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和人類搶飯碗是近幾年人工智能界,乃至整個社會層面都在討論的問題。於是日本經濟新聞和英國金融時報在實施了共同研究調查以後,他們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全部 820 種職業、2,069 項業務(工作)中,34%(710 項工作)的比重可被機械人替代。
日本經濟新聞以組裝引擎的工廠勞工為例子,他們指出77 項工作中,零件組裝、產品裝箱等 75% 工作可進行自動化;可說是白領象徵的金融機構也正推動自動化,在事務職務部分,60 項工作中、建立檔案等 65% 工作可自動化;部分眼科技師或食品加工等職業,則是所有工作都可能用機械人替代。
不過人類也不用過度擔心,因為大半職業中仍將殘留機械人所無法替代的複雜性工作,能夠完全自動化(完全被機械人取代)的職業佔整體比重不到 5%。
另一方面,需進行決策的工作以及需要想像力的工作則是機械人所難以勝任的領域。例如,CEO等經營幹部所需從事的63項工作中,僅有製造業績成長表等22%工作能用機械人替代;演員、音樂家等藝術相關職業部分,65項工作中能自動化的比重僅17%。
據報導,就國家別情況來看,日本高達55%工作能被機械人替代,比重在主要國家中居冠,還高過中國(51%)、印度(52%)等勞力密集的國家;美國、歐洲的比重分別為46%、47%。
但是根據我對自動化產業的了解,這樣的算法其實並不是很正確。從機器開發到機器所涉及供應鏈的催化,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才能滿足。曾經有這麼一個算法,每解決50人的自動化設備,其供應鏈和研發中心就會需要25人的研發團隊。也會有人用研發中心到車間的「距離」來形容這個崗位之間的換算。
還有就是機器本身。設備是人工智能的應用反饋端,正所謂三分用七分養,曾經跟三一重工的一位高管聊天時得知,在這些自動化設備的生產成本之中,維修佔了90%。而這份維修工作並不是研發中心到車間的距離,所以又額外提供了多個崗位。
Quartz 報導,比爾蓋茲贊成對自動化課稅,他說,如果工廠的人類職員年薪五萬美元,必須繳納所得稅、社福稅等;換成機械人來做相同工作,也應該以相同水淮課稅。各國可以藉此機會,解放人力,聘用更多員工照顧老人、縮小學校班級人數、協助有特殊需求的孩童。這些領域的工作很適合人類,也需要更多人手。
他同時強調,政府必須出面執行,不能依賴企業,才能協助低收入者在這些領域就業。比爾蓋茲的建議並非首例,在此之前,歐盟議員也提倡要對機械人僱主課稅,取得稅金訓練失業員工,但是提案遭到否決。
一個悲傷的事實!34%的工作將會被人工智能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