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晶平鍛道道場,川崎晶平。攝影:王

互聯網創業始於矽谷,科技風投也是在美國被發揚光大。「工程師文化」和「駭客精神」是許多歐美科技創業公司的標籤,比如 Google Facebook,它們在短時間內借助資本的力量,利用創新的商業模式,迅速成長為規模龐大的跨國巨頭。以互聯網創業為代表的「新經濟」自二十世紀末開始,伴隨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外包,在全球化浪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擁有空前財富的新階層在興起,層出不窮的科技和媒體改變了世界⋯⋯英美人對世界的技術、經濟和政治發展施加影響⋯⋯它削減掉商業實踐當中多餘的東西和傳統,發現最有效的方式來組織業務。」——沃爾特拉塞爾米德,《上帝與黃金:英國、美國與現代世界的形成

在「全球化是否等於英美化」的爭議中,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經歷了近十年「粗放型」的經濟增長。「不要相信只有盎格魯-撒克遜的後代一直主導世界,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就在上周,王石先生在上海發表演講指出:中國將主導世界

當下的中國,創業大潮正如火如荼,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科技創業這種發展模式仍舊源於英美文化。在科技變革所帶來的「機械人」、「大數據」和「工業互聯網」這些概念之外,王石先生在演講中卻單獨強調了另外一點:「中國無論是互聯網還是傳統企業都缺少一種東西,就是日本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本身在中國就有,但是我們缺失了。」他說,「我們被西方打開了國門,不再堅持中國文化很多傳統的東西。」在王石看來,「讓一種新的文化,東西文化的結合往前走」,將是未來主導世界的中國所需要做的

什麼才是真-正-的「匠心」

那麼這種在中國缺失的「匠」的精神,究竟是什麼?應雷克薩斯汽車的邀請,筆者近日參觀了該公司位於九州的工廠,並訪問了四位日本民間「匠人」。對於「匠心」,有了切身的認識和體會

漢語有「獨具匠心」的成語。人們通常認為,「匠心」是指手藝人對品質的精益求精,但是個人覺得,至少還要包含以下三點

第一,堅持、專註。這一點指的是,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匠人」對自己做的事情,有著高度的堅守。此次訪問的四位「匠人」,歷史最短的是20年,其他三位均是家中幾輩人從事同一手藝,到這一代已經有百年歷史。埼玉縣晶平鍛刀道場的川崎先生,從拜師學藝開始到出師自立門戶,就用了九年

第二,謙恭、自省。這一點指的是,「匠人」對做的事情並不吹噓,實事求是。「江戶切子」是日本江戶時代流傳至今的傳統玻璃雕刻技法,東京都淺草的尾島先生家中三代均以此為生,其手藝傳承最早可追溯到天保五年 (1836)。在被問及幾十年如一日從事同樣的手藝,是否已經到了很高的水準、有沒有感到厭倦時,他反問說「怎麼會感到厭倦,還有那麼多東西沒有學會。」創辦於昭和22 (1947) 的「博多人形會館松月堂」,「匠人」師傅宗田先生曾經在天皇面前表演過,對此他只是一句帶過,為當地的宗教活動製作神像倒是讓他津津樂道

據日方工作人員在交流對話翻譯時介紹,幾位「匠人」並不太擅於言辭,甚至有點緊張,尾島先生開始講解時自我介紹了兩遍。不知道這是不是「匠人」的一個共性

第三,敬畏、入魂。這一點指的是,「匠人」在工作時,將自己的「心意」和「魂魄」注入作品之中。前文所述的川崎先生,鍛刀時旁邊就是熱烘烘的火焰,但是仍舊穿著整齊,他說這是「因為屋裡供著神。」為了防止空氣中的塵埃影響刀的品質,鍛刀時還要將大窗關上,只留一個小窗通風。在這樣的狀態下,鍛造一把刀,需要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日本刀是有魂的。

從這三點來看,如果說一個人有「匠人」精神,可能是指他對製作工藝有很高的要求,或者很用心在做事。但如果一個人說自己是「匠人」,那麼上述三點缺一不可。從某種程度上說,「連續創業者」絕對不可能是「匠人」:比如你今天辦網站、明天教英語、後天又做手機,什麼領域熱就幹什麼,這不是「匠人」。至於言談,筆者的確沒看到宗田先生在他的店裡寫「全日本最好的博多人形」,也的確沒聽到川崎先生說「其他家鍛的刀都不如我好,我是真正的傳人」一類的話。反倒是他偶爾提醒:手中握刀,不要說話

