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這份演講是上週末華興資本Alpha針對創業者做的一個內部培訓,主要是向創業者介紹目前國內的二級市場的基本情況,包括如何選擇新三板或者是創業板,目前國內資本市場的現狀,如何搭建以及拆除VIE,對創業者的機會、現在的風險等等。主講的兩位嘉賓分別是華興資本副總裁白洋以及華興資本董事總經理魏山巍。兩位長期負責二級市場的研究,擁有豐富的經驗。這次培訓一共有兩次演講,但為了閱讀體驗(你確定你能耐得下心思看完2萬字的文章嗎)以及照顧絕大多數的讀者,我們選取了對創業者和互聯網從業證可能更為實用的偏普及性質的白洋的演講,而沒有放上更專業也相對晦澀難懂的魏總的演講,當然,如果有需求歡迎留言索取。
再次提醒,演講非常長(1萬字左右),一次性可能看不完,但一定要收藏。
白洋:謝謝各位能夠抽出週末的時間來和大家聊一聊A股方面的話題,我之前在海通證券也做過,我們做二級市場的研究,和大家所屬的創業階段,從原來的狀態來看,其實相隔還是比較遠的。近期有一本書《從零到一》比較火,很多公司出現了確定的一之後才真正走到二級市場,才進入到二級市場研究員視線當中。
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邊界
二級市場和一級市場還是有一個比較大的間隔,VC和PE主投沒有上市的公司,這些沒有上市的公司在自己達到了一定的規模,或者達到了這樣一個穩定的利潤之後,有可能來到了上市的層面。這些時候進入二級市場投資者的視線當中,但是這種結構在三五年前產生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變化,其實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我覺得是在過去的一個時段,整個A股市場IPO機制不是特別通暢,我覺得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含義是說我們把監管層出於人為的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心態,它限制了很多在初期沒有利潤的公司上市的可能性。
第二個就是市場還是有很多人為政策的影響,市場如果不好就把IPO停掉,等投資者熱情慢慢回來,我再把IPO慢慢放鬆。在這樣的一個狀態下,很多公司即使是達到了一定利潤的規模,即使是達到了有可能上市的狀態,有可能就沒有辦法通過IPO這個管道去上市。
這就造成了很明顯的估值差距,已經上市的TMT公司這個行業估值PE30倍到40倍狀態,沒有上市的公司業務差不多、質量差不多,就是10多倍的PE。有一些公司以藍色光標之類的公司為代表,上市之後向二級市場投資者提出了他們的一套發展邏輯,就是要依靠併購。他們利用一二級市場的估值差異,比如我現在30倍PE並一個10倍PE公司,這個過程中給的不完全是現金,是發股票。等於是利用了PE的杠桿,把沒有上市的公司併到我上市公司的體系之內,是多方面共贏的結局。沒有上市的公司一定程度上拿到了現金和上市公司的股票,相當於找到類似上市的一個路徑。對於上市公司來講把自己的規模做大,對於二級市場投資者是本來30倍的PE,對股東的攤薄不省比例,其實是增厚高於攤薄的。
就是說上市公司開始通過這樣的併購越來越多的找到未上市公司給大家提供這樣的一個管道,剛開始二級市場投資人對於這個東西是將信將疑,特別是2010年剛開始藍色光標給投資者講這樣的故事的時候,他覺得這個東西靠譜嗎?感覺像一個皮包公司的感覺,給大家講這樣一個邏輯,通過不斷併購去發展。
但是,後來發現尤其是在公司相對來講自己還比較小的階段,它在初期通過這樣的併購,確實能夠給自己的體量和規模帶來非常大的彈性。因為二級市場投資人投資的時候,有不同偏好的類型,但凡比較關注TMT方向的,其實沒有人說我投資一個TMT公司是為了尋找一個穩健,或者為了尋找一個安全。如果去找這種公司,我就去投公共事業這樣的公司。我找到這些TMT做公司是靠子行業或者自身行業增長帶來的一個彈性,其實這個彈性在過去2010年之前是靠這些上市公司自己辛辛苦苦做出來的彈性。
但是說句難聽的,有的公司把董事長殺了,也不能做出來一年一兩百的增速。結果通過併購遊戲之後,上市公司很容易把自己的利潤在很短時間內迅速擴大到一個非常高的量級。投資者開始慢慢明白之後,二級市場的投資人開始在上市公司的併購中扮演了一個相對更積極角色,這個積極怎麼理解呢?
