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5日《AM 730》 鈺成其事

鄧:最近的民調顯示,市民對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都跌至新低。今年的立法會選舉,建制派形勢不妙。

陳:市民對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並不是選舉結果的決定因素。

鄧:這話怎說?建制派是支持中央和特區政府、跟政府關係良好的政黨和人物;政府民望低,市民對建制派的支持度必然隨之下降。這怎可能不影響建制派的選舉成績?

陳:事實並不是這樣。試拿上兩次立法會選舉作比較:2008年和2012年選舉時,市民對特區和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怎樣?

鄧:你手上有那兩年的民調數字嗎?

陳:不用翻查民調數字。2008年是曾蔭權以高民望當選連任行政長官後第二年;中央政府剛在2007年底宣布了普選時間表;2008年8月北京舉辦了奧運,接著是「神舟七號」上天;所有民調都顯示,香港市民對中國的正面感覺在該年達至高峰。2008年的「七一遊行」,人數是2006年以來最少的一次。

再看2012年:當年3月的行政長官選舉變成泥漿摔角;當選的梁振英還未就任,反對派已天天叫他下台;立法會選舉前夕爆發了大規模的「反國教」示威;內地發生了李旺陽死亡事件。當年的「七一遊行」人數(按民陣公布數字)重上數十萬人的水平,是2004年以來最高。所有這些都說明,香港市民對特區和中央政府的評價,在2012年比2008年差得多。可是,該兩年的立法會選舉,建制派的成績是怎樣的呢?

鄧:建制派在2012年取得的成績比2008年好得多。

陳:正是。2008年,泛民在地區直選的總得票率是百分之59.50,建制派得39.75。2012年,泛民得票率降至百分之56.24,建制派增至42.66,比2008年多了近3個百分點。一般人以為高投票率對建制派不利;2012年的投票率創了歷史新高,達百分之52.25,遠高於2008年的45.20,但建制派得票率卻同樣創新高。

鄧:如果計算議席得失,建制派在2012年的成績更加顯著。

陳:對。2008年,在30個直選議席中,泛民贏了19席,建制派只得11席;2012年,直選議席總數增至35席,泛民反而只拿得18席,建制派大增至17席。這些數字說明,決定選舉成績的主要因素,並不是客觀形勢,而是各黨派選舉策略的得失。

(完) 

本文由作者授權,從 http://tsingyoksing.hk/ 轉載


 勝負關鍵(曾鈺成)