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O2O,一個偽造的風口?
不信,你看曾經在這個領域有許多假設:
有人認為,假如他可以經常賣給你香煙,然後你就會相信他,從他那裡買手機;
有人認為,做配送就可以控制渠道;
有人認為可以賣健康卡給高端消費者,因為健身場館會給你高額提成;
有人認為可以向富人銷售海外代購產品,因為他們具有購買力;
有人認為可以向富人銷售理財產品;
有人認為搞定物業就可以控制社區渠道;
有人認為,通過賣雞蛋,他可以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世界上有一位最殘酷的人,他的名字叫做事實。
來看他有多麼殘酷:
物業費不足2.5元,物業跟業主不是路人就是仇人;
做配送的公司目前最好的生意之一就是為餓了么、新美大、百度外賣等送餐,除此以外,暫時還沒有商業模式誕生;
做物流貨櫃的最佳出路是加入阿里的新手網絡,許多貨櫃公司在賣水果,可是我看了順豐的水果都沒什麼興趣;
通過媒體買雞蛋的多數是老年人,然後只要不是你自己的農場,打什麼農藥你一定不知道;你自己開了農場,卻又發現反而搞不清楚食品危機是怎麼回事了;
健身中心符合高端客戶的需求嗎?
賣香煙的就是賣香煙的,他可以賣螃蟹,但是賣不掉手機;
物業費超過3元的,物業公司比你還懂業主的習慣,沒必要跟你分成;
代購?有錢人比你去美國、日本的次數多多了!
高端客戶需要理財顧問,而不是所謂高利率產品;
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人,他們究竟怎麼生活,這是個難以理解的問題。
許多人回顧2014年到2015年的社區O2O項目,最終總結的時候總在說,他們的推廣成本沒有好好控制,他的產品沒有做好,等等。但是,大家是否認識到一個問題,所有失敗的項目都犯了一個錯誤——幾乎這些項目的需求假設都是偽命題!
需求,分需求和偽需求。世上最荒謬的事情,莫過於創業者認為存在着的所謂需求。
原因很簡單:互聯網人用了各式各樣的方法,去撿漏。不是去解決具體問題,而是去撿漏!
我們來看一眼社區O2O 的陣亡名單:
叮咚小區、社區001、順豐嘿店、小區問問、鄰味網、拉卡拉。其中不乏著名投資人看好的項目(例如社區001),不乏估值數億的項目(例如叮咚小區),不乏勢頭很猛的項目(例如拉卡拉),不乏實力雄厚的背景(例如順豐嘿店)。
基於上述對於問題、現象的分析,我們來探討社區O2O這一事物的本質在哪裡
我認為,這些項目的創業者與投資人對於項目的最根本預期就是,想用低成本佔據垂直細分的移動互聯網入口!該問題的假設就在於大家認為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手段,通過「社區」這一連接人群的線索跨越最後一公里。
這麼來看這件事情:
1、在城市裡有房一族被認為是優質消費群體,而社區一般因樓盤價格而定位,也就是樓盤價格決定居住業主的購買能力。目標人群優質且可以細分,所以從PC互聯網時代社區就被看好。
PC時代的解決案例,諸如上市公司三六五網的華僑路茶坊(南京業主社區)、搜房網北京站的業主社區、深圳房地產信息網的業主社區等。所以,大家一直關注一個問題:移動互聯網時代,以社區為屬性的產品形態是否成立?
2、我們來看跨越最後一公里的意義何在?
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大的社交流量入口已經被騰訊所佔據,創業公司在社交方面的可能性只存在於垂直與區域。結合上一點——以樓盤屬性為基礎的鄰里社交關係被視為一個不錯的選擇。並且,建立鄰里社交關係看似成本不高。假如能夠通過鄰里關係跨越最後一公里,就有可能建立一個高效的細分消費入口。
然而,目前的問題就是:渠道碎片化了,需求碎片化了,服務也碎片化了。
我們這樣理解目前運營社區O2O的難點:
PC時代,沒有58趕集、沒有美團大眾點評、身邊的房地產網站只有1-2家、QQ的普及率只有目前的一半、商家網絡意識不及目前的10%。當用戶享受不到細分的服務時,他們只有通過社交去解決問題。
而現在,比較成熟的細分服務APP就有幾百種,用戶被無數更專業的垂直APP、被垂直且專業的微信號所瓜分,因此用戶對於服務專業度、對於服務的價值要求變得越來越高,所以才催生了許多所謂產業互聯網的概念。這對社區O2O的模式形成了一種挑戰!
那麼,目前的問題如何解決?最後一公里是否能以社區O2O的方式攻破?
1、「廣告+地推」的模式本身就違背了社區O2O的「低成本高效率」假設與初衷。該領域運營經驗非常重要,因為社區O2O的服務屬於中頻甚至低頻的,你難以用滴滴打車的「地推+補貼」模式解決社區O2O的問題。
2、用單一垂直社區O2O拉動裝載,然後擴展服務線或者社交化,此路不通。沒有人會用滴滴去尋找美食服務。
3、自媒體的興起,分化了意見領袖,想通過意見領袖拉動社區的方式被證明是失敗的。好內容離錢太近了,可以獲得榮譽感的地方太多了,馬斯洛的每個層級隨處都可以被滿足,這也預示着需求原理需要修改了。
4、完全商業化的方式,適合於低端人群,不適合高端人群。例如用送雞蛋這個高頻需求去覆蓋人群,然後提供本地電商服務。這個玩法的問題在於更愛佔便宜的是低端人群,並且商品服務並未提供人與人的鏈接關係。各種不同檔次人群需求的差異化是一個障礙。
5、新社區從房地產上游入手被認為是可行且成本低廉的方式,然而已經成熟的社區仍被需求碎片化的魔咒所籠罩。
6、麻將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冷漠鄰里關係,難以被一個APP所攻破。
總結上述失敗教訓,我認為社區O2O所關注的關鍵點是:
成本:50元/用戶的安裝成本可以接受,可是計算的時候必須將整個運營成本加起來算,不可以只算地推或者贈送獎品的價格。
共性:跨各階層人群的共同需求是什麼?例如水電氣繳費之類的顯而易見的需求就別提了,需求必須強且獨特。
社交:不產生社交連接,意味着成本高粘度差。
服務:專業的服務能力或者整合專業服務的能力。
文化:缺乏文化屬性意味着無法體現消費升級的時代需求,必然是落伍者。
(文/寧哲網絡 周寧)
最後一公里,死了多少創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