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微軟262億美元巨資收購社交網站領英,各界對此番豪舉多方解讀、褒貶不一,兩方論點如下:

正方觀點—雙方戰略協同效益不可小覷

1、當下合適的標的公司較少。

微軟要進行轉型,為了跟上時代,需要工具、平台和用戶,領英是少有合適的標的公司。

 

2、為微軟創造更多合作機會。

微軟若以企業市場作為發展重點,擁有全球最多企業用戶的領英無疑和微軟擁有足夠多的合作機會。包括強化office365社交屬性及身份認證、整合office並打造需應變的社交學習功能、將微軟Daynamics CRM與領英Sales Navigator整合等。

 

3、給微軟帶來數據價值。

領英能夠為微軟在人工智能領域布局帶來重要的用戶行為數據。

 

4、不想成為大數據公司的職場社交網站不是好領英。

我們心目中的領英是一家職場社交網站並對此估值。然而領英擁有的精密數據驅動方法論,並不斷在技術研發方面改進,甚至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公司營收數據。

反方觀點—物不美?價不廉?又一次敗筆?

1、微軟價格「太貴」。

每股196美元的收購價相對於領英上周五的收盤價有50%的溢價,262億美元的總收購額相當於領英2017財年預期EBITDA的20倍以上!

 

2、領英的增量市場前景不高。

領英過去數個季度盈利情況並不樂觀,用戶增數也成為了天花板。並且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大多公司不招人甚至裁員,這種情況下對職場人士需求不大。

 

3、未來兩家公司的整合也面臨很多問題。

比如:1.企業文化衝突,微軟是一切以客戶為中心,最終要形成銷售的軟件文化。但互聯網時代談的是用戶,領英收入來自於企業招聘等人力資源方面的廣告。2. 產品維度不同,一方面是面向普通消費者的社交網絡,一方面是面向企業級的傳統架構。

 

4、歷史若干次「不夠漂亮」收購案例。

從以往微軟85億美元收購Skype、60億美金收購aQuantive、7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的歷史業績看,業內人士並不看好這起收購。

 

然而因為本次收購事件,中國品類眾多的「社交平台」也興奮起來了。

 

But—

Hey,Guys. 不是所有的職場社交網站都叫做linkedin,好咩?

什麼樣的公司能夠產生天價估值?又是什麼樣的公司,能夠創造大量社會價值並形成壟斷地位?這就是良好的網絡效應。

 

那麼網絡效應是什麼呢?

形象的說來,一家呈現良好網絡效應的公司會有如下表現:產品的用戶越多,該產品對其他用戶的價值就越大(有時是對所有的用戶),即產生社會效益,並且能夠將已經創造的價值轉化為現金流。

舉個「栗子」來說,越多的人擁有手機,手機對於網絡中的每個人就越有用,互聯網相關的一些業務就產生了網絡效應,比如搜索引擎和操作系統。鑒於還不夠形象,咱們用兩種特定類型的網絡效應分別舉例:

第一種是間接網絡效應,一種商品催生了其他有價值的、互補性的商品時,即產生間接網絡效應。EG:蘋果電腦及計算平台及外圍設備(磁盤驅動器、鍵盤、其他鏈接設備)。

第二種是雙向網絡效應,產品的用戶有了增量,能夠提高互補產品對另一組完全不同用戶的價值,反之也成立。EG:硬件軟件平台(如windows—英特爾芯片),兩種產品並不相互依賴,但一個產品的成功對另一個產品影響很大。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這些行業巨頭們是如何淋漓盡致的利用「網絡效應」此把利器,一步步鞏固地位形成壟斷者的。

 

「舉栗」:僅此一家的社交網站—Facebook

社交網路的鼻祖其實是成立於1995年的theGlobe.com,當時theGlobe.com顛覆了Vsenet的概念並於1998年上市,不幸的是此公司在之後的網絡泡沫危機中失敗了。

朱克伯格和他的其他創始合夥人於2004年看到社交網絡的巨大潛力後創立Facebook,他們從大學網絡找尋切入點。最初堅持的基調就是:不將Facebook簡單看作在線工具,而是堅持看作一個社會公器,希望有朝一日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球數字電話簿。

Facebook的一個成就是摧毀了一些早期競爭對手,他希望創造性地領導市場,打造一個偉大的產品,該產品將重塑千百萬人生活。2006年8月,公司成立近兩年半後,Facebook終於面向全世界,擴大了註冊用戶和各項功能屬性。至2007年3月,Facebook活躍用戶已經達到2000萬,之後便推出了「夢想平台」—Facebook平台,7個月後,活躍用戶超過1億人。

Facebook快速增長就是因為網絡效應。其中平台戰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使整個網站更加有用,從而有吸引了更多用戶,因此有更多的開發者來尋找受眾或客戶群體,這樣就吸引開發者創造了又一個網絡效應,比如圍繞着Facebook搭建商業模式的Zynga、Pancake和JibJab。隨後Facebook又和微軟擴充了現有的戰略性廣告交易。並且隨着它的成長,可用性也增加了,相比而言,其他如Myspace和Friendster的社交網站變得不那麼有用了。

而這種網絡效應的影響力可以稱為「社交圖譜」,即Facebook用戶之間的聯繫和關係的網絡,而這種最終效果就是用戶群體和社交應用可以實現指數增長,因此,開發人員可以在Facebook的基礎,建立社交應用程序來創造更多的價值。

更廣泛的說,朱克伯格將Facebook想象成了幾乎所有電子設備之下的一層平台。包括2008年推出的可以登錄到企業網站的Facebook Connect、2009年收購的FriendFeed、2010年推出的Open Graph,終極前景是,將取代名片夾、手機、電子郵件、短訊和聖誕卡等等。成為一個具有巨大想象空間的網絡平台,成為互聯網又一具有代表性的壟斷者。


「舉栗」:霸主地位無法撼動的Google

搜索是一種典型的網絡效應服務,越多的用戶使用搜索引擎並點擊優化結果,就越能優化搜索結果,從而產生更多正反饋,吸引更多用戶。

從技術層面看,Google提供了最大(例如最大的電子郵件儲存量)和最好的搜索引擎,以及許多人認為最好的輔助服務。作為一個積極的網絡效應結果,Gmail和其他應用程序能夠強化搜索關聯廣告的能力,從用戶的郵箱挖掘有用信息,並以此為基礎作為廣告目標。

谷歌的核心搜索技術使它擁有對互聯網信息搜索和關聯廣告的霸主地位。許多其他的應用程序,如Gmail、地圖等,則鞏固了這一地位。當規模經濟的施展空間被利用到了一個很大的輸出範圍,就自然通過網絡效應產生了Google搜索和關聯廣告的霸主地位。

 

再回過頭談談linkedin

我們再回過頭來談談linkedin,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為全球眾多勞動力的每一位創造更多的經濟機會,包括沒有工作的人找到一個工作,包括有工作的人找到夢想的工作,包括有夢想工作的人怎麼變得成功等等。

無獨有偶,2014 linkedin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沈博陽年說過,希望建立起由包括「人、公司、工作技能、工作、高等教育機構、學校」組成的「經濟圖譜」。當這些經濟元素交織在一起,又能夠更好地觀察到經濟元素之間的發展變化的規律,併為之產生解決辦法,形成良性循環以及產生更具影響力的網絡效應。

從兩年前的豪言壯語,到今日的江山易主,兩年後,linkedin又會成為什麼樣?


 Linkedin被「豪吞」,是互聯網時代壟斷者的網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