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從山景城傳出消息,Google即將在Google Play Store渠道停止Nexus Player的銷售(外媒原文基本如此),各路科技媒體也按照傳統套路開始看衰Google公布不到兩年的新客廳戰略,可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嗎?

 

僅就Nexus Player的市場表現而言,確實不是一條成功的產品線

如果從銷量上看,Nexus Player確實有被看衰的理由,發售一年多全球尚未抵達百萬的銷量,實在不能將其稱為一個成功的作品。實際上,Google Play Store的下架對於Nexus Player而言並不是個開始而是標志著清貨活動的結束,因為在此之前Nexus Player已經從BestBuy、Walmart、Amazon和Target等等主要銷售渠道幾乎全部下架,這次大刀又揮舞到了Google Play Store這一自有渠道頭上,意味着Nexus Player基本上已經可以和這個市場說再見了。

也有媒體把Nexus Player的退市歸咎於Chromecast產品大賣從而擠佔了市場,但實際上這基本上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兩件事情。

從商業模式上來看,Chromecast不過是一個連接手機與FeatureTV(傳統的功能電視,國內同行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藍光機」)的連接器,其最大的價值是用低廉的成本(35美元的價格意味着在加州一個人只要工作半天就能買得起,而且還有錢交稅)把用戶的智能手機同電視屏打通,以擴展Android的使用場景,但並不直接產生利潤;而Nexus Player則沒這麼簡單,長期通電且聯網使它有機會充任Google智能家居體系中的核心環節,而且通過內容分發能夠直接產生價值,這可是目前家庭娛樂行業核心的商業模式,Google是斷不可能放棄滴……

 

Android TV的真正布局:向Android手機學習,借硬件廠商之勢搶佔市場

那麼問題來了: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還需要把目光重新移到兩周以前的Google I/O 2016大會上。絕大多數人都會把注意力聚焦在VR和Android N上,殊不知Android TV也悄悄地刷了一次存在感:在單獨舉行的一個小型會議上,Google並未談及nexus Player而是宣布Android TV正式對外合作授權,從而和手機產品一樣開始建立基於Android的自有智能電視生態。

恐怕看到這裡,正確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華碩代工的Nexus Player對於Google來說,僅僅是一個所謂的Reference Design,量產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給後面的軟件平台合作夥伴起到示範作用。而對於這個第一代的Nexus Player而言,與其說是全球發售還不如理解為全球眾測,通過這個試驗品Google很好地驗證了Android TV在全世界推廣的可行性(當然也增強了合作夥伴們的信心)。

既然合作夥伴們都已經簽約Android TV並推出了各自品牌的產品,那麼Google自有的Nexus Player的價值也就走到了盡頭,沒有必要再去花費昂貴的成本維持這麼一條產品線,要知道運作硬件產品並不是Google的強項,這個項目中Google已經為了供應鏈管理交了足夠的學費了……

 

接下來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這八家首發合作夥伴

基本上可以被分做三個陣營:

第一陣營,Sony、Sharp與Philips作為Connect TV行業的先行者,特別是Sony從Android TV的前身在Google TV時代就已經和Google一起摸着石頭過河,真可謂鐵桿支持者(雖然這一步邁的實在是太大所以扯到蛋了-_-)。同時這幾個品牌也是發達國家市場用戶最為鍾愛的品牌, 因此第一陣營的目標用戶基本上是西歐北美的消費者,別忘了這兩個地區也是付費電視最成熟的市場,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第二陣營中的TCL(注意這是TCL而不是湯姆遜)、Vestel、RCA以及Beko作為中端產品的典型代表品牌,肩負的任務則是教育發展中國家的市場:TCL在東南亞一帶已經有了比較廣泛的經銷渠道,Vestel和Beko則是兩家土雞國的家電廠商,而且都是橫跨黑(電)白(電)兩道的巨無霸,號稱土雞國的海信與TCL。

第三陣營的玩家有點孤單,只有來自於中國的科技企業-小米,既沒有索尼大法的高大上也沒有TCL豐富的硬件生產經驗。乍一看小米入圍有些唐突,但對於Google來說,Android TV推廣的變數也正在與小米的合作上。

電視產品擁有漫長的換機周期導致增量不快,而且這些驕傲的國際家電巨頭顯然不可能乖乖的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面,充其量拿出來1-2條產品線與Google合作,更主要的量還是要放在各類基於Linux的Netflix TV / Roku TV的connect TV上,畢竟這些是已經運營已久的成熟業務而且在市場上獲利頗豐。

而OTT機頂盒市場則完全不同,更低廉的價格帶來的是更短的換機周期(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市場上安卓機頂盒的換機周期已經跌入11個月)和更大的銷量(小米的1500萬激活終端中絕大部分是OTT機頂盒),這樣的市場現狀使得Google期望能夠與小米這樣主營機頂盒的廠商合作的更為緊密。

 

Google 聯手小米,在Android TV生態建立上各取所需

對於推廣Android TV生態這件事,Google心裡其實是沒有什麼底的。

我們先來看看一組被媒體朋友們用爛了的數:今年一季度北美機頂盒銷量中,Roku坐擁30%份額,Chromecast與Amazon FireTV各自22%,而Apple TV為20%,這四大巨頭平台總計佔據了94%的市場份額。

Chromecast的22%乍一看起來數據還不錯,但是想想剩下自己只有35刀的低價就連Roku最低配置的79刀一半客單價都沒趕上,這件事估計怎麼都沒辦法讓人高興起來,更別提和另外的三個虎視眈眈的巨頭掰手腕:

Roku是北美市場老牌機頂盒供應商,以其精美的設計和完全平台化運作享譽消費者市場;

Amazon的FireTV只要購買99刀一年的Prime賬號,就可以享受免費在Amazon上的更為划算的會員價和快速免費送貨,更不要忘記了所有視頻都可以免費觀看;

Apple TV就更不用說了,Apple TV4發布以來50%的銷售增速很好的說明了它受歡迎的程度……

既然三巨頭哪個都不好惹,乾脆搞一條鯰魚進來攪局吧(相信不用說你也知道這條鯰魚是誰了吧),反正它在中國市場上已經安卓手機與安卓機頂盒市場攪得天翻地覆了,不如讓他try something?

