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在科技媒體上看多了不停的創新、競爭,看多了不停湧進來的動輒上億美金的風險投資,朋友你是不是覺得經濟形勢一片大好?其實你可能被科技圈的欣欣向榮蒙蔽了。實際上,在科技界之外的大多數傳統產業領域里,搖擺不停的通脹通縮、需求不足等現狀一直折磨着企業家與經濟學者們。看多了科技界的喧鬧與冒險,可以適當來一片經濟學家對當前全球宏觀形勢的「憂心貼」,順便漲下宏觀的姿勢!以下為著名經濟學家、被稱為「末日博士」的魯比尼(Nouriel Roubini)在MarketWatch發表的文章,由新浪財經翻譯。
若不是真正身處此時此地,又有多少人能夠想到,在全球金融危機已經過去六年之後,大多數發達經濟體居然還沒有游出ZIRP、QE、CE、FG、NDR和U-FX Int等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字母湯?這些縮寫所對應的分別是零利率政策、量化寬鬆、信貸寬鬆、前瞻指引、負存款利率和無限外匯干預,當中的任何一項,在2008年之前,都不曾有哪家央行認真考慮過,可是現在,卻都成為了央行銀行家手邊最常用的工具。
事實上,就在過去一年半當中,歐洲央行先推出了自己版本的前瞻指引,又採用了零利率政策,繼而嘗試負存款利率,然後擁抱信貸寬鬆,到了1月,他們終於進入了全面量化寬鬆階段。
到現在,美國聯儲、英國央行、日本央行、歐洲央行,以及一系列較小的發達國家如瑞士的央行,都在依賴這些非傳統的政策選項。
這樣一種反常規貨幣政策全球化的趨勢,其直接結果之一就是引發了近年來各種似是而非的末日論的大反彈。所謂奧地利學派、金甲蟲、比特幣支持者等都曾經一再發出各種警告,比如全球流動性大幅度增加將導致惡性通貨膨脹,美元將會崩潰,金價將會漲到月亮上,甚至現有的法定貨幣會壽終正寢,讓位於數字虛擬貨幣。
可是,這些可怕的預言,哪一個也不曾成為現實。
在全體發達國家當中,通貨膨脹率都增長乏力,甚至在走低。事實上,所有這些國家的央行都發現,通貨膨脹率無法達到2%的目標,他們眼下的重大挑戰是避開通貨緊縮。
還有,無論對日元、歐元,還是大多數新興市場貨幣,美元匯率都在上揚。黃金價格2013年秋季以來持續走低,從每盎司1900美元跌到了1200美元。至於比特幣,堪稱是2014年全球表現最差的貨幣,價值縮水了大約60%。
應該說,這些末日論者,大多數都缺乏基本的經濟學常識,但這依然不能阻止他們的觀點進入大眾的討論。因此,我們有必要好好解釋一下,為什麼他們的預期會錯得離譜?
他們的錯誤,其根源在於他們混淆了原因和結果。各國央行之所以越來越依靠非常規貨幣政策,關鍵原因在於,後2008年復甦實在是極端貧血。在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都債台高築的情況下,去杠桿化的進程雖然痛苦,但已經是必需,而且迫在眉睫,而這一進程不可避免會造成通貨緊縮壓力,除開這些非常規政策,可有更好的選項來遏制通貨緊縮?
比如,在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當中,現在也依然存在着巨大的產出缺口,產出和需求都低於其潛力,這種情況下,企業的定價權是非常有限的。勞動力市場也呈現頗為疲軟的狀態——太多的失業者爭奪着太少的就業機會,而貿易和全球化,以及各種技術創新還在向勞動者的就業機會和收入施加額外的壓力,讓需求受到進一步的拖累。
再有,在美國、英國、西班牙、愛爾蘭、冰島和阿聯酋,曾經的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後,市場現在依然沒有復元,而其他依然存在泡沫的市場,如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加拿大、瑞士、法國、瑞典、挪威、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現在也面臨著新的風險,這些泡沫的破滅也將拉低房價。
大宗商品市場也成為了一個通貨緊縮壓力的源頭。北美的頁岩能源革命削弱了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則對一系列商品如鐵礦石、銅和其他工業金屬的需求造成了巨大的消極影響——多年來的高價大大刺激了產能投資之後,這些商品的供應都已經大幅增加了。
在若干年對房地產市場和基礎設施過度投資之後,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不可避免地降低下來,這不但影響了大宗商品市場的供求關係,而且也導致了工業品的大量充斥。在國內需求急劇收縮的情況下,中國的鋼鐵和水泥等行業產能過剩嚴重,而這必然會給全球工業市場帶來進一步的通貨緊縮壓力。
收入不平衡,再分配的方向是從那些更多支出的人流向更多儲蓄的人,而這也使得需求不足的問題進一步惡化。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經濟體之間,儲蓄過度的債權國沒有需要更多支出的市場壓力,而支出過度的債務國卻面臨著市場壓力,不得不更多儲蓄。
簡而言之,無論從哪個角度說來,現在的世界都是供應太多而需求太少。這就會造成通貨膨脹的持久性低迷,甚至是通貨緊縮,哪怕貨幣寬鬆再激進也不能改變。
反常規貨幣政策的目的其實就是削弱貨幣,進而推動出口增長,使通貨膨脹活躍起來。可是,它們卻無法真正消滅通貨緊縮壓力,這正反映了一個簡單的事實——把通貨緊縮和衰退出口到其他國家的博弈,歸根結底是一個零和遊戲。
或許,更重要的不是思考貨幣政策還能多寬鬆,而是着手解決財政政策的巨大缺失問題。貨幣刺激想要真正發揮效力,沒有財政刺激的配合是不行的,可是,偏偏現在大多數發達經濟體都缺乏財政刺激。事實是,歐元區、英國、美國和日本現在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財政緊縮和重組。
甚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已經一針見血地指出,對於這個供應嚴重過剩,需求嚴重不足的世界而言,基礎設施公共投資至少是個部分解決方案,而除開中國之外,這種投資在大多數發達國家或者新興市場國家都在縮水,甚至乾脆就闕如。
考慮到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目前的長期利率都接近於零,有些情況下甚至是負數,基礎設施支出其實是個很不錯的選擇。可是,大家卻偏偏面對着各種各樣的政治束縛,尤其是那些財政上陷於困境的國家,公共部門的工資和福利都受到了削減,哪裡還可能去做大規模資本支出?於是,我們所需要的基礎設施繁榮自然也就無法成為現實。
所有這一切的結果就是,經濟增長遲緩,長期停滯,通貨膨脹不足,隨時可能滑向緊縮。面對着這樣一種結果,又缺乏可以讓疲軟的總需求恢復正常的適當財政政策,反常規貨幣政策自然只能作為宏觀經濟的中心特色繼續存在。
From Nouriel Roubini
「末日博士」指出全球經濟癥結:供應嚴重過剩,需求嚴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