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天貓雙十一總成交額達571億,同比增長58.6%,產生2.78億個訂單。
雙十一前後,阿里股票在美國資本市場的表現耐人尋味。先是連漲六天,在雙十一當天創出119.45美元新高,市值逼近3000億美元,為亞馬遜的兩倍。雙十一結束,市場根本不為571億這個「人類史上最高單日消費品交易額」所動,阿里市值瞬即蒸發了121億美元。單就資本市場而言,雙十一已經顯露盛極而衰之象。
5200萬元、9.36億、53億、191億、350億、571億,這是從2009年到2014年阿里雙十一的成交額,5年增長逾千倍!天文數字的成交額不斷被刷新,引發整個行業的瘋狂,不備戰雙十一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電商。但今年,早在雙十一開始之前,「冷思考」的呼聲已多次見諸媒體。
首先,電商交易額不可能無限增長。假如維持50%的增長速度,2024年天貓雙十一交易額將達3.3萬億,將占當年GDP的2.6%(假設年均增長7.5%),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不僅是單日交易金額,人均消費也不可能偏離收入增長。根據最新財報,截止2014年Q3,阿里活躍買家達到3.07億,同比、環比增速分別為52%和10%。但每位買家的季度平均消費金額早已顯現高位徘徊。2013年Q4人均消費達到2289元,但同比增幅不到6%。道理很簡單,在一定時期內(一個月、一個季度、一年或者十年),即使有信用卡、銀行貸款,消費終將與收入掛鉤。假如可支配收入為5萬元,不論天天下單還是只在某個特定的日子下單,交易額的上限就是這麼多。
其次,把一段時期內的交易壓縮在一天內,會造成電商產業鏈上的過渡投資。對電商平台來講,為應對「非常態化」的成交量必須投入巨量的人力、物力。今年雙十一,支付寶交易峰值已達到285萬筆/分鐘,為日均值的200倍以上。快遞公司面臨的壓力更大,今年雙十一僅天貓就產生2.78億個訂單。為應對這一天擴建的物流設施和配備的人員,日常利用率必然下降。阿里、某通、某風們看似在「花自己的錢」,但歸根結底消耗的還是屬於全社會的資源。
最後是買賣家心態扭曲,欲罷不能。電商平台正在步入囚徒困境,你不拚命別人也會拼。阿里與京東的「商標戰」、易車網與汽車之家的暗中角力……可謂劍拔弩張。個體層面,賣家要衝量、小二有指標,而買家怕錯過機會,有這樣的土壤,以次充好、非理性消費難以杜絕。
政策層面動向引人注目。先是工商總局約談阿里、京東、唯品會、蘇寧易購、1號店、亞馬遜商城、聚美優品、攜程、58同城、去哪兒網等十大家電商。給「先漲價后降價」、「先低價打折吸引消費者關注、后以無庫存為由不予銷售」、「單方面變更甚至撤銷促銷活動」打了等現象「打了預防針」;要求確保「7日無理由退貨」執行到位;禁止使用「全網價格最低」「史上最低價」、「銷量第一」、「排名第一」等字眼。然後是北京、上海等地工商管理部門進行的又一輪約談。「有形之手」這是在「彈」,如果達不到效果就可能會改為「壓」。
對政府而言,電商如果能夠活躍市場、刺激消費、帶動就業、增加稅收當然會大力扶持。但正如上文所述,電商發展展到一定程度,在短時間內扎堆促銷不僅起不到撬動消費的作用,反而會產生浪費、混亂和糾紛(通俗說就是「給領導找麻煩」)。「五一黃金周」被取消,要不是近年內須不振、經濟增長放緩「十一黃金周」也保不住!
成功的企業家也是「政治家」,在預判政策走勢,揣測領導意圖方面有過人之能。監管部門「不代見」雙十一的苗頭,電商大佬會察覺不到?僅從這一點,也該思考促銷的「常態化」問題了。
過完雙十一,該思考電商促銷常態化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