問題的關鍵在於,小米在中國大陸的安卓生態(包括手機與電視/機頂盒)裡面已經能夠指哪兒打哪兒,憑什麼被Google 拉過來當槍使喚?要知道鯰魚這份看起來很有前途的工作干好了能夠解救一船沙丁魚,但如果幹不好最後很可能被做成麻辣和蒜燒兩種口味端上桌來,這tm就尷尬了啊……

 

對於出海這件事,小米當然也是深思熟慮過的

但差的還就是那個能把自己領進門的師傅。據某個與小米盒子深度合作的應用提供方(當然也是不具名的^_^)提供的信息,其應用在小米盒子平台上激活的數量中有相當大的部分來自美國西海岸,這就說明小米盒子在現階段已經非正式的揚帆出海,攻佔舊金山洛杉磯等華人聚居區。

但這種「野生」的海外版盒子一方面所拿下的依然是數量極為有限的海外華人市場,更關鍵的則是由於版權的原因,小米的絕大多數視頻服務無法在海外落地,如此一來光有一個好用的MIUI TV版的價值,顯然不夠推動小米來將現有的產品進行正式海外運作,而此時Google拋來了Android TV的橄欖枝,已經足夠吸引小米在海外選擇與Google共建Android TV生態了,這才是雙方一拍即合的真正原因。

 

正式進入美國市場,對於小米來說首先收穫的自然是口碑方面的認可

要知道Google對於合作夥伴的管控標準一向是苛刻到想讓人撞牆:別看Google在管理Nexus Player的供應鏈時虧得一塌糊塗,但對於合作夥伴的可一點都不摻水,真可謂「寬於律己嚴於律人」啊。就以SOC(system on chip)解碼為例,Google所要求硬解4K分辨率在H.265下達到60幀,這種能力對於現有的主流機頂盒芯片還稍微遙遠了點(當然對於QC820這種60美刀價位段的,土豪們請隨意吧~),逼得小米只能再次聯手芯片行業的老朋友Amlogic一起重新定製芯片。

當然原本作為國內廠商最愛、性價比傑出代表的Amlogic也沒有放過這次接替Intel成為主力Android TV盒子供應商的機會,乾脆利落的自己吞下了巨額的流片成本,從而換得了和國際一線芯片企業平起平坐的機會,這就是後話了。

美國市場為什麼對於小米有這麼大的吸引力,拋開傳播方面因素不談(某大屏互聯網廠商最喜歡談的就是這個了吧^_^),市場成熟性恐怕是小米最為看重的,這裡可以成為小米演練戰術的試驗場。從用戶使用行為看,對內容付費已經如同喝水吃飯一樣自然;而在銷售渠道方面美國市場的成熟度更是全球之最沒有之一,線下的百思買、沃爾瑪與塔吉特都是用戶流量入口,而在線上還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電商平台亞馬遜,這些都能夠讓小米在業務模式不成熟的情況下苦練內功,熟悉大洋彼岸的商業邏輯。

(前方高能)

 

接下來這部分則是小米的真實野心所在

在美國市場打小怪不斷升級之後,是不是應該下個副本練練就提到了小米的議事日程上來。區區不到4個億的人口基數顯然不能讓小米一次吃到飽,利用之前攢下的經驗值考慮如何向更為廣闊的市場進發,對於小米而言顯然更加有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還存在很多發展中國家處於OTT荒漠(如南非),隨着經濟的發展寬帶的帶寬與覆蓋率的不斷提高,類似於中國之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又會被加深,這種內容服務的真空剛剛好與小米之前儲備的能力再匹配不過。

前文我們已經提到了與Google合作對於小米口碑方面的重要加成,接下來我們就說說盈利這個更加實惠的事。小米出海這步棋,無論從硬件產品銷售還是內容服務上都有非常好的機會,真正有機會「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硬件銷售方面,國外OTT普遍售價在79-99美元之間,而小米盒子在國內的價格長期徘徊在299元人民幣(不足50美元而且還有利潤),即便是考慮到國外比較高昂的售後服務成本,也能夠賺到遠高於國內的毛利。

而在內容服務方面,小米也有便宜:據不具名人士的消息稱,小米在於Google的商務談判中有自主提供預裝的機會,這就為與內容合作夥伴的後付費分成提供了有利條件,即便是在對於付費視頻毫無興趣的東南亞地區,應用預裝費用也能讓小米拿到手軟了。

當然,雙方訴求能夠match到一起只是合作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是否能夠讓這種合作走的更遠還要看Google和小米後面在市場推廣和利益出讓方面的博弈,但無論如何有一件事情是非常清楚的:對於目前Android TV這種一窮二白的境地,雙方先擱置可能出現的利益紛爭,能否聯手將市場激活才是這種模式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智能電視行業觀察團隊原創,接受各媒體轉載,要求保證全文包括版權聲明部分完整性,不得刪改。


 Google停售Nexus Player背後的關鍵詞:生態、Android TV與小米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