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一場圍繞海底撈的公關屆大亂斗尚未消止,有人指出,海底撈所面臨的困局,遠不止食品安全。經年來,海底撈的發展勢頭很猛,一位難求的火爆局面更是讓他的口碑無人能敵,然而在資本方面,海底撈始終無法完成自己的華麗轉身。這裡有一篇來自公眾號野馬財經的分享。

 

形同虛設的食品安全體系?

從制度來講,海底撈對食品安全的保障可謂嚴苛。

其號稱擁有9個檢測門店食材的實驗室,做到統一採購、統一生產、統一配送,控制全程冷鏈供應風險。除每天自查外,下設200余名食品安全檢查負責每月2次的突擊檢查,而這些檢查得分將直接和員工薪資與深遷掛鉤……

包括此次廚醜聞爆發後,海底撈憑借高超的公關技巧,迅速承認了錯誤,贏得了大部分食客的好評。

但一直縈繞在中國餐飲企業頭頂的食品衛生問題,真的憑借一紙規定就解決了嗎?

答案顯然不是。

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發現,海底撈官網顯示,公司每個月都有食品安全檢查,並且會將不合格的類目具體公布出來。

以去年8月份為例,海底撈公布了若干門店的食品衛生問題。有小米椒長毛變質的、有碗碟不乾淨的、還有食品放在地上的...... 

可令人尷尬的是,就在今年4月,在深圳市食品藥品監督局的檢查中,海底撈被發現存在粗加工間存放草花飾品,冰箱內生熟食未分開存放,凍庫標籤標識不清等問題。現如今,更是陷入老鼠門醜聞。

也就是說,雖然食品安全問題被查出且被公示,但一年之後,問題依然存在,並且「舊病不除,又添新傷」。

不過值得肯定的是,海底撈在信息披露上做的還是很坦蕩。

那麼,這看似詳盡的披露和嚴格的規章制度,真正起到的作用到底幾何?

就像上學時期,面對着《中學生行為規範》的我們,每每隻會在查校服的時候才會穿校服,在查頭髮的時候才會剪頭髮,管理人員和被管理人員永遠玩着「貓捉老鼠」的遊戲,不知何時才是個盡頭。

野馬財經就此問題致電海底撈四川總部,對方稱公司關於食品安全的整改會在微信和微博同步更新。

 

資本運作之困

而讓海底撈難受的另一個問題,在於資本運作之路的艱難。

所謂「商而優則IPO」,成功上市,不僅是對一家企業品牌的認可,而且能夠對企業的資本運作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因此,早在2012年8月,四川簡陽市政府就公布過海底撈上市輔導計劃。

然而,被消費者號稱「人類已經無法阻擋」的海底撈,卻在上市之路上,一直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未再有下文。究其原因,在於餐飲企業IPO本來就困難重重。

廣州市飲食商會會長姚學正曾公開表示,這與餐飲行業的特質緊密相關。他闡述道,餐飲行業透明度不高,銷售額營業額等彈性很大,沒有有效的機制來進行監控。 

與此同時,餐飲業為勞動密集型行業,員工流動性極高,海底撈10%的流失率已經堪稱行業奇跡,基於這一狀況,在勞資關係、稅務監管方面,存在諸多難題。

因此,包括順峰、凈雅食品、嘉和一品等多家大型餐飲企業都曾試圖衝擊上市,但都在2014年相繼撤回IPO申請。甚至當年如日中天的俏江南,上市之路也是屢戰屢敗,從A股到H股,最終被歐洲最大的私募股權基金CVC收購。而細數A股,餐飲概念股,唯有全聚德(002186.SZ)、金陵飯店(601007.SH)只手可數的幾家。

中投顧問酒店餐飲行業研究員嚴明航則在接受《時代周報》採訪時分析,海底撈上市將面臨三大風險。「其一,季節性風險,火鍋一般冬季為旺季,夏季為淡季;其二,食品安全風險,食品安全是餐飲業普遍面臨的重要風險;其三,潛在競爭對手,雖然海底撈目前在火鍋市場的市場佔有率較高,但是不排除出現新的進入者瓜分海底撈市場份額。」

面對如此狀況,海底撈選擇了曲線上市策略。

2016年7月13日,作為海底撈的獨家底料供應商、控股子公司頤海國際(1579.HK)在港交所獨立運作上市。從股權構成上來說,頤海國際是從海底撈集團分拆而來;而從業務方面來看,頤海國際的營業收入中有半數以上來自海底撈。

並且,這場曲線資本戰略並沒有就此未完結。

2017年4月,「U鼎冒菜」掛牌新三板。根據「U鼎冒菜」運營主體優鼎優(871375.OC)《轉讓說明書》顯示,公司在2016年前8個月營收超 6000 萬元,凈利潤31.86萬元,上市前融資時估值達到2.18億元,實際控制人張碩軼為海底撈上海片區經理,而海底撈亦通過旗下投資平台,投資了這家企業。

顯然,拆分調味品企業頤海國際上市,海底撈走了一條較快捷的路徑,而後推動紅遍大江南北的冒菜掛牌新三板,更是對海底撈餐飲帝國側翼的有效鞏固。

野馬財經同樣對海底撈是否有上市計劃致電相關人員,但截止發稿,對方並未給予回復。

 

盛世下的危機

儘管面對重重問題,但我們不得不說:海底撈的發展勢頭很猛,一位難求的火爆局面更是讓他的口碑無人能敵。

可「無敵是多麼寂寞」,在小肥羊、俏江南等餐飲企業經營的不溫不火,甚至瀕臨破產的狀況下,和所有的企業一樣,海底撈也面臨著「成長期、成熟期、繁榮期、衰退期」四個階段。

1994年就創立了的海底撈顯然已經度過了成長期,而如何讓自己的企業在成熟期抑或是繁榮期待久一點,不要走上普通餐飲企業的老路,應該是海底撈董事長張勇考慮的重中之重。

尤其是面對近幾年異軍突起的呷哺呷哺(0520.HK)。

諷刺的是,與此次海底撈的食品安全衛生問題相同的是,2015年「3.15」,呷哺呷哺同樣被爆出假冒鴨血問題,不過通過及時封存了食品原料,並進行成分檢測,給躺槍的自己完美洗白,並順勢進行「免費鴨血試吃」營銷,進行了更為成功的危機公關。

且或許會令海底撈更加羡慕的是,與之分拆上市不同,呷哺呷哺在2014年的那個冬天,早已敲響了港交所的鐘聲,順利完成了資本市場的華麗轉身。

不僅如此,獲得資本支持的呷哺呷哺,還通過不斷開設線下點名,蠶食着火鍋的市場份額。

頤海國際招股說明書顯示,2013-2015年,海底撈在全球的火鍋餐飲店分別是95家、115家和149家。可是進入2016年,截至6月底僅新增了4家新店。

而呷哺呷哺財報顯示,其2016年一年就新增加了112間店鋪。並且,2017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5.79億元,同比增長24.8%。

值得注意的是,兩家企業營業模式雖然不盡相同,但同在火鍋市場,這一狀況對海底撈而言,顯然不甚美妙。

自身的資本運作一直難有突破性進展,而競爭對手卻早已上市且擴張凶猛,再加上後院起火曝出的衛生醜聞,「前有狼,後有虎」的海底撈,在何年七夕,才能與資本牽手,與客戶相愛?


 【醜聞之後】海底撈的資本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