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的圖片搜尋結果

 

(網上圖片)

【自然產】

待產室裡的檢查項目

進入待產室之後,護理人員就會為準媽媽綁上胎心音監視器,並進行內診、施打點滴、抽血等例行檢查項目,通常第一胎的進程會比較慢,懷第二胎以上的準媽媽,子宮頸擴張速度就會稍微快一點。不過,準媽媽必須達到有效宮縮,產程才會有所進展,如果宮縮較弱,醫療人員就會適時在點滴加入催產素或放置前列腺素陰道塞劑,藉此增強宮縮頻率及使子宮頸軟化。

薛雅蓮醫師指出,準媽媽進入待產室後,護理人員將定時巡房與內診,密切觀察產程進展,待子宮頸口達到兩指寬度時,護士會更頻繁地注意宮縮和進行內診,一旦達到十公分寬,就會請準媽媽開始用力,讓胎兒的身體往下方移動,如果已經看到胎兒的頭皮,即代表可進入產房。

 

進入產房後的流程

薛雅蓮醫師表示,醫護人員將準媽媽移動至產台後,會請媽咪保持兩腳張開的姿勢,醫師接著會開始沖洗、消毒會陰部,並鋪上無菌鋪單及腳套,進而讓寶寶能夠在無菌狀態下接受斷臍;同時還會在準媽媽的會陰處施打局部麻醉,藉此降低生產時的疼痛。

「在生產前,有些醫師會詢問媽咪是否需要剪開會陰,但畢竟每個胎兒的頭部和產道大小不一,並不是所有產婦都必須執行這個項目,有些懷第二胎以上的媽咪,就算不剪會陰,也不會造成明顯撕裂傷;不過,剪會陰較能避免傷口出現不規則撕裂,待生產之後,可降低縫合難度,且癒合的形狀較為整齊。」

媽咪分娩之後,護理人員會將寶寶抱到新生兒護理台上,將寶寶身上的胎脂、血液擦拭乾淨,並用吸球或吸引器將寶寶口鼻中的分泌物吸出,避免胎便或其他東西堵塞在氣管內,此時醫師也會在產台前幫媽咪止血、處理胎盤與縫合傷口。等會陰處的傷口縫合之後,醫護人員會把寶寶抱到媽咪身邊,讓母子之間進行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寶寶如果出現尋乳反應,就可以讓寶寶嘗試含住媽咪的乳頭了。

 

恢復室會做什麼事?

產後2個小時內,是最需要密切注意的一段關鍵時期。薛雅蓮醫師指出,最常見的產後大出血原因為子宮收縮不佳,所以等媽咪生產之後,每隔15分鐘就要測量一次心跳與血壓,觀察會陰部是否紅腫發炎,並評估宮縮與惡露情形;若子宮收縮情形不好,護理人員就會在點滴裡加入藥劑,藉此讓媽咪的宮縮趨於正常。

 

【剖腹產】

事前準備

預定剖腹產的前一天,準媽媽可選擇先住院準備待產相關事宜,通常入院之後,醫護人員就會先確認胎兒心跳,待例行檢查項目結束後,就開始休息,等待手術時間到來。媽咪手術前8小時須空腹,避免施打麻醉之後產生嘔吐、噁心等副作用,且剖腹產傷口接近恥骨,所以必須剃陰毛,才不會妨礙手術與事後縫合。

 

進入產房後的流程

準媽媽於產台躺平之後,醫護人員會先將媽咪的肚皮消毒,並放入導尿管,避免膀胱體積影響手術過程以及預防術後因麻醉作用而無法順利排尿。待麻醉藥起作用後,醫師就會在子宮下段的位子進行劃刀,一來是失血較少,且縫合傷口時較不明顯;二來是如果下一胎考慮自然產,此種開刀方法也能避免傷口裂開。

手術時,醫師劃開腹腔與子宮後,就可以看到突出的羊膜囊,將羊膜囊切開就可看到寶寶的頭部,但如果有胎位不正的問題,可能會先出現寶寶的手、腳或屁股,此時醫師就會用手稍微在媽咪的子宮內翻動,只要摸到寶寶的頭部,便可將寶寶全身拉出,交給護理師清理。另一方面,婦產科醫師把子宮內的胎盤取出之後,就必須馬上用止血鉗為媽咪止血,並進行縫合手術。

 

術後照護

手術後,醫護人員會為媽咪評估失血狀況,並抽血確認血紅素是否處於正常範圍,以避免產後大出血。最多剖腹產媽咪害怕的,就是術後疼痛,「止痛」是剖腹產的術後照護重點,因為手術所產生的傷口其實不小,當媽咪在行走、餵奶時,都可能會牽扯到傷口,所以建議媽咪穿著束腹帶,藉此減輕疼痛,並注意維持傷口乾燥,以預防細菌感染。如果無法忍受傷口疼痛,醫護人員也會施打止痛劑,幫助媽咪緩解。

 

※原文刊載於2014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準媽媽注意】面對未知不用怕!一篇文章讓你看透產房的奧祕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