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東西後,若覺得肚子脹脹的伴隨著一股噁心感,許多人猜想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直覺翻出居家必備的腸胃藥,打開就吃,但小心,過度依賴反而會提高腸胃道感染的風險!與其承擔吃藥可能帶來的傷身風險,中醫師建議,不如落實健康的飲食習慣,並勤按3穴位保健胃部,同時也有助緩解病症發作時的不適。
國衛院:濫用制酸劑,易提高腸胃道感染的風險!
國人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逐年上升,有調查顯示,台灣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在最近20年成長超過5倍,平均每4人就有1人深受其擾,這也使得一向被國人視為「隨身必備」的「非處方腸胃藥」(制酸劑),使用量一再創紀錄,達到185公噸。
然而,國家衛生研究院也曾針對健保資料庫中7萬多人的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長期服用制酸劑的人,腸胃道感染風險為一般人的5倍。研究團隊分析,這是因為胃酸原本就有殺死外來細菌的功能,如果濫用制酸劑,造成胃酸分泌減少,人體就難以在免疫力低下時抵禦病菌的攻擊,因而容易感染,導致腹痛不適。
調查顯示,台灣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在最近20年成長超過5倍,平均每4人就有1人深受其擾。
跟胃食道逆流說再見!先調整4好發體質
張文馨中醫師提醒,發生胃食道逆流了,吞服制酸劑或自行購買腸胃藥,或許可以緩解一時燃眉之急,但如果不徹底地找出原因,針對自己的體質和生活習慣做調整,很難解決反覆發作的困擾!特別是,研究已經證實,長期胃食道逆流造成食道黏膜反覆受刺激而發炎,易提高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因此不可不慎!
過量攝取生冷食物和冰品,容易形成胃寒體質,導致胃食道逆流反覆發作。
想要擺脫胃食道逆流,中醫認為應先根據個人體質調整消化系統,才能有效擺脫反覆火燒心、吐酸水的痛楚!張文馨中醫師指出,常見的胃食道逆流體質可分為4種,包括:氣滯型、濕熱中阻型、胃寒型,以及食滯型,表現症狀各有差異,建議先針對致病的可能壞習慣做改善,例如:少吃冰品、糯米製品、甜食、辛辣刺激食物如麻辣鍋、飲酒,養成三餐定時定量的習慣等,必要時再配合藥物調理體質,更能將胃食道逆流遠遠甩在千里之外。
【氣滯型】(肝氣犯胃)
症狀:受情緒波動影響常常泛酸、打嗝、噯氣;胃脘脹滿,攻撐作痛,痛連兩脇肋;大便不暢。
成因:長期抑鬱或惱怒、情緒不佳、忙碌,造成飲食無法定時定量;吃飽後馬上工作;消化不良。
治療:疏肝理氣,和胃健脾。
【濕熱中阻型】
症狀:泛酸、噯臭腐氣、口乾苦、胃悶痛有灼熱感、胃嘈雜(似飢非飢,似痛非痛)、大便臭穢、排便不暢。
成因:飲食偏好重口味、油膩烤炸、辛辣刺激食物,又喜喝冰飲,或常喝烈酒,以致濕熱中阻,使胃失和降而痛。
治療:清化濕熱,理氣和胃
【胃寒型】
症狀:吐酸有時發作;突然在吃冰或生冷食物後胃痛,但熱敷或喝熱飲後可緩解;容易四肢冰冷、疲倦乏力、大便稀軟。
成因:過量攝取生冷食物和冰品,另有不少女性是因節食而吃過多生菜沙拉所造成。
治療:溫中散寒,和胃制酸。
【食滯型】
症狀:噯腐吞酸,一直打嗝、呃逆,甚至嘔吐不消化之物,吐後痛減,胃脹滿疼痛,頻頻排臭氣,大便黏臭。
成因:為了發洩工作情緒或跟好友聚餐選擇吃到飽,暴飲暴食,吃太撐,日久則宿食停滯,胃失和降。
治療:消積導滯,理氣和中。
緩解胃食道逆流不想「藥」!「一指神功」護胃沒煩惱!
另外,如果胃食道逆流真的發作了,又擔心制酸劑的副作用問題,不妨試著按摩腹部「中脘穴」、手部「內關穴」和腳部「太衝穴」,每穴位以大拇指深按10下以下,交替輪流各3次,不用擔心藥害,也能輕鬆搞定胃酸逆流和打嗝等胃部不適。而平時,每天早晚至少各做一輪,也有預防保健之效。
【中脘穴】:在胃臟正上方,肚臍上4寸(用3指寬向上折量2次)的位置。適度按摩有助緩解胃痛。
【內關穴】:位於手腕關節正中往上2寸(約3指橫幅)的位置。此穴有「和胃降逆」的作用,遇到打嗝泛酸、胸悶時,一邊按摩一邊搭配深呼吸,緩解效果特別好。
【太衝穴】:位於大拇趾和第二趾中間,第1與第2蹠骨之間的凹陷處,相當於夾腳拖鞋的鞋帶分叉處。此穴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作用,對於肝氣犯胃造成的壓力型胃痛,緩解效果特別明顯。
按摩3穴位,胃藥少吃一半~胃食道逆流不一定要吃藥!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