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blog友在fb私訊分享了一條影片,是鏗鏘集所拍的《拒絕當樓奴》,他還寫了以下的留言,令我更有興趣看看那是怎樣的一條影片。
「我覺得呢一集鏗鏘集極有教育意義,完全解釋者咩叫做心態同選擇,好值得討論。片中月入10萬元的夫婦簡單留意下佢地既消費模式,真係印證到財務教育的重要性。」
影片中的故事主要講述一對初婚夫婦在結婚前的日子裡不斷搵樓的過程,他們大學畢業一年,加起來月入不足四萬,其實已經很不錯,比不少香港家庭的收入都要好,可惜對於積蓄不多的他們來說,要買樓就難一點。
看到他們一直找尋租盤,發現香港市區租盤的確很缺,而且很貴。找了很久,有一次他們突然找到一個八千多元的租盤,上去看看,大家都嚇一跳,面積很大,認為那個租金水平絕對是「低水」。當他們滿心歡喜之際,才搞清楚事實,原來那是一個分租盤,八千多元只是租屋內的其中一間房而已。
這對年輕夫婦唯有由市區轉移去新界地方找租盤,到沙田圍村裡去找租盤,雖然同一個租金所租用的地方的確比市區大得多,可惜二人的理想要求並不一致,還是不成事。節目到了最後,兩位就寄望於新一期居屋的抽籤,希望可以安頓下來。
原來blog友所提到的高收入故事,是節目當中所加插的一對高收入的夫婦,兩口子加起來月入超過十萬元,但他們選擇不買樓,寧把金錢花在個人興趣之上。丈夫喜歡玩越野單車,原來添置單車裝備都可以用上十多萬元,這與我這些「街童」小時候玩的單車相差很遠。
這對高收入夫婦對當樓奴非常有戒心,為了不做樓奴,寧願搬到錦上路村屋租樓住、養車。於他們眼中,買樓背負很高風險,他們舉出97年、沙士、金融海嘯等樓價大跌的時代,很多人損手爛腳,於是他們不認為買樓是好的選擇。
不買樓絕不是問題,重點是所為何事。感覺上,只有32歲就追求興趣,把財富都花在興趣之上,給人一種沒有計劃,即時行樂之感。如果不買樓的原因是為了追求理想,這可能更可取。始終,先甜後苦,還是先苦後甜,一切都是因果。
另外,買樓於他們心目中就是高風險,就是當樓奴,這其實有點兒把風險放得過大,風險不是需要逃避,而是需要了解與管理。我不知道他們不買樓之後,資金拿到什麼地方去投資,如果一向沒有投資習慣,十年廿年後沒有持有資產的他們,希望還可以維持今天的生活。
在此要讚一讚港台,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節目,簡單幾個人物組合,已經能帶出香港樓市的現實。節目中就是一對對普通年輕夫婦,高收入也好,低收入也好,描述出他們面對著怎樣的住屋問題,用不著每每要找到最極端的人物,在節目中出現金句,博取收視的。
當然,節目延伸當然還可以的。例如有關投資理財、財務管理。初出來的年青人,除了四圍看租盤,還有什麼方法好好理財,改變現況呢?收入每月超過十萬元的夫婦,除了避開置業風險、享受生活、供養興趣外,還有什麼好計劃盡快達至財務自由呢?若能針對這方向跟進一下,將會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