我覺得就是一旦我覺察到了你這個公司對市場表達了併購意圖,一旦我覺得你這個團隊在行業裡做的業務比較不錯,在併購能力上也有相對靠譜的團隊的時候,我就願意在公司併購的初始階段給你非常高的市值。這是二級市場投資人這個過程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說原來30倍並別人10倍的估值,現在大家看到這個公司有發展潛力,我可以不可以把估值打到50倍、100倍。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這個上市公司有這樣的能力兌現投資者對他的預期之後,其實給他越高的PE,之間的差距能夠造成大家的併購。相當於提供了更大的潤滑劑,並不是充分的條件,相對來講更容易了。於是,我們看到了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一定程度上從右往左,作為一個VC、PE的角色培養上市公司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二級市場投資人去培養公司的能力未必有VC和PE弱,VC一般給很少一部分錢。但是二級市場可以給上市公司很多錢,給上市公司財務杠桿、信用備書,還有投資者給上市公司介紹更多資源,關鍵是給上市公司更大的自由度。
上市公司有這樣的能量之後,會在併購的邏輯中有一個很快的發展。我覺得到了第三個階段,我們二級市場投資人已經很主動的參與到上市公司的併購中之後,他拿到的只是他們所投資的上市公司的股價上漲賺到的利潤。有的VC、PE就看明白裡面的狀態,我們手頭上有很多項目,如果說我們去做類似二級市場投資人的決策,我們是更有優勢的。
怎麼辦呢?我們找到上市公司,能不能先去做一個定增,拿上市公司的股份一部分。我可以把我之前投資的很多項目,把這些和你相關的項目資源拿過來,相當於為你上市公司日後併購提供很多資源,甚至我是投資公司的股東,在這個過程中提供一個非常大的便利性。很典型的代表是矽谷天堂等等的公司,一定程度上被市場上不太行的VC和PE利用,並且人為造出來的市值管理。很多VC和PE主動介入到併購過程中,帶著自己的資源,拿著上市公司的股份。這部分的人賺兩塊錢,一塊是原來投資的公司找到了路徑,另外是在上市公司中低價拿到了股權和上市公司股價升值的部分。
最後一個階段也很有意思,從去年新三板火了開始。包括九鼎和中科招商這些公司自己在新三板上市了,他們上市之後又給很多VC、PE造成了很大刺激。這些公司也上市了,其實一定程度上是對這個行業的一種顛覆。因為原來我感覺VC行業的邏輯是服務於金字塔頂端的一群人,真正是很頂級的VC,不是說誰想做LP就能做的,越牛的這些人是幫助他們掙錢的。但是現在變成上市公司了,是不是需要重新定義LP了?如果說VC、PE都變成了上市公司,是不是我需要的錢可以通過我上市之後從股份這邊拿出來的錢。
經過市場這麼幾年的演化,我覺得大家的界限在不斷的模糊。原來我們去看一些上市公司,真的是都已經糾結于不高不低的成長。但是現在有一些上市公司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拿到一些非常快的,非常爆發的業務。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之間的聯動性在增強,有的機構界定不清楚到底是做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兩個市場在跨。對於我們這樣的仲介機構,我們服務的範圍和邊界也是在拓展,如果有人能夠提供全程一站式的服務,不管上市公司還是未上市公司,大家不希望在各個環節都找一個各自不同的仲介機構去服務。而且我們在服務的過程中,很多情況下真的是要帶一些資本去做仲介的感覺。你再去賣苦力做仲介,競爭力相對來講就會比較弱。
