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微信公號:洪言微語

在當前的環境下,互金巨頭與大行簽約似乎成為了一種潮流,繼6月下旬四大行與幾大互聯網巨頭密集簽約以來,8月22日,交行宣布與蘇寧控股、蘇寧金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智慧金融、全融資業務、現金管理及賬戶服務、國際化和綜合化合作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至此,五大行全部簽約完畢,幾大互金巨頭也相繼簽約完畢。

在之前的文章中,筆者已經分析過大銀行與互金巨頭簽約的邏輯,現在就着巨頭們簽約完畢,不妨進行一次集中梳理。

 

業務層面的錯位競爭、互補發展是前提條件

「錯位競爭、互補發展」本來是監管機構對於民營銀行的要求,希望民營銀行採取差異化發展模式,不要走傳統銀行的老路。後來,在互聯網金融的整治過程中,這句話也逐步成為對互聯網金融的要求,要與傳統金融差異化發展,不要老想着顛覆和競爭。

這種錯位,主要在兩個層面表現出來:一是客群層面,二是模式層面。

客群層面,傳統金融機構擅長做大客戶、做優質客戶,互聯網金融機構便不妨去做小微客戶、做沒那麼優質的客戶。

模式層面,傳統金融機構做信貸業務有三寶——抵押、質押和擔保,互聯網金融機構則開闢出了大數據風控和場景金融的新模式。

在強監管環境下,以餘額寶餘額的一降再降為標誌,以互金平台交易所合作產品的相繼下架為標誌,互金機構在客群層面越來越聚焦于普惠領域,錯位競爭、互補發展的設想總算是落地了。

至此,雖然傳統金融做不好小微業務,但互金機構也做不了大額業務。與此同時,傳統金融還想做小微業務,互金機構也不願放棄大額業務,對雙方而言,似乎只有變成合作夥伴了。互金機構通過科技賦能傳統金融,既解決傳統金融做小的問題,也間接服務了大客戶,拓展了自身的想象空間。

 

互金巨頭的提前轉型為合作埋下伏筆           

最早看到這一點的還是互金巨頭。早在2016年,幾大互金巨頭先後提出了金融科技企業的定位,後來幾個P2P平台跟着湊熱鬧,被市場譏笑為「換個馬甲繼續折騰」。

其實,定位轉變的背後有着深層的戰略邏輯,既然做不了傳統金融的挑戰者,不妨去做個合作者。要做合作者,只能在技術層面發力,做連接器、做平台,盡量淡化業務色彩。只有這樣,才能淡化競爭者色彩,畢竟說到業務,傳統金融也是要做普惠金融業務的。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幾大互金巨頭成功樹立了金融科技企業的市場形象,也通過諸如聯合貸款、智能營銷、支付合作等探索逐步加深了與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聯繫,雙方在更深的層面取得了戰略互信,為後來的簽約埋下伏筆。

 

傳統銀行內在轉型需求是合作的直接催化劑

其實,站在傳統金融的角度,看着互金巨頭在普惠金融領域如魚得水,也是羡慕的,且心有不甘。早在2013年下半年,就開始了互聯網轉型之路,陸續嘗試了直銷銀行部、銀行系P2P、發布互聯網金融品牌等策略,在支付、理財、消費金融等重點產品領域進行轉型。只是,船大不好調頭,轉型效果並不理想。

直銷銀行部已經被市場論證為失敗的嘗試,作為機構內一個部門,沒有獨立的人事權、財務權,甚至沒有產品研發創新權,重重束縛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銀行系P2P也不必講了,自從2015年下半年e租寶平台跑路開始,銀行就徹底拋棄了發展P2P業務的戰略。

整體的互聯網金融轉型呢?也並不太成功。

銀行系互聯網理財產品以貨幣基金類產品為主,但出於保護存款的角度,做不到真正的活期,所以,在餘額寶、零錢寶等互金活期理財產品都是T+0時,銀行系寶寶理財產品仍然是T+1,沒了競爭力。

支付類產品則走過一段彎路,2016年年中之前一直都在探索NFC支付,因其對硬件要求較高在與掃碼付的競爭中敗下陣來。之後,線下掃碼走出了政策「灰色地帶」,銀行和銀聯先後發布掃碼付產品,卻發現市場格局已經基本固化,無力回天。

消費金融類產品,商業銀行也想走大數據風控的路子,借助大數據成功實現客戶下沉。只是缺乏數據和場景,無法建立可用的大數據風控模式,最後便只好止步于代發工資客戶,客戶滲透率遠低於互金巨頭。

既然自行探索並不容易,開放合作也許才是主旋律。

 

簽署協議,好戲只是剛剛開始

於是乎,無論對互金巨頭,還是對商業銀行,擁抱對方、積極合作無疑是一個正確的戰略,互相之間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也在情理之中。只是,簽署協議只是合作的開端,真正實現合作共贏需要雙方實打實地付出和努力。

在蘇寧金融與交行的合作案例中,雙方打算設立「交行-蘇寧智慧金融研究院」,重點開展雲計算、數據處理技術、人工智能、VR/AR等前沿基礎性科技以及智能商務、智能交互等跨界合作研究,加速金融科技與金融業務的全面深度融合。遍觀其他幾家的合作,也都會在金融科技上重點着墨。

顯然,大家都把金融科技作為重要的切入點,畢竟金融科技對金融業務的改造和影響是大勢所趨。不妨舉幾個具體的例子:

雲計算因其成本節約、可動態擴展、交付效率高等優點,開始被金融機構接受,部分外圍應用服務已經初步實現雲端化;

區塊鏈技術在支付清算、資產交易、供應鏈金融等領有望帶對傳統業務模式帶來顛覆性影響,目前各類實驗性應用層出不窮;

物聯網技術在提升金融機構風險識別和控制能力,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上也有巨大的想象空間,在供應鏈金融、大宗商品融資、保險標的管理、融資租賃設備管理等方面已經出現了不少成熟的探索和應用;

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人工智能技術在金融量化交易中有了很多應用,生物特徵識別在金融領域也有着廣泛的應用。

展望前景,無論中間遇到何種挫折,互金巨頭與大行的合作必將加快金融業務科技化的進程,好戲才剛剛開始!


 國內五大銀行簽約互金巨頭,背後有什麼深層次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