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無法重來,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發展遲緩兒童的盛行率約6%至8%,包括隔代教養、新住民文化差異、高齡產婦、刺激不足、過度溺愛等,都可能是導致兒童成長欠佳的原因,而門診發現語言遲緩兒童中,近25%來自新住民或隔代教養家庭,家長應格外留意孩子的發育狀況,若有異常應及早檢查做療育復健。


臨床門診發現,語言遲緩兒童中,近25%來自新住民或隔代教養家庭。

親職教育出了錯?3歲遲緩兒只會喊爸媽

宜蘭縣羅東博愛醫院每年平均有200位因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前來接受早期療育復健,進一步統計發現,其中將近25%遲緩兒來自新住民或隔代教養家庭,孩子到了3歲只會講爸爸、媽媽或是簡單的單詞,或有不愛開口說話的表現。

一位遠嫁宜蘭冬山的大陸新娘林小姐,在女兒「樂樂」(化名)1歲時,發現其眼神無法和人群有交集,到怕生、不太開口說話,與幼兒園老師和同學的互動也不太理想,懷疑女兒有語言發展遲緩與社交低下的狀況,就醫檢查證實有發育遲緩的問題,需盡快做早療復健,才能趕上同年齡孩子的成長速度。

為了不讓孩子在人生競賽中落後,林小姐辭去餐廳服務員的工作,從樂樂2歲開始專心陪伴,每周帶她到醫院進行2次語言治療、2次職能治療和1次物理治療,且有效運用兒童發展篩檢量表觀察樂樂的成長。經過一年的努力,樂樂終於敢勇於面對人群,和其他人的眼神接觸和社交互動有顯著的進步,仿說的辭彙增加,注意力變集中。

 


羅東博愛醫院復健技術科醫師群提醒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發育遲緩的現象,應儘早就醫和介入治療。(圖片提供/羅東博愛醫院)

慢飛天使早期治療 掌握6歲前成長關鍵

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物理治療師吳雪玉表示,小兒早期療育的關鍵期是0至6歲,但許多父母對於如何發現孩子成長遲緩及治療管道仍一知半解。事實上,就像俗話描述的「七坐、八爬、九發牙」,孩子的每一個動作、成長都有它的階段性,若參考兒童發展篩檢量表,發現嬰幼兒有發育遲緩的現象,只要父母支持、早期介入治療就有一定的恢復成效,讓這群慢飛天使可快樂起飛。

 

早療3重點:語言、職能、物理治療

對於慢飛天使的療育計畫,羅東博愛醫院語言治療組長楊珊華表示,語言治療主要分為構音治療、語言表達及理解訓練、說話流暢度訓練、聽能復健以及吞嚥訓練。治療師運用玩具、圖卡、繪本以及所設計的活動,搭配治療手法進行治療,且教導父母如何在家與孩子進行說話訓練活動,相輔相成下可提升孩子的理解與表達能力,改善孩子說話不清楚的情形,也增加親子關係的緊密性。

除語言治療之外,發育遲緩兒童也常伴隨肢體動作發育跟不上進度的情況,此時則可透過「職能治療」和「物理治療」矯正。職能治療可訓練感覺統合、視知覺、手功能、動作不協調、學習障礙等問題,改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好動、衝動控制差、寫字及漏字問題、學習能力不佳、走路常跌倒或撞到東西等症狀,


利用先進的iPad溝通軟體,可提昇孩子早療復健意願。(圖片提供/羅東博愛醫院)

兒童物理治療則可針對發展遲緩、粗大動作不協調、臂神經叢損傷等週邊神經問題或斜頸等族群,配合物理治療特有電療及其他設備,提供治療及矯正運動。

 


 遲緩兒口難言 掌握6歲前的成長關鍵!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