拿我們人民幣基金之前做的一個研究,比較準確的說是PE市場,他們找到了有利潤的公司,拿他們的PE和國內外的二級市場做的一個相關性的分析。國內PE市場的熱度不管跟美國的納斯達克當期還是滯後一期,或者是跟創業板,還是有很強的關聯性。而且可以肯定的說這個關聯性在不斷的加強,其實我們以前作為二級市場的研究員非常深切的感受到二級市場的趨勢,基金經理瘋了似的找有彈性和爆發力的公司。原有的成熟的業務,比如一個電視劇,一個電影已經過了最黃金的發展階段。很多在發展的東西,真的是要向一級市場看齊,一級市場創業者大家在做什麼,行業爆發的方向在哪裡,二級市場迅速的反映出來。甚至,一定程度上會反映的比一級市場後勇的感覺。
現在不用之後一期了,再拿PE市場來看,和不用滯後的創業板市場有相關性,但是跟主機板沒有關聯,因為主機板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樣的公司。現在對於各個創業者來講,大家面臨的選擇真的挺多的,不管是大陸、香港或者是美國。其實很難講,在這個過程中,不是說哪個市場就有壓倒性的優勢。我們一定要拿美元或者人民幣,一定要瞄準哪個市場,非哪個市場上不可。我覺得對於初期的創業者來說,拿到錢肯定是第一步最關鍵的。是不是能融到滿意的錢,這是最重要的。
在這個過程中選擇哪個市場也要考慮自己做的業務究竟是不是面臨一些不同的監管,比如說有做在線棋牌類的公司。所謂在線棋牌很大程度上再往前邁一步是在線博彩,拿到A股上市在監管上可能會有很大的問題。或者說協力廠商支付,這種行業如果按照A股的準則,利息的收入不能計在主業務收入裡面的。這樣的公司,你上了之後會發現主營收入基本上在A股上沒有,這又是一些比較大的問題。
儘管開始講了這麼多,就是說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邊界,二級市場越來越多的關注一級市場的項目,關注行業的一個動態。但是其實我感覺一級市場這樣一個對互聯網公司估值的體系,其實是一個不斷培養,不斷形成的過程。不能寄希望於這個市場怎麼樣,一群基金經理一下子把觀念扭轉起來,我就去看大家業務發展趨勢,就去看情懷、理想、卡位等等的。最近A股市場的調整很深刻的反映了這個問題,大家對於互聯網公司的估值體系還沒有形成,大家真的是反過來找有利潤的公司。
創業板,新三板,新興板,如何選擇
所以說考慮是不是要上A股,最後還是要兌現你可見的未來是否有規模化的收入。之後一點考慮的是同行的競爭對手都在哪裡,比如說像遊戲公司,我指的是手遊。大家看手遊公司基本上在2013年開始火起來的時候,基本上是A股二級市場同步捕捉到這個動態,基本上好的遊戲公司是人民幣,美元基金在這個競爭中放棄了這樣一個市場。現在可以預見到很多手遊公司在A股上,即將優秀或者還沒有上的,都是在A股這邊上市。
講了這麼多,這四個點唯一沒有講的是大家最關心的估值。以前有很多仲介機構開會,寫報告和大家講。我覺得忽悠最核心的一點是估值的差異,你上美國了就是幾千萬美金的市值。但是你回到A股,覺得你很稀缺,很牛,這是互聯網公司就給你幾十億、上百億的市值。忽悠著大家,A股這邊怎麼好,還是A股的投資人懂咱們國內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所以大家就趕緊回A股。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二級市場投資的經歷,我覺得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投資很大的不同在一級市場看價值,這個公司估值定在什麼位置,肯定是未來這個公司的業務反映出來值多少錢。但是二級市場股價即使是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看公司價值,另外一塊有很強的博弈因素。我們行業裡面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泰斗級人物,現在在國泰君安研究所做所長,他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論斷,股價是因為預期差而波動。預期差是什麼?如果兩個學生,一個是平常一百分,一個是不及格的,如果說有一次考一百分的考了八十分,不及格的考了八十分。肯定是每次考一百分的那個挨打,不及格的被表揚了。
