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經台南的永福路,全美戲院外的巨型電影看板原來是手繪製作,遠遠就能吸引途人的目光,駐足觀賞。「看板」來自日語,就是香港人常說的是「招牌」,如果套在電影宣傳上,較為貼切的形容應該是大型電影畫報吧。
最有趣的地方是全美戲院掛的看板,不是宣傳那些老掉牙的經典老片,而是二輪電影,這期上映中的都是西方好萊塢大片,還有一齣台灣製作的華語片《血觀音》。看板上的演員都是大卡士,海報勾勒的筆觸和風格散發出一種時光倒流的情懷,矛盾卻有趣。
戲院對面的停車處空地還掛上其他手繪畫報作品,猶如瞬間跨越另一時空。而且這裡會定期舉辦「手繪看板文創研習營」,由畫師顏振發師傅示範和教學,聽說不少國外朋友特意飛過來台車,跟師傅學習這門快要失傳的手藝。
電腦印刷科技不斷改進,短時間內能夠大量打印質素上乘的宣傳物品,精美效率高,的確方便了我們的生活。美倒是美,周邊一系列的東西變得一模一樣,反而好像失去一些獨特味道,失去了一種能夠打動人心的藝術光芒。
除了手繪看板,全美戲院另一特點就是跟國際大導演李安有很大的聯繫。從小喜愛電影的李安,年少時期曾經跟隨家人在台南生活,而他就是在這座舊戲院看遍多齣好萊塢電影,螢幕的聲光伴隨他渡過中學歲月。李安導演對全美戲院依然有深刻的印象,成了名之後也經常造訪戲院,重遊舊地,或許因為這裡就是他構建電影夢的起點,格外珍惜想念。
轉角處一個看板繪畫了舊戲院的模樣,開幕之初,戲院的名字其實不是「全美」。
全美的歷史當然及不上府城其他古蹟建築,但保留了1950-60年代戲院的懷舊氛圍。戲院最初的名稱是「第一全成」,1950年由現任老闆吳俊誠的五個舅舅合資開設,其中一名是當時的臺南富商歐雲明。那個時代物質不富裕,娛樂玩意不像今天般多元豐富,看電影已是最時髦的大眾娛樂。最風光的黃金歲月,臺南舊市區曾經出現20多家電影院。
1969年,吳俊誠的爸爸把戲院買下改名做「全美戲院」,但很快敵不過同行白熱化的競爭,1971年轉型成為二輪戲院,突圍而出,轉虧為盈。直到90年代電視愈趨普及,加上錄像帶、光碟和網上也能欣賞一齣齣好電影,舊戲院的設備和環境體驗也比不上新式戲院,全美繼續上映二輪電影也回不到全院滿坐的風光日子。時代巨輪繼續轉動,舊戲院逐一消失,堅持手繪看板宣傳的全美卻成為碩果僅存的異數,碰上21世紀興起的懷舊風潮,激出新的啟機,戲院再次吸引一批批緬懷往事歲月的朋友垂青,成為台灣一個重要的電影歷史文化場所。
老闆自己也不清楚戲院建築的確實歲數,據說戲院現址二次大戰前是一棟三連間的豪華住宅兼店舖,但在戰爭期間遭受美軍轟炸摧毀。1950年重建成一座巴洛克建築風格的電影院,為台南群眾提供娛樂,初期主要播放歐美、台灣和日本片,甚至是無聲的黑白電影。戲院之後沒有重大改變,只是稍作整頓裝修,升級影音設備,那些傳統影幻燈機和大銀幕戲劇舞台仍然保留。三樓外牆刻有一排蝙蝠和海馬浮雕,兩者都是老一輩常用的吉祥圖案,蝙蝠代表「福氣」,海馬象徵「多子多孫」的意味,盛載祝福和期許。
這次台南行程緊湊,只能在戲院門外匆匆路過,沒有時間停留參觀建築內部。下次重遊城府也許可以進場看一齣電影,細味舊物,感受那個美好的電影黃金歲月年代。
全美戲院 地址:台灣台南市永福路二段187號
官方網站:www.cm-movie.com.tw
Facebook專頁:今日全美戲院
【台南】 全美戲院:手繪電影看板,憶起舊時光的路邊風景
https://www.facebook.com/bamboo.world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