的人卻認為,銀行是自18世紀開始設立分行的,是基於300多年前的市場而設立的,現在世界已經進入數字時代,下一代客戶的思維模式與傳統的已經大相徑庭,因此分行已經無法適應新的時代要求。穀歌的首席執行官埃裡克·施密特曾說:
「從人類文明的啟蒙到2003年,總共產生了大約5艾位元組(exabytes,計算機存儲容量單位元,也常用EB來表示。1EB=1024PB=2^60位元元組)的資訊,然而,現在每隔兩天就產生相同數量的資訊。而且,資訊爆炸的速度還在加快。」
這就是為什麼所有數據都表明分行處理的交易數量和服務金額都在快速下降:「它們正在被互聯網和電腦服務取代」。
以分行為基礎的銀行前途堪優
銀行業正在遭遇終端萎縮的挑戰。荷蘭在過去的10年裡,超過半數的分行已經被關閉。在其他發達國家也出現了類似的變化,北歐國家的丹斯克銀行在2009~2011年關閉了1/10左右的實體分行,這個比例還在上升。通過移動終端上的網銀可以方便地查詢賬戶餘額和支付轉賬,現在連打電話的人都少了。
這一切都是技術給社會帶來的變化。人們使用流動電話和電腦,不是他們想要流動電話或電腦,而是它們能夠給人們帶來新的關係和聯繫。這就是為什麼Facebook可以在短短幾年內從一無所有到紅遍美國,Twitter可以在短短幾個月內從默默無聞到佔據著每個人的手機螢幕。正是這些社交媒體在幫助人們管理、分享和組織他們的生活。因此,如果銀行也想融入人們的生活,這就是它們應該去做的工作:把人們與他們的資金和金融連接在一起。
今天,新的客戶群體不在乎技術是如何運作的,只在乎它能夠為我做什麼。他們把銀行視為老古董,他們的爺爺會去銀行分行辦理業務,他們的父母會使用ATM,而他們把銀行當作可以為其提供金融服務的互聯網服務機構。
銀行的未來在哪裡
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組合在一起,已經迫使銀行徹底重新思考分行的網絡問題。銀行不得不考慮關閉大部分分行,把節省下來的資金用於移動互聯網和社交金融領域。如果銀行不這麼做的話,它們就毫無前途可言。
這意味著銀行面臨著喪失分行網絡繼續發展的命運,將不得不重新思考分行的戰略,在繼續保留那些支持銀行銷售的分行的同時,把剩餘分行全部關閉。已經有許多銀行採取了這種戰略,如日本的eBank和Jibun銀行、美國的富國銀行、西班牙的畢爾巴鄂比斯開銀行。
未來銀行將通過移動終端與人們的生活隨時隨地、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它不僅會積極主動,而且會預見到客戶的需求,不僅為人們支付及支取資金提供連接,而且是人們進入金融生活方式的橋樑。
當然,分行作為零售網點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不大可能消亡,而是以分行為基礎的銀行概念本身將會消亡。銀行需要保留一些分行,但它們不再是交易中心,而是用於銀行產品的銷售和維護客戶關係。
把銀行變成咖啡館真的好麼?
這與其他行業所經歷的重新調整十分相似。最近幾年裡,書店、唱片的關閉速度比火箭還快,因為客戶已經走向網絡,採取了自主採購方式,傳統的零售商店必須有所改變。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大部分書店和音像商店已經成了咖啡館,鼓勵顧客坐下來閱讀和欣賞書籍、音樂。
銀行已經在嘗試變革,也想變身為咖啡館,鼓勵客戶坐下來聊一聊金融產品和服務,但是這種方法並不成功。因為這會冒出太多咖啡館,客戶不會因為走進一家分行、喝了杯免費咖啡就對銀行產生信任感。而那些真的這麼做的銀行發現,他們的員工在為客戶服務時面帶痛苦狀。這反映出更好的辦法是把原先的分行推倒重建,然而,如果你推倒重來,應如何才能打造一家分行和分行網絡?
大多數銀行最終都會回歸理性,把規模控制在每25萬人設立一個分行的水準上,而不是像現在的架構體系,每2萬人口設立一個零售店。那麼如何處理那些不再需要的80%的分行呢?答案就是,你把這些分行改造成自助式衛星樞紐站,人們在那裡可以使用ATM完成自助式業務。但客戶無法與銀行員工進行面對面交流,如果客戶堅持要與真人進行面對面交談,銀行只能提供預約服務設備,按照預約時間,銀行員工可以在客戶工作或在家時登門拜訪。
這就是銀行分銷網絡。目前運行的分行80%都將被關閉、被機器所代替。而其餘20%坐落在最好的商業和工作地段的分行,會被改建為大型、時尚的銷售、諮詢分行,裡面專門辟有「天才吧」,是的,這是一個鼓勵客戶坐下來,一邊喝卡布奇諾咖啡,一邊聊個人財務安排的地方。
許多銀行正在實施上述計劃,但是對於那些運行一家銀行分行比運行IT支持中心更加實惠的地域來說,這種戰略不一定合適。
本文編輯整理自《互聯網銀行》。編輯∣chan 首發於布穀傳聲微信號(ID:booggoo)
From 布穀傳聲
內地80%的銀行分行即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