比如說暴風上市的時候,簡直數不清有多少漲停。那個狀態非常明顯,它是一個新股,市場在牛市的過程中,新股意味著在漲停打開的那一天,所有投資者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你去投這個公司,講的直白一點不會為任何一個人抬轎子。因為是大家共同投資成本的起點,又是在這樣一個牛市的市場氛圍中,二級市場的基金公司看的是相對收益又不是絕對收益。這種公司不只是暴風的例子,因為市值低,漲的特別多。
很多新股是這樣的走勢,那些新股就一定有價值嗎?所以說對創業者來講這是非常大的誤區,很多人會覺得某某某公司有多少的市值,我不比某某某公司強嗎?其實不是這個東西,股價裡面包含博弈的因素太多了。
如果說我們選擇在A股這邊上的話,我列出了一個表,有幾種可能的路徑和公示。包括IPO、借殼、新三板、新興板。IPO和借殼很長時間存在於市場中了,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對於公司的存續年限和實際控制人、收入和利潤規模有比較高的要求。不同的特點是在IPO和借殼之間的成本不同,IPO主要是對於要走IPO管道公司來講是時間成本,你要排隊,你要等。而且有很多政策因素,說不定哪天說停就停了。
對於借殼來講主要是錢的成本,通俗一點就是殼費。我們拿一個殼要花怎樣的代價,大家也可以算。如果說是30億市值的殼,自己沒有兩三億利潤支撐不起來。如果說只有一億利潤,作價10、15倍裝進去之後,上市公司得有多少市值才能把錢賺回來?這是一個問題。
對於新三板來講,和創業者有大的關聯度,確實是新形勢下制度的產物。存續年限要求低,收入和凈利潤沒有特別明確的要求。但是我覺得有一個很大的成本是對於一些初創的公司來講,其實是讓大家作為一個非公眾公司變成公眾公司的角色。對於這個公司上了新三板之後,自己很大的成本是要曝光在公眾的視線之下。尤其是對於一些公司商業模式上還有一些需要自己發展的公司,這是很有趣的事情。
比如說現在諸位的公司在新三板上,你最大的競爭對手在新三板買你5%的股份,他要求調研,要求把公司核心的模式和數據告訴他。作為一個股東提這樣的要求好像也不過分,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這樣一個公眾公司要想清楚來到這樣一個公眾的場合,自己承擔的起這樣一個代價嗎?現在新三板的狀態,我覺得對於大家融資來講,還是有一個非常大的變革。
最後就是戰略新興板,魏山巍總也會花時間講。類似於IPO,主要大的區別是對凈利潤沒有一個特別高的要求,對實際控制人的要求也相對更低一些。但是最大的成本也是時間上的成本,大家要等註冊制,現在連IPO也停了。註冊制究竟什麼時候往前推?這個不確定的因素。
再給大家講一個問題,這個我覺得其實也是一個路徑。不是說每一個公司,每一個創業者大家最後都要衝在最前排,自己去IPO,自己去敲一下那個鍾。不管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選擇,賣掉其實很大意義上也是成功推出的路徑。
第一個是我所在的行業,或者說我自己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並且很容易接近的天花板。這樣的情況下,剛才我提到大家來到TMT板塊,找的就是彈性和你這個公司爆發增長的邏輯。現在這種情況下天花板特別容易接近,即使上市了都不會讓創始人或者投資者滿意的估值。
第二個是這個行業分散度很高,很難集中。比如說藍色光標所在的廣告行業,中國廣告的市場天花板肯定很高,算上整個電視、廣播、戶外,包括現在已經快不行的紙媒,這個市場大概是四五千億的市場。沒有人在這個裡面做特別大的規模,因為你到了一定規模之後,面臨的是人均績效管理的問題,在上面很難有所突破。
第三個是對上下游某一端有嚴重依賴,並且自身難以解決。其實幾年前比較典型的例子是ST,和移動、聯通、電信這邊有非常大的關聯。大家身邊會有這樣的業務,我就不舉例子了。在上市的過程中,面臨的還是有蠻大的不確定性。
