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四:

「父母愛子之心,無微不至」。子女在玩樂器,父母要買票給子女聽音樂會,到底該和子女一起去還是讓子女獨自去呢?

倘若子女自己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父母該如何取捨呢?

 

思考:

1) 讀上中二的子女,該是一切獨立嗎?

2) 怎樣才算得上是好事?好事怎樣才不會變成壞事?

3) 父母為子女著想,不是理所當然嗎?

 

父親關心子女,一般都不會像母親那樣的噓寒問暖。也許,子女亦不需要家裏有兩個噓寒問暖的人。

有人把這種噓寒問暖比喻為放大鏡,意思是說,父母拿著「放大鏡」來看子女,生怕把子女的事情看得不夠清楚,關心、支援或教導不足,甚至要把子女放在高倍數的顯微鏡下,說不定還得照照X光,相信一切都看在眼內了,自己能夠做的事情都做夠了,這才放心。

我這個父親,該怎樣做好自己的「腳色」,其實也一直在反省,在學習的。

六十元的考慮

日前,我和朋友相約在中環大會堂低座見面,到得早了,便隨意的看看那兒的節目單張,無意中看到有一場管樂演奏的介紹,票價六十元,也算相宜,便連忙把它放進手提包裏。

家裏的老二是個男孩,一年前,他升上中一的時候,參加了學校的管樂隊,開始學吹「長號」,漸漸可以在學校裏演出,儘管多是和音,不大受注意,也吹得相當投入,興趣愈來愈大,有時還上網看看有關的資料呢。

他從沒有看過外間管樂隊的專場表演,我回家時,把那單張遞給他,不出所料,他十分雀躍。

「你要看,我便給你買票。」我對他說。「你獨個兒去聽也可以吧,要不,你問問學校樂隊裏的其他同學,如果有人有興趣,便一起去看吧!」

他聽到後來,卻有點兒猶疑了。

留下空間

我也在猶疑:我該不該為了省下六十元,而讓他獨個兒去呢?畢竟他連怎樣去大會堂也不大清楚,亦從沒有獨個兒聽音樂會或看戲的經驗。

當然,我也想到,這正好是他一次鍛煉的機會。此外,與同學相處,他也是較為被動的,讓他約約同學,不也很好嗎?

寫這篇東西的時候,事情還沒完,我亦偶爾問問他。另一方面,我也在想,是否應該適可而止?從而留給他一定的空間?

這分寸,從來不易掌握,確是一門大學問呢。

總結:

1) 父母關心子女,不能讓子女覺得煩擾,是其中一個準則。

2) 父母要記著,要提醒自己:子女是要長大的──但不一定按父母心目中的模式。


警句:

父母不能藉關心而無限進佔子女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