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篇文章內容輕輕提到了Bitcoin,見《年青有為Ricky》引來不少討論,其中有blog友留言指出大眾對泡沫的反應有點雙重標準。



快餐人留言:

「可見對一個泡沫(指Bitcoin)作出投資,其實跟投注賭大小的風險相當。然而當泡沬稱為"買樓"的時候,大眾觀點就會完全不同。甚至不惜借錢(按揭)投資,仍然會被視為"有為"、"有出息",其中邏輯值得深思。」


後記:

Bitcoin也好,物業也好,現價水平如何,泡沫與否,大家可能有點感覺。然而,快餐兄所提出來的想法又的確值得深思。

這令我想到在香港,到底創業還是置業會更「有為」呢?今天政府呼籲年青人創業,更有不少有名望人士鼓勵年青人眼光放遠一點,明顯希望大家不要把理想集中於置業之上。

實情又如何呢?在港以科技創業較有代表性的,可能是貴為「獨角獸」(即1B,10億美元市值還未上市的公司)的gogovan,年輕創業家的典範。

到底香港的環境是否真的鼓勵創業呢?其中一個指標是銀行貸款吧。今時今日,當我們叫gogovan跑進銀行借500萬港元,相信難過登天,尤其它至今還未有盈利。正因為這樣,才有時興的「眾籌」、「天使基金」等東西。

獨角獸,10億美元,單單借500萬港元都不容易。其實莫講話借錢,如果今天要起始創業,銀行連開戶口都會留難,問長問短,怕你會洗黑錢。

另一邊廂,只要你有間自住樓,上千萬物業,做一個收入穩定的打工仔,要借500萬元,容易到不得了。走入銀行,立即變為人上人,銀行職員服務好到不得了,利息超低,還怕你借不夠。

政府講什麼都無用,銀行正所謂「無死錯人」,它總是最現實的。在香港,創業厲害到飛天,也不及一個物業。

財務世界裡,銀行主導商業行為。寫到這裡,突然想到另一個問題,凶宅。

在香港,即使你本身不迷信,也得要小心買上凶宅,因為銀行會對凶宅下調估值,甚至不承造按揭。這跟業主或下手買家本身迷信不迷信,根本關係不大。

銀行考慮的主要是貸款壞帳風險,一旦業主斷供,它需要收回抵押物業賣出套現,這時候凶宅可能影響價值,所以一開始考慮按揭時就先將凶宅打折。

這是西方國家所沒有的概念,例如英國百年大宅,數百年歷史又怎會沒有人在屋內過身?如果凶宅買不過的話,將會問題大了。

東方人迷信,所以有凶宅,當這概念普遍得連銀行也避忌的時候,就人人都要「迷信」了。

做生意也好,個人投資理財也好,最致命的是現金流。金融世界,資金控制由銀行主導,它的取態絕對會影響大眾行為。而大眾要致富,某程度上也需要配合銀行的取態,沒法子。

政府鼓勵年青人創業,但又很少讓大眾認知現實,隨時令不少人低估風險而出事。

話說回頭,我也十分鼓勵創業,有好的生意主意,又有好的執行力,絕對不仇資金,因為今時今日要得到資金,已經不止銀行一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