第四個是有一定的凈利潤規模,這個是比較現實的。現在A股上市公司做併購的過程中,其實還是99%的公司在併購的過程中,還是有一個PE,要給一個什麼樣的估值做這樣的併購。我這裡指的是發行股份為準的併購,如果真的是現金買一個公司的話,這種是不需要什麼樣的利潤規模。如果是發股,其實面臨的是股權被攤薄、增厚的過程。這個過程,其實還是需要有這樣的利潤規模。
最後一句話比較直白,真的是累了或者說被對價深深打動你,這種情況下併購也是很好的選擇。
剛才提到一二級市場的邊界模糊,上市公司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創業的過程中,開始更多的接觸公司,接觸到大家處在創業階段的公司。其實會有一個很大的趨勢,因為這些人找不到很多的錢和資源,可能在自己發展過程中會遇到上市公司作為一個投資者或者戰略投資者的形象出現和公司接觸,要求拿到公司一部分的股份。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創業公司如何跟上市公司打交道?首先第一點還是要想清楚自己將來會不會賣掉?如果說自己將來會通過出售途徑退出的話,這個問題相對來講就比較簡單了。我們會考慮人家上市公司在你發展的階段中,為什麼要做這樣一筆投資?一定程度上相對於別人買了一個看漲期權。
因為現在無非是利潤規模太小,我發股份的玖,都發不了多少。因為現在整個的估值低,我在這個階段相當於買一個看漲期權,比如一兩年後等公司業務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我具有這樣的一個優先權,去把創業者的公司收到上市公司的體系之內。
這個過程中,人家相當於買了一個看漲期權,我們的代價是什麼呢?你可以去想一下,利弊權衡一下。如果說將來自己想賣掉的時候,是否賣給當初投你的上市公司?這又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如果有一天我們想出售的時候,賣的公司不是當初投你公司的時候,被一個上市公司投資比一個VC、PE投資將來面臨的麻煩事很多。上市公司有很多流程性的東西走,自己要過董事會等等,要對過去投資的資產處置。
但是這邊一個上市公司投了你,將來你想給另外一家競爭對手,也是上市公司。在這裡面能否起到積極作用呢?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第二個是我們接受上市公司投資的過程中,要看明白一個問題,這些公司自己是一個什麼狀態?是比較有影響力的公司?還是說就是跨界轉型,希望依靠大家拿到二級市場認可的公司。
其實放在創業者的角度理解,前者圖的是他的資源,後者圖的是他的錢。現在A股有這樣的一個狀態,比如一個做水泵的,後來又搞起來數字營銷了。奇奇怪怪的,做養殖的也做電子競技了。這種情況下,不同公司投資你的時候,我們對這個公司的一個期望是什麼,這又引申到另外一個問題,我們是依靠這個公司的資源,還是說上市公司投資創業者是想依靠他們的投資獲得二級市場資質的一個增長。我覺得跟上市公司接觸的過程中,創造或者保留盡量多的選擇餘地。
這一塊和創業者關係不是特別大,對於PE來講,在這樣一個邊界模糊情況下對PE提出的挑戰。其實也是機遇,對PE來講是一場退出的盛宴,退出的路徑非常多元。但是PE也面臨挑戰,到了C輪、D輪的融資,如果說將來新三板在現在的低谷之後能有一些新政策和新發展,C輪和D輪的融資面臨新三板的挑戰。如果後期我直接在新三板上上市,我在新三板上搞並增,拿錢的效率不比在私募市場拿PE錢的效率低。
這是對於投資者的一個狀態,首先私有化不能直接為投資者帶來回報。原來我想是不是能夠投一些看起來比較有大概率和私有化的公司做一個組合,後來發現基本上賺不到錢,這些公司挺黑的,把股價通過各種方式做低。對於幾天前這樣一個低股價出的溢價,比如三塊錢的公司砸到二塊錢,其實這樣不能給大家帶來回報。
