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記葵涌(01716)3月28日上市,公開發售部分錄得超額認購6288倍,成為史上超購王。抽一手1000股中籤率只得0.8%,要抽1000手,即200萬才穩獲一手。這個認購風潮,應該引來不少沒有投資股票經驗的散戶也來湊個熱鬧吧。
100毛上市,本來是三個窮小子發奮成功的故事,廢青至做老闆,再把公司搞上市,出人頭地,實在勵志。本來都替他們高興,不過看看整個事件,初初上市,被拒,再提上市,如此eager to be listed,好似有點不太對勁。
近日從網台聽到不錯的評論,節目請來一位退休人士作嘉賓談論分析,他退休前是經常處理公司上市的行內人,這令我也很有興趣看看毛毛的上市文件。大家可以一面看,一面對照他們的討論,學睇上市文件。
一開始要先思考一個問題,上市是有費用的,而且不便宜,起碼要二千多萬元,還未計算一些「造數」成本(如有需要)。三位窮小子能否拿這個成本出來上市呢?好明顯背後應該有老闆,這一點之前在《與釗一會》也有討論過。
自己拿這成本出來的確困難,所以要找老闆,搞IPO的老闆,多喜歡分一點實貨,如果這支上市公司需要派一些免費貨給老闆,老闆會於市場上沽貨獲利,以取回成本。估計這支股票,一上市就有很大成交額,股價很快就會急插。
招股上限上市$1.2,第一日炒到上$9.6,的確出現很大成交,第一日成交額就15億元,估計老闆已經出貨,賺了一大筆。不過這些財技操作,聽聽算了,還是從學習閱讀上市文件,看看財務數字。
簡單的上市文件,也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例如於股息一項,公司於上市前已經決定了派特別息予股東,總數2200萬元。是否以派息來找數呢?這個金額很容易觸動監管機構去查。
全家公司只得五千多萬,一上市就清空了這筆現金,真的空空如也,整家公司沒多少資產,就連寫字樓也沒有。其實,聯交所曾經出指引,並不建議這類marginal case上市。
網台嘉賓指,一家公司,如果是真數,做實業賺真錢,搞上市當然無問題。但若為了上市而造數,要把盈利數字拼湊出來,這會非常辛苦。細心觀察一下,該公司確實有不少蛛絲馬跡。例如2015年到2017年的盈利機構出現很大改變,有點似為上市而造出來。
看看上市文件,其收入主要有三項,第一項是數碼媒體服務,第二項是印刷,第三項是其他,包括做event、藝人管理之類。若以造數的角度看,尾兩項很難處理,因為它們有真實成本,如印刷廠有單據,如要用錢把業績造上去,真實付不少錢。
因此,若要造業績,無理由花錢到第二及三項,用如此高成本去造,而第一項就較容易拼湊,因為拍片宣傳,近乎無成本,賺多賺少,張單任你說。所以若老闆要把錢「泵」入去公司,造靚盤數,一定會多選第一項。
看數字,2015年第一項所得的收入,佔總收入不到六成,但到2017年3月,已經佔總收入近八成。再向後推止2017年3月後的8個月,更佔九成之多。收入結構如此轉變,可能事出必有因。
嘉賓分享經驗之談,為上市要湊數,最重要選取頭幾大客戶,因為行內人知道auditor會留意什麼,讓他們有數位正經客以作audit,這會容易過關。這些agent客會是大客,大客、正經客多不會與你配合,被查起來也讓整盤數「正經」得多。除了數位agent客外,一般會加入多點細客,即end user,頭幾大客戶以外的end user可以很散亂,讓人難以核查,數字可謂「任造」。
這個狀況都很似毛毛盤數,2017年end user多了很多,大客就一直只得幾個,銀行、電訊、食品,其他單就出到細細張。
毛毛收客戶的價錢比TVB高若干倍,其中一個銀行客,一張單收812萬元。大銀行應該不會配合亂來,這應該是實情,得到這單實在本事。另一個食品客為566萬元,兩個客加起來已經有千三萬元。2017年3月後的8個月總數有五千多萬,兩張客單已經佔去27%,頭六個客總二千多萬元,其他的客都可以是散客,可塑性高好多。
還有多個迷思仍想不通,除了上市所需成本外,上市後公司升價十倍,一隻主板殼值六七億,三位大股東合共持有67.5%,即身家多了四億元,若真的有莊家,為何會借錢幫他們上市,上市後只取回上市所需的成本這麼簡單?
一個動人故事,由窮小子奮鬥到上市,這一刻一般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是出人頭地、吐氣揚眉之時,何解不是三位大股東走出來示人致詞呢?反而找一位小角色出來?
這公司是否在做實業呢?三位大股東是否當這生意是baby呢?一般老闆多會擔心公司業務,怕夥計不夠糧、怕成本太高之類,很少會在公司資很高的糧,更少有在公司「cap水」。
三位大股東,共收近4百萬年薪,當中徐生的fb page post一些廣告宣傳,原來一年賺一二百萬元,此乃不計入公司的「除外業務」。如此收入,似是在公司打工的CEO、執董多於真正的公司老闆。
一些參考數字,剛退休的周松崗,在港鐵當CEO時,年薪過千萬元,後來到港交所當主席,年薪只是數十萬元。李嘉誠46年來年薪只是5000元,但霍建寧年薪卻過億。巴菲特也只領10萬美元年薪。從薪金收入大概可窺視到老闆與打工的分別,大家值得想想,若毛毛內三位大股東不是老闆,哪老闆是誰?
該嘉賓從事上市事務多年,有一些感想。他覺得上市是一條不歸路,若正經做生意的公司,股票有股票炒,實業有實業做,這就無所謂。若要造數的,把公司造上市了,每年都要跑數、湊數,莊家老闆又給壓力,證監又會核查,洞越填越大,很辛苦。
加上上市受盡監管,其規條有如聖人。有特別賺錢方法的公司都不想上市,因為要把賺錢的方法公開,盈利又與人分享。近日,身邊有位生意高手分享新的生意情況,很賺錢,有人打趣地說:「幾時上市呀?」,誰知他回一句:「公司賺到錢,又怎會放上市同人分呢?」
近期上市很危險,主因早期的仙股事件,不少內地人損手後投訴證監會,要證監會加強監管。不少莊家老闆都知風頭火勢,所以莊家股、細價股沒有太多動作,證監會可能想找人「殺雞警猴」。
還有,分析這家公司的資產,只得幾千萬元,當它是一隻殼來施財技的話不太方便。例如有老闆想注入項目,動不動數億元,操作上都很困難,因此不應憧憬這股票會有大變化。莊家操這隻殼可以怎樣做?最大機會是不停向下炒,cap水,一直跌,再合股,再跌。
此網台嘉賓所言未知是真是假,大部分是一些真實數字配合個人估計,但由於他處理這類上市動作多年,說起來就好像有一對「法眼」,一些不起眼的數字原來有機會暗藏意思,長知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