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國外研究顯示,深海魚中含有豐富的DHA,不僅有助於視力的提升,也能促進大腦細胞的增生,因此醫生建議,不論大人小孩都應該多攝取魚類。
而由美國范德比爾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的墨夫博士(Dr. Harvey Murff)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女性多吃魚也可以有效減少大腸瘜肉的生成機率,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墨夫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調查了5,307人的飲食習慣,這些受試者定期接受大腸鏡(colonoscopy)的追蹤檢查。而經由大腸鏡檢查,發現受試者中有456人患有腺瘤性瘜肉,其中23%的人表示在日常飲食中很少攝取魚類。研究進一步分析未發生瘜肉的受試者數據後發現,每週吃最多魚(每週3份)的女性,檢查出瘜肉的風險比每週吃最少魚(每週不到1份)的女性,降低了33%。
多攝取魚類 助防瘜肉生長
過去的研究已闡明,體內的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濃度一旦偏高,就容易誘發大腸瘜肉甚至是大腸癌的生成。墨夫博士指出,魚肉中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有效抑制人體分泌前列腺素E2,和阿斯匹靈一樣有抗發炎效果,進而降低組織細胞發炎的機率,因此有助於預防瘜肉的生長。
有趣的是,這份研究報告中特別提到,頻繁、喜歡吃魚的男性似乎沒有相同的作用,原因至今仍不明;實驗人員推測,可能是男性對魚類中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反應不及女性敏感吧。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目前超過50歲的民眾,約有50%以上的人有大腸瘜肉。近年來大腸癌成為好發癌症的第1名,所以這些有大腸瘜肉的民眾應更加小心,因為大部分的大腸癌患者,都是先由腸壁產生瘜肉,再衍生為癌症,因此建議要定期做檢查,在大腸瘜肉轉變成癌症前先予以切除,並按時追蹤檢查以降低罹癌風險。
大腸瘜肉 與飲食習慣有關
大腸瘜肉形成的原因目前仍無法確定,根據過去的研究指出,有可能與飲食習慣相關,像是高脂肪的食物攝取過多、含纖維素的食物攝取太少。另外,家族性大腸瘜肉屬於顯性遺傳,容易產生腺瘤性瘜肉,患者的子女有一半的遺傳機率會有瘜肉。
預防大腸瘜肉生成應從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開始,包括養成定時排便習慣以及攝取充足水分及膳食纖維等,而肥胖(BMI>30)、運動量過少也會增加大腸瘜肉之發生率。建議經常外食的人要注意補充纖維素,肉類的選擇盡量以魚肉、白肉為主。而針對已有大腸瘜肉者,更應多吃堅果、豆類、以及水溶性纖維,有助於軟化糞便,平時也可透過抬臀、抬腿、骨盆運動等方式,增加腹部肌力以及腸胃蠕動。
該提醒的是,腸道健康應從年輕就開始注意,完整的腸道篩檢包括糞便潛血檢驗以及全大腸鏡檢查(註2)。生活飲食不正常、有抽菸喝酒習慣、體重過重、具家族疾病史的民眾,應加強提早預防觀念,可由專業醫師針對個人狀況,提供定期篩檢頻率及方式之建議,提早進行腸道篩檢。
研究:女性要多吃魚!可降低大腸瘜肉形成風險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