我覺得有可能參與私有化和拆除VIE的基金,另外一個途徑是在新三板上撒網。我覺得隨著新三板這邊上市公司的數目越來越多,有一個非常大的趨勢,新三板只能是前面投的一些公司會得到市場的關注。我們站在投資者角度思考這樣的問題的時候,如果我們要上新三板的時候,我們將來有沒有可能在新三板上位於什麼位置。如果和大部分新三板上的公司差不多,或者相互之間分不出大的區別,現在已經體現出來了很多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它的流動性很差,退出的管道比較差。如果說我們不能在新三板是前5%或者前10%的市場,現在看起來很熱鬧,但是對自己未必是特別好的發展。
主要的內容講完了,現在回顧一下A股這幾年發展的脈絡。剛才也提到A股大家找的是彈性,首先在2013年開始的起點,隨著智慧手機普及率到達一定程度上,在移動互聯網上最先爆發的行業是手遊。黃色的線是靠著手遊一直領先這個行業,藍色的線也有比較高的收益,這是營銷。相當於黃色的線是疊加了手遊行業快速增長,跟手遊公司能夠併購這兩塊邏輯。營銷這個板塊只有一個邏輯,大家可以通過併購。但是營銷行業自己本身的增速是相對溫和的,這兩個行情的走勢可以反映出來。
隨著手遊行業慢慢起來之後,導致流量的價格水漲船高,後面很直觀的帶動另外一個行業是數字營銷這個行業。大家多要去買流量,當然不只是手遊,互聯網也要買流量。但是我們把做數字營銷的公司挑出來,大家可以發現在2014年下半年開始數字營銷走出來非常大的一個趨勢。
第三張圖是在A股這邊,2014年下半年6月份的時候,李克強總理講到怎麼樣去發展體育這個行業。體育原來壓根兒是一個事業性的東西,沒有被產業化。現在突然進入到大家的視線之後,有些公司跳出來了,自己是體育方面的做體育了。
關於併購和估值
在今年總理提互聯網+的提法之前,我覺得對於很多做傳媒方向的研究員來講,互聯網+這個名詞其實不陌生。因為這群人整天都在琢磨著什麼東西有彈性,在總理提互聯網+之前,包括數字營銷、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金融,其實這些已經在2014年A股市場上開始反映的行業,反映出來一些行情。
互聯網這一塊怎麼估值?大家都在摸索過程中,是按照GMV、MAU估值呢?其實現在A股這邊最流行的估值方式是按照市場空間來估值,這種狀態其實反過來你要和投資人講幾個問題。第一個是市場空間究竟有沒有研究員描述的那麼大,第二個是如果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你這個公司所在的一個環節,是你在很大的市場究竟處在哪個環節,只是產業鏈很小的環節嗎?
如果說在市場上佔有主導環節之後,你自己的壁壘有多強?如果說可以被後來者很輕易超越的時候,這個市場空間又成了一個問題。至於說靠卡位和情懷估值,相對來講都不大靠譜。
這是我覺得一開始講到的併購,我覺得併購其實在A股也經歷了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藍色光標為代表的公司,自己原有的業務有一個比較好的增長。利用併購把自己所在的行業利潤擴張、服務領域擴張。而且理論上來講,只要一二級市場存在估值差異,併購一定的程度上沒有特別明顯的邊界,但是這個彈性會不斷的喪失。
第二個併購的2.0版本,以掌趣這種公司為代表。原來只是做中國移動下面百寶箱手機遊戲。相當於類似短訊的SP業務,因為跟手遊行業相關,抓住了手遊行業公司發展的一個機遇,原來的業務相當於變成了貢獻穩定現金流情況,通過抓住爆發性行業併購,實現了原有行業向新行業轉型。
第三個狀態是泛傳媒化和泛併購的階段,不管是什麼行業,甚至原來業務有較大的瓶頸,或者拿不到市場上很好的估值狀態下,通過自己對一些行業的併購,實現自己向原有的跨界轉型。
最後,我覺得稍微講一點政策。對於這個政策,對於研究員作為創業者的角度,只能去揣摩。大家對這個東西沒有任何的話語權,尤其是最近市場情緒不好,包括我們IPO錢都交了,再給你退了,讓大家IPO暫停。其實IPO停了,註冊制也向後拖延。會出一些非常讓人哭笑不得的東西,二級市場持股5%以上的大股東6個月不能減持。這是出現了市場化方向上的倒退。
