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甲增厚、變黃,不一定是灰指甲!

一名年約7旬的老先生,6、7年來因指甲異常增厚和變黃,誤以為是灰指甲,但使用抗黴菌藥物卻始終不見改善,前陣子到皮膚科看診,醫生發現其指甲表面出現許多細小的凹洞,而且頭皮泛紅,這才確定罹患乾癬,目前正在接受治療,控制良好。

(影音/攝影記者江旻駿)


教授表示,乾癬是一種免疫系統失去平衡所引起的慢性發炎性疾病,與其他皮膚病的共同症狀多,容易被誤診。(攝影/江旻駿)

免疫系統失調!乾癬好發2年齡

教授表示,乾癬是一種免疫系統失去平衡所引起的慢性發炎性疾病,可能因先天體質或後天環境所引起,容易復發,不具傳染性。乾癬的好發年齡有兩個高峰期,一是在20至30歲的年輕族群,另一高峰則是50至60歲,主要原因在於乾癬基因的不同。好發部位可及全身,包括頭皮、臉部、指甲、背部、四肢及關節處等。

乾癬與其他皮膚病共同症狀多 易誤診

乾癬的主要症狀為皮膚發炎、泛紅、發癢、脫屑和紅色斑塊,容易和諸多皮膚疾病產生混淆,影響正確診斷和及早治療的效果。舉例來說,乾癬有可能被誤認為是黴菌造成的灰指甲,兩者雖然都有指甲異常變厚、變黃的特徵,但若是指甲有出現凹洞、身體其它部位有脫屑紅疹等典型病灶,幾乎可以確診是乾癬,尤其若指甲小凹洞出現40個以上,臨床就可以判定為指甲乾癬;至於灰指甲,可經指甲鏡檢、切片和黴菌培養而確診。

乾癬也常被誤診為脂漏性皮膚炎或慢性濕疹。醫生表示,脂漏性皮膚炎主要是與皮脂腺有關的疾病,好發於頭皮、鼻子周圍以及耳朵後面,會出現皮屑及紅疹。雖然都同樣在頭皮產生脫屑的現象,但是脂漏性皮膚炎患者所脫落的皮屑通常帶有油膩感,而乾癬的皮屑則是乾燥的。而乾癬和慢性濕疹都有角質層增生和脫屑的現象,但乾癬的病灶顏色偏紅,乾癬的皮膚斑塊顏色則偏暗。


頭皮脫屑起紅疹,可能是乾癬或脂漏性皮膚炎的問題,需仔細鑑別診斷。(攝影/江旻駿)

常見乾癬有5類 9成屬於斑塊型

臨床上,乾癬的表現可分為尋常型(或稱慢性斑塊型)、點滴型、膿疱型、紅皮症和反轉型等。教授表示,尋常性乾癬是最常見的類型,90%以上的乾癬患者都屬此型,病灶部位通常在頭皮、四肢外側和關節處。當全身體表面積超過75%出現紅色發炎病灶,則屬「紅皮症乾癬」,是乾癬最嚴重的階段,不只是皮膚發炎,患者內臟的血管也會引發發炎,全身血管擴張,喪失水分,甚至會造成脫水現象,脫水嚴重也會加快心臟跳動,造成心血管負擔及系統性的傷害。

膿疱型和點滴型乾癬通常是因感染如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後所引發,點滴型乾癬有如一顆顆丘疹;膿疱型乾癬發作可以於全身或僅在手腳出現許多膿疱,膿疱內液體為黃色,臨床上易與疱液清澈的汗皰疹混淆。至於反轉型乾癬,則多發病於皮膚皺摺處,例如腋下或腹股溝,病狀以紅色斑塊方式呈現,經常皮屑不多,容易與濕疹或股癬混淆。


乾癬的好發年齡有兩個高峰期,一是在20至30歲的年輕族群,另一高峰則是50至60歲。

耐心跟隨醫生做治療 積極抗癬助改善生活品質

乾癬影響的層面除了外表可見的皮膚病灶,還可能對患者的家庭、工作、就學、生活等各方面造成重大影響。雖然目前尚無根治乾癬的方法,但透過適當治療可獲得良好控制,臨床會針對乾癬患者的嚴重程度,分別給予外用藥膏、紫外線照光治療、口服藥物和生物製劑等治療。

在過去,嚴重的乾癬患者甚至需要住院治療,但現今使用生物製劑不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減少住院的資源耗損外,生物製劑還分為長效型及短效型,各有優點。長效型可以3個月施打一次,減少給藥頻率,對於工作忙碌或交通較不便的患者,能節省就醫及交通往返的時間,並提升便利性。

乾癬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除了需耐心且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之外,教授提醒,患者平日也要做好生活管理,作息要正常,不熬夜,減少壓力,不抽菸喝酒,適度減重和運動,都有助改善疾病,戰勝乾癬,改善生活品質。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報導


 指甲增厚≠灰指甲!恐是乾癬惹禍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