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回歸A股成為了今年的風向標和奇觀,目前有20多家中概股已經或打算從美股退市回歸A股,還有更多未上市企業選擇在A股上市,尤其新三板的推出,降低了上市的門檻兒。但是從美國下市本身就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私有化如何定價,如何避免和投資者的官司、糾紛,如何把股權結構調整做得乾淨,不為未來國內上市留下障礙,這些都很複雜。剛上市半年的陌陌宣佈回歸A股,第二天就有消息稱,美國律所打算對其發起訴訟……

在如此狂熱的中概股回歸熱潮中,本文或許能給出一個比較理性和冷靜的答案,華興資本CEO包凡在接受騰訊科技採訪時,對回歸A股的路徑、哪些公司適合回歸、回歸的難點和風險等都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作為一個參考系。本文由包凡口述、騰訊科技整理,原文標題為《華興資本包凡:中概股私有化必須要注意這幾點》

 

中國資本市場成熟起來以後,一定會有很多公司會回來,包括已經海外上市的和沒有上市的公司。但是回歸A股這個話題其實幾年前就在討論,為什麼今年就都開始行動了呢

最顯而易見的原因是A股的大牛市。但最重要的是國內上市制度的改革,包括新三板的推出,以及計劃將要實施的註冊制。中國資本市場遊戲規則開始改變了,越來越市場化。所以回歸A股不僅是估值的問題,A股市場一直比國外資本市場估值要高,最重要的還是國內的上市制度的變化

回歸A股的路徑有哪幾種

由於企業本身的情況不同,回歸A股的路徑有好幾種

1)本身在美國上市的公司,退市後再上A股,其中有像分眾這樣借殼上市的,也有排隊上市的

2)還沒有上市的的公司解紅籌後在A股上市

3)國內上市公司收購美國上市公司,例如銀潤投資收購學大教育

4)國內上市公司直接投資境外的商業項目,譬如奧康投資蘭亭集勢

5)海外上市公司把旗下業務分拆後在國內上市。這條路目前還沒有人走通,但有好幾家公司正在操作

什麼樣的公司應該回來

現在很多中概公司都在私有化,那麼什麼樣的公司應該留在美國?去美國上市的公司應該具備幾個特點

第一,必須在美國有完美的參照性,譬如中國的Uber

第二,規模一定要大,市值至少要到二三十億美金了,不到三十億美金沒有流動性

第三,在美國要有一個獨立板塊,這跟第一個問題是一個道理,投資人能看懂

反過來說,什麼樣的公司應該回來?第一,商業模式,特別適合於中國國情的商業模式,說白了就是老外看不懂;第二是規模比較小的公司。這些公司都可以考慮回來

回歸的難點在哪兒

回來的路徑有很多種,每一條路徑都有它的複雜性,美國下市本身就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私有化如何定價,如何避免和投資者的官司、糾紛,如何把股權結構調整做得乾淨,不為未來國內上市留下障礙,這些都很複雜

而在解紅籌拆VIE這個過程裡,也不是把協議終止這麼簡單,而是需要把資產重新歸置到一個未來準備在國內上市的實體裡面。這個過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一些大的上市公司,甚至有幾十家紅籌VIE的公司,那就要把幾十家的VIE公司拆掉再整合到一個公司裡面。這裡面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跟工商、稅務、外管有一系列的對接

另外還有一個複雜點,尤其是對於沒有上市的公司來說,在解除VIE的過程當中,當初投資的美元基金,有些願意回來,有些不願意回來。即使願意回來,人民幣基金接盤美元基金,這兩個基金之間怎樣做價。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都需要處理

所以回歸是相當複雜的過程,拆除VIE之後企業家通常又會面臨新的問題:應該選擇哪個版塊?去新三板還是戰略新興版,從企業家的角度來說這也是很困惑的問題

回歸要考慮哪些風險

正是因為回歸A股的複雜性,這個過程中也會存在很多風險。在浮躁的大的環境,作為企業家,或者創業者應該冷靜思考一些問題

第一個是時間問題。回來的過程是很複雜的,時間可能會很漫長,美國通常下市在6個月到12個月之間完成,下完市之後再到國內,如果按照傳統的排隊上市的方式那就是3年以後的事。即使註冊制真正下來了,到實施也是一兩年以後的事情

當然企業也可以直接到新三板去掛牌,時間會縮短一點,但是新三板目前來說整體的融資能力,以及流動性還是有一定的挑戰

還有一個節約時間的選擇就是去借殼,但是目前A股市場主機板的殼最少是30億,分眾買殼花了40個億。這個資金成本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夠承擔的

而在下市再上市的這個漫長時間內,必須要考慮第二個風險:如何保證企業的融資能力。在回歸的過程中,企業還是要繼續發展,因此必須要想明白如何解決這段時間內的融資問題。通常退市時企業都會大量借債,這種情況下融資能力也會受限

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回歸過程當中員工的心態問題,員工好不容易等到上市,期權可以兌現了,現在又要回來,員工是否還願意重新跟企業再走過這個萬裡長征。這些都是回歸過程當中要考慮到的風險問題

所以回歸是一個特別慎重的決定,目前這種大環境下,充斥各種各樣的故事。越是這種時候,越需要冷靜的聲音,冷靜的思考。回歸這個大方向我很認可,但是怎麼做這件事情是很有講究的。是不是每個企業都適合這麼做?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哪些關鍵的風險點是需要控制的?這些是需要考慮的

越是在這種泡沫的年代,越是應該思考什麼事值得做,什麼事不值得做。好多時候大家都看的短期的行情,有的時候可能是抓不住的。從美股轉過來的公司就有二三十家。非上市公司中,至少有一百多家在拆紅籌。這一波行情過去以後,竹籃打水一場空的情況應該也會很多

A股和美股價值觀不一

美股的價值體系跟A股的價值體系是完全不一樣的,過去這一年裡我也在學習A股這個新的價值體系

不一樣不代表不正確A股很有意思的一點,是以VC的投法在投資二級市場,很多時候投資者不會看一個企業實實在在的經營數據,總愛聽企業講故事,聽你描述未來的願景。只要企業描述的商業邏輯是被認可的,市場就願意給高估值

所以A股其實是一個比美股市場更願意容錯的市場,這是好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譬如企業講了一個故事,當真的把這個故事實現的時候,市場反而不那麼興奮。因為你實現了,就沒有想像空間了,所以企業只好再去講下一個故事

A股和美股現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兩個價值體系,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兩邊是在逐漸趨同的,或者說更多是A股在朝著國外相對成熟的估值體系靠近。譬如上海要推出的戰略新興產業板,很重要一個變化是,非盈利的企業也可以上市

上交所也跟很多券商溝通,如果要這些虧損企業上市的話, IPO價格應該怎麼去指導?最後發現沒有其他標準,只能參照美國的公司。從交易所的角度看,視窗指導價格的時候,參考美國公司的估值,其實就已經跟美國的估值體系對齊了

以後不同市場之間應該是打通的,這一波的行情是外轉內。而當中國市場價值體系和海外市場趨向一致以後,未來一定也會從內走外,中國的錢投資海外,這一定是下一個行情。

From 騰訊科技


 哪些公司適合回歸A股?回歸的路徑和風險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