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如果獲派中文中學,考High Level試,等於放棄香港大學,理工、浸會、樹仁等優秀專上學院亦差不多無緣入讀,餘下只有爭取考入中文大學之路。這對很多父母來說,前路是比較狹窄又單一,而且在殖民地時代,重英輕中,中文中學畢業生考取高級公務員的機會低很多,一般大銀行商行亦有不成文看待,總之,學生不期然自覺地位比英中遜了一籌。

那些年的香港,不成文的教育分流令不同資質的學生發揮所長,英文標青的成為天子門生,入讀港大;中文優秀的到馬料水,做中大人;其他專才可以在理工讀視光、在浸會讀社工、在樹仁讀新聞、在珠海修歷史等等,各自在社會有崗位,憑自己志向能力,開展工作事業。

回想起來,也許冥冥中自有安排,我自知小學英文根㡳平平,如果派去英中,未必能追上,反而陰差陽錯派了中中,卻燃起對中文及中史的興趣,當然母校的學習氛圍亦十分重要,砥礪之下,六年後,我如願進入中大歷史系,畢業後以中文創作劇本,現在我反而感恩成長於一所中中。

人生際遇便是如此有趣,你永遠不知道,自以為好的決定未必是最好,反之,亦未必會差。文憑試放榜在即,學生不用太在意一時之風景是好是壞,特別在今天前路眾多的香港,有心讀書,或肯投入工作的人,我依舊老土相信,沒有懷才不遇,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