我們理解的這一波市場的行情,其實我覺得和2006、2007年有一個非常本質的區別,2006、2007年股市漲的時候,股市在整個國家戰略定位中是一個配角的角色。那時候我們還在搞基建和房地產,那時候的貨幣政策其實不是為了服務於股市的,是輔助的角色。這個市場漲了跌了對於當時的政府來看關係不大,主要的目標和考核的曲線不是股市。
但是現在有一個很大的區別,不管是出口還是靠房地產、靠投資發展的經濟都遭到了非常大的瓶頸。只能是降低間接融資比例去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其實在這波行情中,我覺得股市已經走上了國家主要目標的角色。
所以說我覺得這是非常本質的區別,在這樣的一個狀態下,我感覺不應該對這個市場過分的悲觀。因為我們界定出來這個故事將來在未來的一個時間內扮演什麼角色,如果說角色定位不重要的話,這個東西有它發展的價值,一定有它成長出來的機會。
為什麼會寫了一個共同呵護呢?我覺得這個政府在過程中也是邊走邊看。其實我們國家現在的這樣一個政策如果說是法制社會的話,我們國家肯定是把法製作為一個工具,而不是作為我們做事的原則。將來很可能的狀態是如果市場環境好,如果很多的東西是很好的話,我們這些改革能夠正常的推進,最後大家有皆大歡喜的結局。
如果將來有一天市場的發展超過管理層想像的一個範圍的時候,其實股市應該怎麼看?現在都是管理層手頭上的工具。這個工具其實有可能去用,也有可能不用的狀態。
最後一句話,對未來市場發展有信心,同時自己保留盡可能多的可能性。
然後文末再附贈幾個QA彩蛋,基本上都是現場的創業者提出的比較關心的問題。
提問:我問一個問題,大家都從金融機構角度問的。我的朋友也是做創業公司,利潤不錯,後續融資不成問題。但是對於當成事業的人來講,引進融資首先是稀釋股份的問題。當然,對於自己也有資金的瓶頸,怎麼平衡什麼階段引入資金解決資金的瓶頸,又不會太稀釋股份。
白:我感覺一個可能的方式是加快融資頻率,減少每次融資規模。這樣的情況下,下一次融資過程中都會有比前一次更高的估值,更少的稀釋。如果說既想拿到資金支持,又不願意放棄更多股份,最好的是借債。如果能拿到銀行或者互聯網金融等等的貸款,其實是能夠做一點的。
提問:問魏總一個問題,你講了新三板和創業板區別,如果一個創業公司上新三板比較好?還是說上創業板比較好?對創業公司來說。
魏:新三板未來有沒有轉板我不知道,首先解釋一下技術問題。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今天股東會做一個決議,我要暫停交易。新三板無論是做市交易還是協議轉讓交易第二天可以報IPO,做IPO審核。如果有轉板機制,在新三板交易了一段時間,公眾股佔到了一定程度,交易已經穩定下來了,多長一段時間內有一定的交易量,已經變成了很明顯的公眾公司一樣,可以本次不融資,直接轉到主辦了,這是兩條路。但是目前來看,轉板的條件段時期內不會出來,但是現在停掉再去上是可以的。
因此,沒有符合上主機板、創業板和戰略新興板的要求,其實要求都不低。你要做出來模型,做出來你的市值達到15億才可以,而且不是激進的模型,交易所審核人員要認可。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選擇到新三板掛牌,但是掛牌的過程還是會導致你自己很多的變化。你要把有限公司變成股份公司,由於股份公司不同,你的一些操作沒有那麼靈活。你的公司治理架構要求比較嚴格,並不是說要求不嚴格就好,但是由於嚴格,很多靈活處理的事情就變的不靈活了。如果說不能融資,不能進入到連續競價市場,很多新三板公司掛牌沒有做市,那你去掛牌幹什麼?
所以我覺得還是非常有個性的問題,要每一個具體的看。市場裡面就我們兩個,並列第一名。我們兩個離的特別近,這時候我非得掛牌,就算不融資,我為了名氣也要掛牌,這個也是可以的,總要有一個掛牌的理由。並不能說掛牌沒有條件,或者比主機板和創業板低,我就去掛一掛試一試,肯定不能想這個問題。
From 虎嗅
超長乾貨!創業者如何選擇新三板和創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