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身在台灣養病而久未露面的創新工場CEO李開復出現了。和他從前在公開場合一樣,李開復身穿一身筆挺的黑色西服,做了一場題為《數位革命:創新創業的黃金時代》的公開演講。

六大現象加速改變移動互聯網

一開場,李開復先講起了TMT行業的變遷:已經經歷了35年的PC時代改變了人們的辦公方式,又通過互聯網的串聯起來,連接了人和內容,帶來了電子商務和娛樂等的機會,並帶動了約25億台的設備的銷售;而過去的5年是則移動互聯網的爆發時期,帶來了約60億設備的增量,這一變化也意味着,在過去七分之一的時間下帶來了超過3倍的成長。

在人們的生活被移動互聯網改變的同時,經濟也發生了轉變。李開復舉例,在股票市場可以看到,20年前,只有IBM佔據了股市TOP10的位置,市值占比約7%;而現在TOP10的企業中,46%的市值都是由蘋果、微軟、谷歌、阿里巴巴四家公司創造。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市值最高的10家公司中,不少都是十幾年前、二三十幾年前創立的公司, 「20多年來,有四個公司迅速超越百年老店,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而且價值創造的速度非常快。」

而在這背後,李開復看到的是六個現象正在同時加速發生:第一是摩爾定律所帶來的是計算成本的降低;第二個是電纜、基站等基礎設施建設;第三是創業成本達到歷史新低。「從硬件時代的幾千萬美元創業,到軟件時代的幾百萬美元創業,到互聯網時代的幾十萬美元創業,到今天的一次給幾萬美金創業,一部分創業者不需要自建工廠和製造,而是所有渠道互聯網化,甚至連機房都不需要,3、5個人就可以創造巨大價值的公司。」

第四個現象則是企業在互聯網的推動下非常快速的成長,例如,小米過去兩年從幾百萬漲到6000多萬台手機銷售,如果沒有互聯網化小米是做不到的。

第五是有越來越多聰明的企業和投資人湧入市場。例如谷歌去年花了60多億美元投資, FB作為一家營業額只有一百多億的公司卻花了200多億做併購和投資,並在投了錢之後用所有的流量和用戶去扶持所投企業的成長。

「我算了一下,美國互聯網公司在銀行的現金大概在1600億美元,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在銀行的現金大概是800億美元,這些錢都可以做投資併購。他們已經意識到巨大的機會,瘋狂投錢進入市場,而如果回到10年前,我們是不會看到IBM、微軟這樣的力度做投資。」李開復說

第六是不少聰明人、天才已經加入這一領域。「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當大部分的聰明人介入同一個領域的時候,它的時代已經來臨。」李開復對台下的年輕人調侃道:「回去告訴你們的父母親,做醫生真的不是最聰明的人一定要做的事情,至少在美國不是這樣。」

未來所發生的變革不是產品的變革

移動互聯網正在爆髮式增長並深刻地改變我們的生活,但如果再往未來五年看,李開復認為,現在的變化或許微不足道。

例如,未來帶來爆髮式增長的將會是在IOT(物聯網)、車聯網、可穿戴設備等,這也將帶動約400億台相關設備的增長。

李開復預計,一大變化在於未來所發生的變革不是產品的變革。「如果只是在想車會不會電子化,電視是不是智能化,那你想錯了。」

他以汽車為例,「從電子車到Uber到地圖和生活服務,未來會產生什麼樣的現象?如果有想象力一點,未來的整個運輸模式都會改變。不久的將來應該可以看到,一個汽車沒有駕駛,沒有駕駛,它會在你需要的時候帶你去你想去的地方。所以如果還在想你計程車哪個什麼事,地鐵什麼事,都有點OUT了,要往前想。」

「一些我們認為的危機,事實上都被巨大的變革徹底改變了。」李開復說。從前人們擔心石油不夠用,但現在現在很多汽車已經不需要汽油;而如果再回到100年前看,紐約市最大的問題是馬糞怎麼丟,但最後解決問題的答案並不是給馬吃什麼讓它少拉一點糞便,而是有了汽車,今天汽油問題也是這樣化解。

「未來我們的生活、娛樂、居住等等方方面面都會被徹底顛覆,絕對不能用過去的方法去想未來。」李開復說,這就像今天的iPhone不是一個iPod連上一個諾基亞就能出來,今天的互聯網也不是把每一個報紙掃描放上去就成了。