「匠心」的魂:什麼才是不可替代的

把事情做到極致,精益求精,在筆者看來,只是「匠人」的最低標準。在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時代,「匠人」的手藝仍舊獨一無二。那麼除了精湛的手藝之外,機器生產無法取代「匠人」的,是什麼

尾島先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倒是像個經濟學家:他對虎嗅表示,如果這種產品的市場需求很高,當收入遠遠高於成本時,自然會有公司來研發機器生產的技術。他表示,曾經有一家日本公司設計了一款能夠實現部分玻璃雕刻工藝的全自動機器,但是售價很高,之後失敗了。尾島先生使用的手動機器,設計簡單、價格合理,配合「匠人」的高超技藝,成本大幅降低,且作品精美。還有一點就是,「用手工製作的產品,每一件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獨一無二的「匠心」之魂,在手握一把日本刀時,那種震撼尤其強烈,無以言表。建議有興趣的虎嗅讀者去到川崎先生的晶平鍛刀道場親自體驗,如果說是雷克薩斯來拜訪的人介紹的,川崎先生或許還會為你準備茶和飲品。買刀就要看緣分了,川崎先生一年鍛的刀不超過十把

工業時代的「匠心」:東方文化主導世界之道

「等你三天後拿出來時,味道已經變了,那不是我的泡菜了。」當我聽到日本一家有上百年歷史的泡菜店老闆,拒絕向一位要買走送人的顧客出售泡菜的故事時,腦海中回想起下面一段話

「今天英美人的哲學還受到威廉 (William of Occam) 思想的深刻影響⋯⋯表達出英美人在商業、文化和娛樂上的最深層推動力⋯⋯人們說:『讓我們切入正題』⋯⋯速食業拿走一切與餐飲無關的東西⋯⋯盡可能快地讓眾多消費者進出餐廳⋯⋯處理食品的方式不考慮微妙或細微之處⋯⋯像好萊塢的電影,用最少的時間和忙亂,傳遞簡單的資訊給盡可能多的顧客。

英美文化孕育了工業,食品工業,電影工業,汽車工業,一切可以大規模製造的產品,似乎都有了工業。但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也讓彼此的工業發生了不同。就拿汽車工業來說,上周「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先生的一篇文章,用德日兩個汽車品牌的對比,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原文是這麼說的

2009 年經濟危機的時候,某日系品牌車出了問題,但是根本不是它的問題,是美國政府打壓它。但是需要去哪裡道歉,這家公司就去哪裡道歉。需要向誰道歉,就去向誰道歉。另一家德國公司的產品,在中國都斷軸了,卻基本用一年的時間天天在講我沒錯

雖然李想說的是特殊情況,畢竟經濟危機不是經常有,斷軸也不能太頻繁。但是這種對待問題的態度,卻和品牌文化有很大聯繫。這家日系品牌的做法,讓我想到了「匠人」精神的謙恭和自省

在雷克薩斯位於日本九州的工廠,筆者則體會到了工業時代的「匠心」工藝:在雷克薩斯九州工廠員工培訓中心的展板上寫著:「匠人」是具有「指」、「體」、「心」外加「指導力」的受到尊敬的人,意思是說除了技藝高超、有強健的體魄和專註用心的毅力之外,還要能夠將手藝傳承下來,教給別人

雷克薩斯在全球共有四個工廠,九州工廠是雷克薩斯在日本本土的三個工廠之一,共生產七種雷克薩斯車型。筆者參觀了該工廠的塗裝車間和總裝車間,直觀地體會了至今尚未國產的雷克薩斯品牌的部分生產工藝——眼前的雷克薩斯轎車,有可能就是正在讀這篇文章的某個虎嗅讀者所購買的

這是一種難以言表的感受,一如手握每個有著「匠人」之魂的作品

家父八十年代常去日本出差,每每提及,只稱讚日本的工廠乾淨、工人認真效率高,且街上賣的飲料新鮮。之後筆者去日本,嘗了飲料,似乎是如此,又不確定,但始終沒機會到工廠一探究竟。此次參觀了雷克薩斯的工廠之後,倒是深深覺得,絕非僅僅是「乾淨、認真」這麼簡單

或許可以說,領悟了「匠心」,才能領悟這個日本企業——甚至是日本這個國家——的做事之道。或許可以說,在這個科技變化日新月異,工業生產和消費主義摧枯拉朽的時代,企業和創業者的「匠心」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講,要比利潤率、估值和營收,都更加重要

From 涵詔


 工業時代的「匠心」: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謙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