而對於火熱的大數據不是一堆數據上傳,而是數據加上場景和學習,帶來的對趨勢的洞察、預測和建議。「例如,未來的電腦應該比你先知道你今天想去哪兒、想吃什麼、去哪裡玩。就像過去每個公司都需要互聯網化,現在每個公司也都需要變成大數據公司。」

第三個變化發生在IOT,「未來的IOT不是硬件公司發明出來的,而是需要有顛覆式思維的公司發明出來。」李開復認為,人類總會高估這一兩年做什麼,而是低估了5年之後發生什麼,「雖然現在我不知道最後哪類IOT產品會脫穎而出,但全世界創業者會告訴我們在哪兒。」

第四個變化則是,在快速成長的經濟體,你的基礎設施越強,你的包袱也越重。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在電子支付領域超越了美國,美國的信用卡體系太強了,創業者可以去找某個國家落後的地方,那是生機的存在。

他舉例,在非洲肯雅因為銀行的基礎設施建設並不完善,所以移動支付反而更快,而大的銀行則在用戶忠誠度方面阻礙了自己的發展。」

第五個變化是,「如果你想把握未來,多和年輕人接觸」。李開復透露,除了Google之外,幾乎每一個最新的應用都是自己的女兒告訴他。「未來這一趨勢會更加嚴重。今天十歲十五歲的孩子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成長的,未來的內容是他們所創造。」李開復說。

投資「風口」轉向

伴隨着未來移動互聯網市場的改變,李開復判斷,未來的投資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他認為,第一個變化是公司越來越值錢。在美國,過去四年時間里企業的每一輪融資的價值翻了一倍,中國可能還不止,這帶來了很多賺到到第一桶金的創業者。

而接下來,那些賺到第一桶金的創業者,其中一些繼續創業或者去做天使投資。李開復稱,「在美國最棒的投資者就是年輕創業者,它們動手過,知道創業企業怎麼成長、怎麼做,美國有1萬個這樣的人,中國也是,他們會是未來的投資明星。」

這也意味着,那些傳統的加速器和孵化器慢慢也需要改變了。「因為加速器和孵化器要和年輕的天使競爭,它們必須要有自己的專長,一個通用的孵化器未來的路會越走越難。」李開復預計。

第三個變化則是,谷歌、百度、騰訊、FB等巨頭都在花大錢瘋狂投資。

「這背後是 『創新者的窘境』。」李開復解讀,這些巨頭非常清楚地看到了一個公司曾經創新創造的巨大價值,缺越來越難以顛覆自己,無法放下過去的積累。而企業要想維持創新和永續經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它們砸巨大的錢讓自己偉大的時間可以再多延續幾年。

「未來屬於創新者和小公司,而大公司扮演的角色就是砸更多的錢擁有創新公司股份。總有一天下一個顛覆者來了,至少那時候它們已經延續最久,賺夠了。」李開復說。

例如,不少創新公司在做的就是不斷的推測一個狹窄領域的用戶想要什麼,不斷地把這一領域越做越大,當發現用戶的強大需求,狠狠砸錢進去,然後成為業界的領跑者。

「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在過去一年就燒掉24億人民幣,聽起來可能有點瘋狂,或許兩家會死一家也不一定,但是在非常巨大的市場,領跑者的優勢非常顯著和巨大,所以砸錢是一個值得的賭注。」李開復說。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VC的壓力變得非常大,因為前有創業者天使,後有互聯網巨頭投資,VC們很難和它們競爭。

第四點投資方面的變化,是未來上市的市場會面臨巨大危機。

「因為上市需要要財務透明、各種代價、股東會啰嗦,每季度發布財報的壓力,但如果可以在私募市場融資10億、20億美元的錢,員工激勵的問題也有途徑解決,大家都不想上市了。股市吸引這些錢會越來越困難。」

這又引發了一個問題——普通投資人賺錢越來越難了。「過去你可以買微軟股票賺個20倍、30倍,但買Google、Facebook賺不到這麼多了,如果去買下一個上市公司如Uber、小米,上市以後有正常的回報就不錯了,它的幾十倍回報都被有錢人賺去了,普通人怎麼辦呢?這是一個問號。」

但無論科技的趨勢和投資的風向如何變化,有一個事情不會變。「最終最棒的投資人 ,不是最有錢的,一定是要有該領域的專長、很大的空間和非常樂意幫助創業者的那群人。」李開復說。

From 劉佳


 久未露面的李開復在台灣做了一場公開演講,還是挺有洞見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